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原因為何?

Mr_李強


歐洲騎士對戰蒙古騎兵被打的落花流水,是為什麼呢?



一,歐洲軍隊不瞭解蒙古軍隊特徵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蒙古大軍抵達歐洲時,歐洲人一看,這些騎著矮馬的蒙古士兵根本就不像一隻有戰鬥力的軍隊!有點狂妄自大,覺得蒙古軍隊不堪一擊!他們如何也不相信這樣的一隻部隊怎麼有這麼大的名氣!而歐洲軍隊當時主要依靠的重裝鎧甲騎兵,等步兵衝亂對方陣地以後,重騎兵依靠衝擊慣性的衝擊力和堅厚的鎧甲想大殺四方,滅了蒙古軍隊!如果真按這麼打,那就沒蒙古騎兵啥事了!可戰爭不會這樣按他想法發展!



2,蒙古軍隊的驚人戰鬥力

蒙古的重型武器

當時蒙古人與金與南宋的戰爭中學會了拋石機,也就是“回回炮”還有火炮,強努機等重型武器製造並且加以改進!歐洲的重甲騎兵那會那見過這些武器啊!本來磨好了刀,列陣準備團滅蒙古軍隊,但一開戰就被這些遠距離的大殺器給嚇到了!還沒打接觸戰,就被殺的膽戰心驚!完後佔據有利地形守城吧!一樣遭遇到回回炮攻城,打得也是落花流水!



蒙古的遊騎兵戰術

我們都知道蒙古主要就是靠著騎兵打天下!而當時歐洲軍隊,配發弓箭的主要是步兵!蒙古軍隊很聰明,你進我就退,你退我就進,你不動了我就繞著圈射你!簡單說哈!歐洲軍隊不善於騎射,步兵雖然射箭但是移動太慢!蒙古軍隊就利用馬的高機動性,來回射你!重騎兵不用說,被蒙古重型武器剛打的還沒緩緩神,又被一陣亂射,射的找不到北!而如果你想利用輕騎兵包圍追擊,蒙古騎兵就邊退邊射!到最後射的沒人敢追,撤退時又被蒙古騎兵遊擊追擊射,那你說這仗打得多難受,有力用不出,哭暈在家裡!並且蒙古騎兵當時喜歡用毒箭射,在箭頭抹上了砒霜和其它毒藥!中箭的歐洲軍隊士兵被射到了以後,也是鬼哭狼嚎,心驚膽戰!一下子潰不成軍,完全失去戰鬥力和精神!



蒙古的圓月彎刀

在這一點要說戰鬥力也沒有領先太多,但是剋制作用明顯!歐洲軍隊裝備的多是重劍!這種劍穿刺和殺傷力不小,但是由於重,就費力氣並且不靈活!在偶爾近戰中,如果重騎兵不能衝鋒起來,那麼非常吃虧!在火石電光中就被蒙古騎兵砍於馬下!


總結

所以克敵之長,避己之短!發揮出自己的戰鬥特點優點,當然是打的歐洲騎兵狼狽不堪了!題外話,當時世界範圍內沒有軍隊能和蒙古軍隊匹敵主要就是不適應這種打法!也沒有一個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題外話,當歐洲的紅衣大炮更先進後,蒙古軍隊的這種優勢就慢慢沒有了!




九哥脫口秀


蒙古以6萬鐵騎對抗歐洲10萬騎士,堪稱是世界史上極為精彩的一戰,這場戰爭被稱之為賽約河之戰,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賽約河附近,蒙古參戰兵力為60000人,匈牙利參戰兵力100000人,主要指揮官是蒙古的拔都、速不臺,以及匈牙利的貝拉四世。

這場戰役中蒙古統帥拔都與速不臺先後採用誘敵深入、暗度陳倉之計,最終迂迴到匈牙利軍隊後側,以圍三缺一的方式殲滅匈牙利軍隊70000人,國王貝拉四世脫逃,所以說匈軍也並非只剩下千人。

兵分三路進攻匈牙利

公元1240年,蒙古兵力15萬,留下3萬兵力鎮守南斡羅斯,其餘12萬分兵三路,北路3萬兵力進攻外援波蘭,南路率領3萬人迂迴前進,中路則以拔都、速不臺率軍6萬直擊匈牙利,直到1241年4月,主帥拔都、先鋒速不臺與其他二路軍隊在匈牙利佩斯城對面會合。

當時的國王貝拉四世認為有佩斯行宮等設施防護,以及寬闊的多瑙河足以抵擋蒙古人渡河,所以並未出城迎敵,反而是集結他的兵力,在佩斯城抵擋蒙古軍的進攻,確實,蒙古軍久攻不破,速不臺無奈,用奇計。

速不臺先是誘惑匈牙利軍隊到漷寧河,拔都假裝敗退,貝拉四世便出城迎戰,蒙古軍一直退到賽約河,貝拉四世追擊蒙軍,抵達賽約河河西駐紮,並讓1000名士兵守橋,防止蒙古鐵騎突襲。

同年4月中旬,蒙古將領拔都率軍奪橋失敗,當然這只是佯裝進攻,真正的一支軍隊由速不臺從河下游結筏潛渡,可謂是暗度陳倉,最終繞到匈軍後側,拔都又在正面進攻,奪取橋樑,次日,拔都和速不臺會合,一同發動進攻,包圍匈軍。

之後拔都又故意放出一條逃生之路,匈軍便向此路逃跑,而此時早已埋伏兩側的蒙古軍隊,加上後路追趕,匈軍最終被蒙古以圍三缺一的戰略方式大部分殲滅,僅僅數日的時間,匈軍最終只生下萬人,損失慘重。

雖說蒙古軍也有所損失,但是這一戰確實打的精彩,隨後蒙古軍焚燬了佩斯城,整個匈牙利以及多瑙河畔都被蒙古統治,而匈牙利士兵也被衝散,四處逃竄,據說只有幾千人被發現,而其他士兵去向也無從得知。

拔都雕塑

公元1243年,拔都在原有的朮赤汗國基礎上建立了金帳汗國,而匈牙利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失敗的原因,大部分在於貝拉四世的調兵,他將所有兵力擊中在一塊,並沒有分散。

貝拉四世太過相信自己,他在蒙軍到來之前下令向各國催援軍,認為蒙軍就算攻破也沒有這麼快,況且當時的匈軍氣勢高昂,認為蒙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又有厚甲武裝,先是犯了輕敵的大錯。

