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張掖之10大不為人知的傳說

神秘張掖之10大不為人知的傳說

久負盛名的張掖山丹焉支山,不僅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而且是歷代群雄出師甘涼道、揮戈角逐扁都口之軍事要塞。從西漢到民國年間和解放初期發生的軍事戰事,既有翔實的文字記載,也有民間生動的故事