之後又中了速不臺的誘敵深入之計,要知道這是大忌,當年趙括就是中了白起此計被坑殺數十萬人,匈軍看見蒙軍逃跑,又犯了窮寇莫追之大忌,加上蒙軍的閃電戰,自以為守住橋就可以的貝拉四世,最後卻不知道敵人早已抵達自己的後方,豈有不敗之理。


貓眼觀史


別再以訛傳訛啦!1241年蒙古西征軍雖在匈牙利、波蘭取勝(這是2場相距千里的不同戰鬥),但戰果根本沒有網絡寫手們傳揚得那麼誇張。

還全殲10萬歐洲騎士(重騎兵)呢,須知,當時要成為一名騎士必須貴族出身,而且得有錢置辦昂貴的武器裝備。在長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紀歐洲,能隨時拉起2萬至3萬軍隊開赴前線已堪稱強國(整個法蘭西也就1萬多騎士)。

十字軍東征鼎盛時期,在全歐範圍內才勉強湊夠10萬人馬,其中真正的騎士至多3萬人,剩下的都是奴僕、家丁、僱傭兵(多數為步兵)和隨軍商人。那麼,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呢?

1236年春,蒙古汗國正式發起“長子西征”,由朮赤長子拔都任主帥、名將速不臺任副將,所轄部隊分為4路人馬,總數約15萬(並非全部投入一線戰鬥,當時進入歐洲的蒙古軍不到10萬)。

1241年春,由察合臺之子拜答兒指揮的右翼蒙古軍為策應拔都主力部隊的行動,率先向波蘭發動進攻。有說法認為拜答兒所轄蒙古騎兵約2.5萬,但據當時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記載,拜答兒所部進入波蘭時只有1萬人,在歷經幾次戰鬥後減員至約8000人,而這8000騎兵就是蒙古西征軍投入與日耳曼-波蘭聯軍展開萊格尼察大戰的全部兵力。

再說日耳曼-波蘭聯軍一方,他們果真像某些網文中所說的集結了7萬至8萬大軍嗎?當然不可能啦,據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錢伯斯(james chambers)考證,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指揮的這支聯軍最多2.5萬人,其中大都為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既無戰馬也沒有精良的武器和鎧甲。

而據波蘭歷史學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構成聯軍中堅力量的職業軍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麼這裡面真正的聖殿騎士又有多少呢?說出來嚇人一跳——不超過90人。戰後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Ponce d'Aubon)曾給當時的法王路易九世寫信匯報戰況,稱其損失了3名騎士、2名僕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說明的是,這500冤死鬼其實就是在騎士老爺的莊園裡幹活的農民,他們裝備十分低劣(很多人操著農具上陣),也沒受過多少軍事訓練,將之驅趕上陣不過是被迫盡封建義務,替騎士老爺們壯聲威和充當“肉盾”。

至於所謂的“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純屬該騎士團大佬、時任普魯士方面指揮官的鮑勃·馮·奧斯特納(Poppo von Osterna)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捏造的謊言。美國曆史學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長期研究波羅的海十字軍東征和條頓騎士團,他在2003年出版的《條頓騎士團軍事史》一書中披露,鮑勃·馮·奧斯特納在萊格尼察之戰後很多年才去世,並非如傳聞所說此公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治身亡。

還有個旁證就是當時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寫給法王的信中,隻字未提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沒有講“奧斯特納壯烈犧牲”,而這樣一位著名騎士、高級將領若果真戰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瞞報的。

書歸正文,萊格尼察之戰蒙古軍確實打的漂亮,誘敵深入、疑兵之計、側翼包抄、各個擊破等戰術運用得極為純熟,結果是日耳曼-波蘭聯軍被基本上全殲,蒙古人為統計戰果將陣亡敵人的右耳割下裝滿了9個麻袋,亨利二世頭顱也被砍下游街示眾。

再說匈牙利之戰,據13世紀的波斯歷史學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寫的編年史記載,當時在匈牙利境內的蒙古軍約3萬人,其中投入賽約河決戰的有1.5萬至2萬騎兵。

那麼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有多少人馬,他麾下果真有10萬歐洲騎士嗎?顯然不可能。當時貝拉四世的確發佈了動員令,還向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諸侯求援,但問題在於外援並沒有來多少,而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貴族因為討厭他,甚至希望其垮臺,所以也抗令不遵。

結果,貝拉四世能指揮的部隊有1萬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還有一些輕騎兵和重甲騎士),算上被蒙古人驅趕入境的欽察人(男女老少共計4萬難民,能戰者最多一半),七拼八湊了大概3萬來人(最多近4萬人,因為當時蒙古軍斥候的報告稱匈軍是其2倍——蒙古人治軍嚴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說八道)。

可是由於匈牙利人誤殺欽察首領,導致欽察人臨陣倒戈,再加上蒙古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發射石彈)以及歐洲人尚未見識過的火藥武器(特別是爆炸性火箭),最終匈軍崩潰,被蒙古軍殲滅至少1萬人(別嫌少,這可是當時匈牙利的主力部隊)。

綜上所述,蒙古軍僅以4萬騎兵投入2個相距甚遠的不同戰場,就先後取得殲敵不少於3.5萬人的戰果,應該講確實很厲害,但前者並非天下無敵。別看蒙古鐵騎橫掃中東歐,然而其面對堅固設防的要塞和城市卻往往一籌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鐵蹄橫掃匈牙利期間,維斯普雷姆、沃什瓦爾等17座城防嚴密的城市均倖免於難。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經驗教訓,匈牙利人不僅在戰後加大防禦工事建設(貝拉四世就親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為石頭構造),還訓練和僱傭了更多弩兵(弩被證明在守城戰中對付蒙古騎兵很有優勢)。

賽約河之戰結束僅4年後,重建的匈牙利軍隊就主動進攻金帳汗國,擊敗一支蒙古軍並奪取了今屬摩爾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後金帳汗國出動3萬騎兵再次進攻匈牙利時,蒙古人更是幾乎全軍覆沒,金帳汗兀剌不花僅率少數親隨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鐵騎百戰百勝的神話徹底被打破。


網言軍事


在講述這個事情之前,先說明一點,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國的皇帝,他是中國的入侵者,因為他當時入侵了中國的金國,建立的帝國也是蒙古帝國,一直到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吞併大宋後,蒙古帝國分裂,元朝這才成為中國王朝歷史的一部分。


然後再回到這個問題,事實上,蒙古人征討歐洲時的大汗,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兒子窩闊臺汗。題主所提到的這場戰爭,是從1241年3月18日一直持續到同年12月11日的蒙古入侵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紹約河之戰和萊格尼察之戰。

然後就是題主所說的十萬歐洲騎士,當時歐洲頂破天也拉不出十萬騎士啊,就是當時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法蘭西王國,也就只有1萬騎士。根據現在史學家的考核,波蘭、日耳曼、條頓騎士團聯軍充其量只有3萬人。而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軍隊也沒有十萬之眾。


當時貝拉四世依照風俗,派遣使者手持帶血的寶劍,號召眾附傭前來馳援,同時也向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求援,並聯絡庫曼人參與抵抗蒙古人的戰爭。結果匈牙利的封建貴族與神聖羅馬帝國方面對此反應冷淡,只有庫蠻人派遣了4萬人參戰。加上貝拉四世本來的人馬,一共也就5-6萬人,而且以步兵為主。

而蒙古大軍的實際參戰人數在兩次戰鬥中也不是6萬人,對戰波蘭、日耳曼、條頓騎士團聯軍的是北路由海都和拜答兒指揮的三萬人。在賽約河之戰中,蒙古大軍雖然三路人馬集結,但是按照1/2倍於匈牙利軍隊的人數,實際出動的人馬也就只有2-3萬。


至於為什麼能打贏,首先來說當時東歐的軍隊裝備真的很差勁,而且軍隊中的大部分人員都是民夫,那種連盔甲都沒得穿的小白戰士。而蒙古大軍輕重裝備樣樣齊全,根據波蘭方面的描述,蒙古大軍發出的火箭是他們沒見過的,所以大部分士兵以為蒙古大軍會妖術,所謂紛紛潰逃,結果讓海都給打的全軍覆沒。

再就是東歐聯軍的指揮官水平太差,賽約河之戰,拔都先是誘敵深入,將敵人帶到廣闊的平原,隨後輕重騎兵交替攻擊,採用蒙古人擅長的帕提亞戰術,從兩翼擊潰了聯軍主力,另外還有部分人馬攻佔了渡河的橋,截斷了聯軍退卻的後路,之後圍三缺一,打的聯軍向西奪路而逃,最終除了倒戈的,基本是沒活人了。


所以蒙古人的勝績,不只是他們戰鬥力太強,還因為東歐人當時太垃圾了。


火器工坊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指的是發生在匈牙利賽約河(今蒂薩河)畔的一場戰役,稱為賽約河之戰,它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先鋒速不臺率領蒙古軍西征,橫掃歐亞大陸。1241年4月,蒙古軍隊6萬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對面集結。

布達、佩斯本是兩座城,位於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達,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東的部分叫佩斯,國王的行宮就設在佩斯。


現在眾多的橋樑把兩部分緊密連接起來,才叫布達佩斯。

蒙古軍的到來,並沒有讓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慌張,因為他已經在佩斯城裡聚集了十萬匈牙利軍隊,再說他認為寬闊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擋蒙古人一段時間。

可蒙古軍還是來到了佩斯城城下,貝拉四世率領匈牙利軍死守城池,並不出戰。蒙古軍的大炮轟不開佩斯城的城牆,攻不進去,怎麼辦?


先鋒速不臺想出一個計策,讓主帥拔都故意率軍撤退,佯裝“我不打了”,引誘匈牙利軍出城追擊。


貝拉四世一看,沒有多少人嘛,敢挑釁我,滅了你!就帶著遠多過對手人數的軍隊追出城,幻想著一戰解決問題。


蒙古軍緩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賽約河與蒂薩河合流交匯處。

匈牙利騎手皆穿重盔甲,戰馬也披著盔甲,只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騎兵是輕騎兵,騎手沒穿盔甲,戰馬更沒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時候,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士是輕輕鬆鬆,走走停停,不時表現出馬上要被追上的樣子,還不忘回頭射上幾箭,而匈牙利騎士則一直全力追趕,人馬皆追的疲憊不堪。

蒙古軍一直退至匈牙利軍不設防的河東沼澤地駐營。貝拉四世追蒙古軍至賽約河河西駐營,派了兵士1000人守橋,以防蒙古軍進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軍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領,炮擊猛攻守橋軍,奪取橋樑;


一路由速不臺率領,從河的下游偷偷結筏潛渡,然後再迂迴到匈牙利軍隊的側後方。

4月11日黎明時分,兩路軍從四面發起突然襲擊,圍攻匈軍營地。還在睡夢中的匈牙利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傷亡慘重。

匈軍左衝右突,想突圍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軍攔住砍殺;跑得快的換個方向往東,被殺了;


留住條小命的再換個方向往南跑,又被攔住一通砍殺;有的好不容易沒被蒙古人砍死,卻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軍三面伏擊,主帥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個一小缺口。聽說西邊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窩蜂往西跑,驚慌失措的匈牙利軍在逃竄過程中一片大亂,踩死踩傷無數。


從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軍,以為安全了,沒想到又鑽進了蒙古軍早準備好的另一個口袋。


這場大戰,匈牙利軍七萬餘人被蒙古軍追殺殲滅,只剩一千多人和貝拉四世一起脫逃,蒙古軍順利攻佔了佩斯城。

這場戰爭,讓我想起《狼圖騰》中寫的,蒙古人是怎麼從狼圍殲黃羊中學會的打戰。


狼會耐心等待,在黃羊吃飽喝足最放鬆的時候,才突然出現。黃羊被嚇的四散奔跑,狼等黃羊跑的精疲力盡之時,逐漸縮小包圍圈,但故意留一個缺口,把精明有戰鬥力的羊從缺口裡放跑。


然後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沒有了首領,有的被趕到雪窩裡等凍死,成了狼寒冬時的儲存糧食,其他的則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殲。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遠,以為安全了,也實在跑不動了,就鬆了口氣。可埋伏的狼又出現了,跑不動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勞的狼,再次被屠。

賽約河之戰,就像一場狼殲黃羊。10萬歐洲騎士像黃羊一樣,被狼一樣的6萬蒙古騎兵圍殲,兩天後只剩千人逃脫,為什麼歐洲騎士這麼快就被全殲了?


1、體力消耗過大


蒙軍統帥拔都與速不臺先是發揮蒙古軍的輕快優勢,不和敵人打城市攻堅戰,而是出其不意,誘敵出城,敵軍上當了。


歐州騎兵重盔重甲的笨重裝備,使他們行動不便。在寬闊地帶,他們適於速戰速決,不宜長途奔襲。



可是他們卻被蒙古人誘惑下牽著鼻子走,錯誤的追了一天,人和馬都追得疲憊不堪,體力上已經處於下風。第二天連跑的力氣都沒有,哪裡還有力氣打?

2、兵器不如人


因為歐州騎士團人和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備了幾種兵器:長馬刀專砍馬腿,長槍用來挑戰騎士劍,當馬腿被砍騎手失去平衡跌下馬來,則用狼牙棒伺候,一錘定音了。


歐州騎兵的劍和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長一寸強,騎士們劍術再好卻夠不著蒙古人的身體,只有盡力抵擋少被捱打而已,比武器他們又輸了。

3、戰術落後呆板



歐州騎兵還習慣於面對面正面衝撞對打,靠重盔甲來衝擊敵人、保護自己。他們更想不到敵人會從賽約河下游渡河,迂迴包抄到側後方突然襲擊。


蒙古軍在敵人潰退混亂時又故意網開一面,引誘敵人再次進入伏擊圈。論戰術,打法單一落後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戰還能怎麼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個結局,那就是被屠殺!

戰後,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勢力達到東歐。這場戰役,為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奠定了基礎。


幸生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叫賽約河戰役,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

按軍事常識,進攻的一方想要取得勝利,必須要比防守方的兵多出對方的三倍以上。而以逸待勞的歐洲守軍以10萬之眾迎擊遠道來攻的6萬蒙古軍隊,竟然差點全軍覆滅?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然,其實當時的歐洲聯軍根本沒有傳說中的十萬之多。當時的歐洲,能夠拿出一兩萬騎士的已經算是一流強國,而匈牙利顯然不是這種級別的強國。雖然關於賽約河之戰一直有人以訛傳訛說是十萬歐洲人被六萬蒙古人打敗,但實際上根據當時的記載,蒙古軍隊的人數大概在一到兩萬之間,歐洲聯軍大概在四五萬人左右。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的結論——蒙古人擊敗了兩倍於他們的敵人。


話說1231年,蒙古消滅了金國。蒙古十五萬大軍在拔都主帥和速不臺副帥的帶領下一路高歌,在五年後先後把欽察諸國征服,在1239年又一鼓作氣征服了斡羅斯國,並留下了三萬部隊鎮守這個地方。

一年後,拔都帶領的蒙古軍分三路殺向中歐。其中一路三萬軍隊北上攻陷了波蘭,三萬人蒙古軍南下征服了巴爾幹,主帥拔都的六萬精兵則自中路兵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早就聽聞蒙古鐵騎非常了得,自然也不敢怠慢,趕忙糾集法國,捷克和普魯士十萬騎士組成多國部隊於1241年在布達佩斯跟蒙古軍隊進行決戰。

一開始,聰明的匈牙利國王仗著堅固的城牆和寬闊的壕溝,閉門不出,以逸待勞,企圖等蒙古軍糧草不濟的時候,進行反擊,一舉將其殲滅。

果然,1241年4月10日,匈牙利的瞭望哨兵發現蒙古軍收起帳篷丟棄盔甲,有撤退的跡象。趕忙向皇宮報告。國王趕到城門一看蒙古人果然敗退了,就身先士卒率軍傾巢而出,殺向“潰逃”的蒙古軍隊。

潰逃中的蒙古騎兵一邊“逃跑”,一邊有組織地將弓箭嗖嗖射向追來的騎士。一批又一批騎士應聲倒下。 這些本來想追擊敵人的歐洲騎士,遭到了猛烈的打擊。不過雖然蒙古人射箭還擊,但撤退的趨勢沒有改變,始終是蒙古人跑,匈牙利人追。

原來蒙古軍隊是有備撤退,部隊退而不亂,有條不紊。因為以客伐主的蒙古主帥深知打持久戰對自己不利,非常清楚後勤保障是自己的短板,只能打速決戰,不然再強悍的軍隊也只能被對方吃掉。


等到天色漸黑,騎士團戰馬和戰士都深裹沉重盔甲顯得力不從心,追到賽約河時已經疲憊不堪。匈牙利國王便命令部隊在賽約河邊停下休息。

4月10日晚上,一路由拔都率領,用大炮轟擊匈牙利人,搶奪橋樑。沒見過火炮武器的匈牙利軍隊大驚失色,軍心動搖。另一路由速不臺率領,用木筏悄悄渡河,迂迴到了匈牙利軍隊身後。匈牙利軍隊由於整夜都在與拔都爭奪橋樑,並沒有注意到偷渡過來的蒙古人。

第二天凌晨,蒙古主帥帶三萬蒙古兵向疲憊一整夜的匈牙利騎士兵團的兵營發動突襲。副帥速不臺則率軍三萬從騎士軍的背後偷襲,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

一貫以中規中矩決鬥和習慣了正規陣型打仗的騎士軍團,哪裡經過蒙古軍隊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攻擊,一下子就懵圈了,變成了無頭蒼蠅亂打亂撞。



蒙古人採用了“圍三缺一”的戰術,給匈牙利人留下了西面的口子,放他們逃跑。這在兵法上叫“圍師必闕”,因為如果四面包圍,絕望的敵人會做困獸之鬥。可是放開一面之後,匈牙利軍隊爭先恐後的向西逃,再也難以控制,很快就全軍崩潰。兵敗如山倒的匈牙利軍隊被蒙古人追殺數日,幾乎全軍覆沒。匈牙利國王僅以身免,布達佩斯被蒙古人攻克後焚燬。

縱觀這場戰役,蒙古人贏得勝利有許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蒙古軍隊戰術巧妙,懂得如何對待守城的敵人。有實戰經驗,訓練有素。而且乘勝而來,士氣高昂。 歐洲騎士卻有點跟日本武士相似,沒有經過團體協同作戰的訓練,缺乏實戰經驗,屬於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蒙古軍隊一路攻城拔寨,部隊在攻堅上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發明製造了許多歐洲人沒有的攻城利器。這些,匈牙利人是不能與其相比的。以此看來,蒙古軍以少勝多就不足為奇了。               


小約翰


前言

上世紀80年代之前,全球大範圍都在批判“惡魔”鐵木真,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政治需求,特別是蘇聯的存在之下,成吉思汗及其帝國成為了儈子手、惡魔、種族主義的軍事帝國的代表。

在1960年,內蒙舉行了成吉思汗研討會,會議上中國方面較公正評價成吉思汗。事後蘇聯極其惱火,特別是外蒙對此次會議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不久後,外蒙古政治出現了一次大範圍的清洗活動,大量正面評價成吉思汗的學者、學生、黨員、平民均被捕入獄。

在西方,經過千年來的宣傳之下,成吉思汗這個代名詞也成為邪魔的代名詞,尤其是大量的影視、文學作品中,成吉思汗均為反派人物。

直到90年代,西方的德國學者努力之下,西方世界才從正面評價大蒙古兀魯思帝國,而東方的學者也開始較為公正評價鐵木真及其繼承者。

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

公元1227年,結束西征花剌子摸的鐵木真發動了殲滅西夏國的最後一戰,此戰後,西夏皇帝投降,在1227年八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

公元1231年,已經成為蒙古大汗的窩闊臺率領大軍全面進攻金國,1234年,金朝滅亡。西夏和金國兩國的滅國之戰,一共打了20多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鐵木真西征花剌子摸後,蒙古軍其中的兩支萬人隊,曾經到達欽察、斡羅斯這些地區偵查(以追擊花剌子摸殘餘勢力為藉口)。

在蒙古全面攻打西夏和金國之時,蒙古人也派遣了商隊或試探性進攻等措施,去查探了欽察、斡羅斯等地的情報。

這也就意味著,蒙古人在第二次西征之前,就已經掌握了西方世界的大量情報,而西方世界對東方的蒙古依舊是一無所知。

征服並鞏固了中原之後的窩闊臺汗在1235年召開了忽裡勒臺,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斯等未服諸國。

這次西征,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任統帥,老將速不臺為前鋒及副帥(其實是整個軍隊的主要控制人),各宗室的長子,如窩闊臺的長子貴友、託雷長子蒙哥等,以及各萬戶、千戶、百戶、十戶、薩扎克(平民)的長子及其各部眾一共15萬人。

公元1236年,先鋒軍速不臺佔領不裡阿耳。並以此為基地開始征伐欽察各部以及幹羅斯各部。經過兩年多的征伐之後,北高加索地區成為蒙古人穩固的後方。而八百年前,匈奴人也是以北高加索為根基對西方進行征討。

休整一年後,1240年秋,拔都率10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乞瓦(基輔)。1240年11月冬季,伏爾加河結冰,蒙古人攻入乞瓦城,據此整個俄羅斯成為蒙古國的一部分,同時基輔羅斯的貴族均被蒙古人殺死,只餘早早投降的莫斯科貴族。

西歐的噩夢

1241年,蒙古大軍藉口追討欽察人,開始進攻匈牙利。當時的歐洲正面臨教皇格利高裡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激烈衝突之中,各國根本無法組織起聯軍,抵禦蒙古人的任務要由匈牙利、波蘭、日爾曼人、奧地利人和條頓騎士來承擔。

反觀蒙古,早已經通過征伐基輔羅斯時已經掌握了歐洲的政治、軍事、民生等等重要情報。

歐洲方面的參戰兵力:波蘭軍隊約4萬人、奧地利人約4萬人、日爾曼人約6萬人、匈牙利約14萬人,共計約28萬人。

蒙古人留下3萬人鎮守羅斯地區,餘10萬左右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匈牙利和波蘭。北路以拜答兒為統帥,率領其父察合臺部3萬人進攻波蘭,中路以拔都和速不臺為統帥,率領6萬大軍正面進攻匈牙利,南路以合丹為統帥,率領其父窩闊臺部3萬餘人從南邊迂迴進攻匈牙利。

一、北路征伐波蘭及主要戰術

拜答兒於1241年3月進入波蘭,此時波蘭的軍隊還沒有集結起來,為了對付優勢兵力的波蘭,拜答兒運用了遊牧民族的特性,不以佔據一城一地為主,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燒殺劫掠摧毀敵人有生力量和復甦能力為主。

由於蒙古人的戰法與八百年前的匈奴如出一轍,被迷惑的波蘭人出城追擊蒙古軍隊,在追擊途中,蒙古人就將俘虜都放了四散逃跑,波蘭人勇猛追趕的同時又需要分兵收攏財物和人員,在赫梅爾尼克,波蘭追兵遭受蒙古弓箭手的埋伏,全軍覆沒。拜達爾輕鬆地拿下了被遺棄的波蘭首都克拉科夫,把它付之一炬。

波蘭國王亨利二世逃到利格尼茨並集結了一直2.5萬人的軍隊,其軍隊組成主要由波蘭騎兵、神聖羅馬帝國先鋒隊、條頓騎士還有礦工組成。並向他的姐夫德國波希米亞國王文西斯勞斯求援。

獲得偵查情報後的拜答兒,為了防止德國援軍的到來,施行了很大膽的戰略戰術,即在援軍未到之前,先發制人。各自擊破。

1241年4月8日,繞過利格尼茨城,到達離利格尼茨城外10裡的平原上。此時的德國援軍只有2天的路程,可情報缺失的亨利二世並未得知,反而以推算為住,估計了援軍大概到達的時間後,就率領大軍出城進攻拜答兒的蒙古軍隊,期望能在戰爭途中,他的姐夫能及時趕到。

很快在歐洲赫赫有名的利格尼茨殲滅戰打響了。亨利將軍隊一字排開,以重裝騎兵為破陣,進攻蒙古軍本陣。

拜答兒的輕騎兵無法與亨利的重騎兵正面硬肛,很快就“敗下陣”來,紛紛後撤,亨利見狀命令全軍壓進,開始“追擊”蒙古軍。

在追擊途中,隊形散亂,拜答兒抓住機會,命令兩翼騎兵迂迴側後,運用輕騎兵的快,機動特性和蒙古複合弓的射速及蒙古人的精準射擊。攻擊亨利聯軍側翼,重騎兵在機動上無法與輕騎兵披靡,長矛重劍無用武之地,只能淪為捱打的份,但由於歐洲鐵罐頭的威力,所以蒙古輕騎兵主要是射殺敵人的坐騎。當戰役白熱化時,蒙古的後方的重裝騎兵出陣……

此戰亨利二世軍隊全軍覆滅、條頓騎士團參戰部也全軍覆滅,亨利在亂軍中被殺死。蒙古人在這次戰鬥之後,足足割下九大麻袋的耳朵。

得到亨利戰敗後的德國波希米亞國王嚇得乾淨率軍撤退,固守奧德河。

二、匈牙利戰役

此時的蒙古軍主要是以拔都統帥的中路軍為首,共6萬餘。1241年3月12日出動拿下魯斯克隘口,3月15日前鋒已經抵達多瑙河畔。在這3天裡,蒙古人在積雪很深的敵國領土上推進了400公里,這是戰爭史上最迅速的行動之一。

決戰布達佩斯城

蒙古中軍6萬餘人到達布達城下後,就猛烈攻城,匈牙利軍隊堅守不出,雙方損兵折將,此時的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派遣使者手持帶血寶劍,向西方諸國發出了最高的預警,號召諸國求援,並向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求援。但西方諸國的並沒有派遣援軍,只有匈牙利附近及國內的遊牧民族組成的4萬援軍趕到布達佩斯。此時的貝拉四世擁有十萬大軍。

速不臺和拔都商議之後,決定後撤,引敵來攻。匈牙利聯軍以為蒙古人懼怕,為了榮譽與戰利品,紛紛要求出兵追擊。

蒙古人用6天的時間向東北撤退160公里到達沙約河畔的莫希荒原,並控制了唯一過河的石橋,使得匈牙利聯軍只能在河對岸的荒原上紮營。

蒙古人再次分兵,迂迴穿插到敵人後方。

拔都率領三萬大軍在沙約河與匈牙利10萬聯軍對峙。夜晚統帥另外3萬軍隊的速不臺從上游結筏潛渡以迂迴到匈牙利人的後方。

4月10日黎明,戰鬥開始了。拔都部通過石橋渡過了沙約河來到西岸,激戰2個多小時,蒙古人以強弓為基礎,頂住了2倍多的敵人猛攻,並吸引了貝利軍隊所有目光後,速不臺從後方出現了。

腹背受敵的貝利率領軍隊有條不紊撤回了營地固守,蒙古人圍三缺一,並用從東方帶來的攻城科技——投石車、弩炮攻擊貝利營地。

匈牙利人看到西面蒙古人並沒有圍住,於是上當選擇西面突圍。7萬匈牙利人死在戰場和西逃的路上,而在追擊戰中蒙古人的損失不過1千左右。

由於之前的攻城之時,蒙古人死傷慘重,因此殲滅了匈牙利有生力量的拔都憤怒下令,對匈牙利境內進行報復性屠殺。原本約有700多萬人口的匈牙利在幾個月後,只剩餘不到100萬人口。

總結

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經注重情報收集工作。通過敵我商隊、旅行之人、小隊越境等等方式,在戰爭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所有徵伐的地區,基本的人文環境、政治構造、宗教信仰、及軍事大體力量。

而後蒙古貴族們會連續召開會議商議,如何進攻,需要先打哪裡,或是哪裡最弱,以及佔領哪裡可以使得軍隊獲得補給及成為後面的進攻基地,等等……

反觀西方世界,東歐的察欽各部一盤散沙,各自為政,而幹羅斯地區的貴族們相互爭權奪勢,根本就沒有對東方這個已經大一統的帝國有任何關注。

當蒙古人獲取了被高加索地區後,歐洲依舊和前人一樣,並沒有過多瞭解蒙古人,甚至是去臆想對方因為攻擊伊斯蘭世界,應該是自己人(基督早期將成吉思汗稱為聖約翰)。同時歐洲依舊是散沙一盤,相互間根本就沒有任何統一性,加上宗教間的相互碾壓等等。使得歐洲的各部都不瞭解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及戰爭思想。

蒙古人造就了今天的歐洲格局。

東歐各強國被蒙古人擊破後,從之前一直壓著西歐格局淪為了西歐的附屬,使得西歐在窩闊臺死後,蒙古人撤退中,獲得了發展契機,尤其是條頓騎士團的大部分力量覆滅,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很快就將國內各部統一,並將勢力範疇擴展到東歐。

同時沉悶的基督教開始覺醒,不再是以獨我的宗教意識形態來規劃世界,而是尋求對東方世界的探索。

加上蒙古人帶去的印刷術和火藥、紙幣制度等等,也促進了歐洲的發展,使得歐洲開始進入啟蒙運動。


參考文獻:《蒙古秘史》

《蒙古西征紀實》

《拔都汗-蒙古帝國西征-征戰俄羅斯》


斐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這麼誇張,應該是賽約河之戰。

賽約河之戰是1241年,蒙古大軍6萬鐵騎面對10萬匈牙利軍隊的戰役。

早期的作戰中,基輔羅斯和其他突厥部落,四分五裂,能夠出兵超過1萬的大公屈指可數。

這點實力,當然無法和蒙古數萬大軍對抗,紛紛投降或者潰敗。

蒙古大軍長驅直入,佔領了烏克蘭大部。

1241年,拔都大軍向西出擊,北路大軍深入中歐,攻掠加里西亞和波蘭,後南下與南路大軍匯合。南路蒙古軍的對手,則是強悍的匈牙利人。

匈牙利王國是國王伊什特萬一世於公元1000年建立,歷史悠久,實力強大。

可以說,當時匈牙利是少數幾個可以拿出10萬以上規模軍隊作戰的歐洲國家。

但匈牙利軍隊的戰鬥力和作戰經驗,相比蒙古大軍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拔都和速不臺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部隊官兵也都是常年戰爭活下來的精銳。

此次蒙古人判斷局勢,認為匈牙利軍隊還是頗有實力的,又佔據兵力優勢,如果守城還是很有威力的,不容易攻下。

事實上,蒙古人試探性攻打的佩斯城,確實是巋然不動。

蒙古人認為,匈牙利這裡有著大草原,這是最適合蒙古人發揮野戰威力的地方。

只要把匈牙利人應出城市,放到草原上進行騎兵野戰,蒙古人就一定會勝利。

於是,蒙古人故意示弱,引誘匈牙利大軍發動進攻。

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軍事作戰經驗不足,竟然中計。

他率領10萬大軍,一直追擊蒙古人到賽約河與蒂薩河合流處,離開了堅固的佩斯城。

其實,匈牙利騎兵同蒙古騎兵的正面近戰交鋒中,只是略佔下風。

匈牙利騎兵的馬匹具有優秀的速度和衝擊力,也比較高大。相比起來,蒙古馬只有耐力上有很大優秀,其他都很普通。

如果雙方直接策馬衝鋒對抗,蒙古馬還要差了一截。

就具體對戰來說,匈牙利騎兵的鎧甲防禦力比較好,近距離格鬥時武器破壞力很強。

然而,蒙古騎兵則贏在兩個地方,第一是機動性的優勢,第二是弓箭。

蒙古人也許是,最早意識到機動性對於大軍團作戰的重大意義。

蒙古馬不算什麼好馬,卻有著非常優秀的耐力,可以提供大範圍兩翼迂迴的戰術。

古代軍隊高度依賴後勤,士兵至少斷水超過3天就會潰散,斷糧超過1周也失去大部分戰鬥力。

蒙古騎兵可以依靠機動性的優勢,切斷對方補給路線,攻擊對方補給中心。

戰略上蒙古人的優勢,匈牙利依靠戰術無法挽回。

另外,蒙古人的弓箭可以壓倒匈牙利人。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大的複合弓箭,很容易造成敵人巨大的傷亡。

蒙古人精於騎射,弓箭射速和精度都很高,任何軍隊面對他們都會付出代價。

總之,6萬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大大超過10萬匈牙利人。

只是匈牙利人妄尊自大,還不知道而已。


正面誘敵同時,一股蒙古大軍則突然從賽約河下游用木筏偷渡成功,一舉包抄了匈牙利人的退路。

10萬匈牙利大軍的補給線路被切斷,頓時陷入大亂中。

蒙古人狡詐,他們從三面猛攻,故意留出一面空擋。

據說蒙古人由於兵力不足,在攻擊的三面採用了疑兵。他們將一些軍馬上捆上草人,跟隨真的騎兵一起衝鋒。

匈牙利人從遠處看,覺得蒙古人至少有十多萬人,大驚失色,士氣大減。

留出的一面,蒙古人設置了很多伏兵。

當時匈牙利人即便知道有詐,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從空擋突圍。

沿途,匈牙利人不斷遭到蒙古人的猛烈伏擊,軍隊逐步混亂潰散,失去組織。

最後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為了逃命,丟下部隊帶少數騎兵先行逃回佩斯城,各部一窩蜂的四散逃竄。

沿途的重創後,10萬匈牙利大軍僅有二三萬人逃回,約有7萬人被蒙古人消滅。

蒙古人隨後猛攻佩斯城,匈牙利殘兵敗將崩潰,逃出城去。

蒙古人將佩斯城洗劫一空,將男女老幼都抓走成為奴隸,然後一把火將城市燒燬。

由此,整個匈牙利都被蒙古人佔領,一直逼近到多瑙河。

1241年7月蒙古軍的先頭部隊甚至抵達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施塔特,眼見中歐就要被蒙古人打爛。

萬幸的是,1242年春,蒙古大汗窩闊臺死了。

拔都判斷蒙古後方會有大變,放棄繼續入侵中歐,率領大軍返回伏爾加河流域。

其實,此時的金帳汗國已經夠大了。

金帳汗國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羅斯;即包括西西伯利亞、花刺子模、伏爾加河保加里亞、北高加索、克里木、傑什特等地區,羅斯各公國均臣屬於金帳汗國。


薩沙


哪有什麼10萬騎士啊?當時的歐洲都夠嗆湊出來10萬騎士啊!按當時歐洲人的配置,一個騎士陪一兩個侍從,一兩個軍士,四五個動員兵……10萬騎士那就是最起碼五六十萬大軍啊!

這個問題問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時候的萊格尼察之戰。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軍已經深入多瑙河,進入波蘭與匈牙利的境內。當時蒙古主力軍隊在拔都的率領下猛攻匈牙利地區,而北方的蒙古軍20000人則由名將拜答爾統領,在波蘭地區圍攻西里西亞首府弗羅茲瓦夫。這時,波蘭大公亨利二世集結了由“歐洲聯軍”組成的軍隊前來迎戰。

顯然,蒙古人也沒有六萬啊!

雙方軍隊於1241年4月9日在萊格尼察對陣。亨利二世的“歐洲聯軍”根據現代歷史學家估計,人數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騎士,其中有大量訓練和裝備都很差的動員步兵。

還有博萊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維亞人,以及一些“大波蘭”中央地區的徵召者,以及巴伐利亞礦工。亨利手中最訓練有素的軍隊是來源於西里西亞公爵領地的僱傭兵,及一支小規模的來自法國的聖殿騎士團。這支聖殿騎士人數非常少,根據歷史學家彼得.傑克遜指出大約是68-88名裝備良好,訓練有素的騎士。當然,這些騎士還有他們自己的侍從。另外,一支人數不明但應該數量也是極少的條頓騎士團傳統認為上也加入了聯軍作戰部隊。

一種說法,戰鬥首先由西里西亞騎兵與蒙古軍隊的先鋒騎兵交戰,西里西亞騎兵很快被擊退。“大波蘭”部的騎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騎兵開始攻擊蒙古先鋒,而蒙古軍隊撤退了,但並非真正的敗退,而是讓“佔據優勢”的波蘭騎兵繼續追擊從而與波蘭的步兵隔開。這個時候,波蘭騎兵出現了一些混亂,梅什科公爵的奧博萊騎兵突然撤出了戰場,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將他最精銳的部隊——他自己的騎士與聖殿騎士也投入戰場。

雖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誘敵的輕弓騎兵依然在波蘭騎兵的側面,同時還釋放煙霧來掩飾蒙古騎兵的行動。在波蘭騎士與本陣步兵脫離的時候,蒙古輕騎兵利用掩護兩翼張開,迂迴至波蘭騎士的兩側,在奔馳中向波蘭軍隊射出箭雨,而早已準備多時的蒙古重騎兵從正面平舉長騎矛發動衝擊。接下來的結局則是典型的蒙古騎兵殲滅戰。蒙古重騎兵與輕騎兵首先消滅了分割的波蘭騎兵,然後再對付崩潰的步兵。亨利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統帥亨利與博萊斯拉夫伯爵陣亡,亨利企圖帶著三名護衛逃出戰場的時候被擊倒並被斬首。勝利的蒙古人將他的頭插在萊格尼察鎮前。據說,蒙古人將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來,裝載了9個口袋。

根據當時法國聖殿騎士大宗師向法國國王提交資料,聖殿騎士團損失了500人,當然這絕大多數都是隨從人員,因為同時指出陣亡人員有3名騎士與兩名“軍士”及其他9名宗教團的戰士。

其實關於此戰的細節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說法也多。

但總體上,是蒙古輕騎兵主動後撤,誘使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主動追擊,接著輕騎兵配合重騎兵迅速反擊,將基督教聯軍的騎兵和步兵分割。由於當時基督教聯軍的步兵基本都是毫無訓練的民兵和礦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輕騎兵包圍擊潰。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之後則在蒙古重騎兵的和輕騎兵的包圍打擊下,迅速全軍覆沒。


冷兵器研究所


毛澤東曾寫道說:"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實際上,成吉思汗的彎弓很厲害。在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東征西討,先後滅掉了四十多個國家,建立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

不過,題主所說10萬歐洲騎兵對抗6萬蒙古騎兵的事,就有點以訛傳訛了。估計題主說的是萊格尼察之戰和匈牙利之戰。

一、萊格尼察之戰和匈牙利之戰。

萊格尼察之戰發生在1241年,察合臺之子拜答兒指揮的右翼蒙古軍,為策應朮赤長子拔都的主力部隊,率先向波蘭發動了進攻。

當時拜答兒所轄的蒙古騎兵,大約是2.5萬,而進入波蘭的,只有1萬人,後來減員至約8千人。這8千騎兵,就是他們與日耳曼-波蘭聯軍展開萊格尼察大戰的全部兵力。

再來說說日耳曼-波蘭聯軍,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指揮的聯軍大約是2.5萬人。裡面就有《達.芬奇密碼》中曾經提到過的勇猛的聖殿騎士團,歐洲職業軍人。

萊格尼察會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對比下爆發的。

戰爭一開始,西里西亞騎兵與蒙古軍隊的先鋒騎兵交戰,西里西亞騎兵很快便被擊退。

當大波蘭騎兵和梅什科公爵的騎兵開始攻擊蒙古先鋒時,蒙古軍隊便撤退了。但他們並非真正的敗退,而是讓“佔據優勢”的波蘭騎兵繼續追擊,從而與波蘭的步兵隔開。

這時,波蘭騎兵突然出現了混亂,梅什科公爵的騎兵撤出了。這迫使亨利二世將他最精銳的部隊,騎士與聖殿騎士投入戰場。

由於是假撤退,蒙古誘敵的弓箭輕騎兵,依然在波蘭騎兵的側面。他們還釋放煙霧,來掩飾蒙古騎兵的行動。

緊接著,蒙古輕騎兵利用掩護兩翼張開,迂迴到波蘭騎士的側邊,在奔馳中向波蘭軍隊射出了箭雨。

早已準備多時的蒙古重騎兵,從正面舉長矛發動了衝擊。蒙古重騎兵與輕騎兵,首先消滅了分割出來的波蘭騎兵,然後再去對付即將崩潰的步兵。

至此,亨利大公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勝利的蒙古人,將他的頭插在萊格尼察鎮前。蒙古人將聯軍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來,據說裝了9個口袋。

再來說說匈牙利之戰。當時在匈牙利境內的蒙古軍,約有3萬人,而投入賽約河決戰的大約為1.5萬至2萬騎兵。

戰爭開始,由於匈牙利人誤殺了欽察的首領,導致欽察人臨陣倒戈。蒙古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還用了歐洲人尚未見識過的火藥武器,特別是爆炸性火箭,最終使匈軍完全崩潰,被蒙古軍殲滅至少1萬人。

大家看,蒙古軍隊,僅僅以4萬騎兵,投入2個相距甚遠的不同戰場,就取得了殲敵不少於3.5萬人的戰果,確實很厲害。

那麼,蒙古騎兵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呢?安林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二、蒙古騎兵勝利的原因。

成吉思汗曾經說過:"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你的戰馬就能馳騁多遠。"蒙古鐵騎縱橫馳騁,首要的原因就是它紀律嚴明。

1.鐵的紀律,造就了鋼鐵般強大的部隊。

13世紀,成吉思汗創建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他們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這是一支旋風部隊。

這些騎兵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他們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之下宛如一塊鐵板,令行禁止。統一的監製和明確的分紅,令蒙古軍隊的戰鬥目標和戰鬥方向都異常清晰而明確,所以能夠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攻擊。

蒙古兵還善於化敵為友。大部分的蒙古大軍並非

真正的蒙古人,金帳汗國其實只有幾千蒙古軍。

絕大部分士兵其實不是蒙古人,其中有突厥軍,西夏軍,亞美尼亞重甲騎兵,俄羅斯步兵,花刺子模步兵,甚至是金朝、高麗、渤海步兵等。

蒙古軍隊裡,來自各國的軍人互相學習,不斷進步,使蒙古軍隊的軍事素養提高的非常快,集合了各國軍隊之長。

總之,蒙古騎兵有超強的個人素質,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同時又紀律嚴明。

2.蒙古騎兵靈活的戰術,有效地殲滅了敵人。

蒙古騎兵西征時,使用了一種靈活的運用弓弩的戰術,堪稱遊牧戰術的完美形式。

當遇到歐洲騎兵集團衝鋒時,蒙古騎兵會遠距離用強弓射殺敵人,以儘可能多地殺傷敵人和破壞對手的陣形。內蒙古騎兵箭術非常好,往往一箭致命。

當雙方距離靠近時,蒙古騎兵便換用飛行速度更快的弩箭,然後依靠自己快速的行動,再次拉開和對方的距離,接著又是新一輪的箭雨。

如此往復,最後等蒙古騎兵揮動馬刀開始衝鋒的時候,歐洲的騎士已經疲憊不堪所剩無幾了。

蒙古將領靈活運用兩翼迂迴、佯退誘敵以及開口戰術,在關鍵戰役中屢屢完勝。以很少的部隊,殲滅了敵方大量的部隊。

3.先進的裝備,是蒙古騎兵取得勝利的物質保障。

蒙古騎兵的鎧甲和使用的兵器,比敵方先進多了。

蒙古騎兵裝備鐵札甲與鐵鱗甲,而且人馬都擁有防護。而西歐所謂重騎兵,僅僅身穿鎖甲,他們的戰馬也大都不披鎧甲。

從武器來看,蒙古騎兵使用複合反曲弓,其性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優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拉力只有為80磅,射程僅230米。

蒙古兵還有彎刀,比歐洲兵笨重的長矛靈活得多。它刀背厚,刀身窄而長,又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

另外,蒙古兵還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特殊武器,其威力驚人。

4.冷兵器時代,戰馬是非常重要的。

蒙古騎兵的馬,也是獨具特色的。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而它們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卻是最低的。無論是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

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無論嚴寒酷暑,它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另外,蒙古馬也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

5.獨具特色的軍需系統,為部隊提供了有效的後勤保障。

蒙古大軍的後勤軍需系統,是非常簡便而有效的。他們只需讓牛群羊群,跟著大部隊行動,走到哪,都有食物可吃,都有衣服可穿。可以說,僅憑這一點,他們就可以遠征歐亞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

綜上所述,蒙古騎兵所向披靡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正因如此,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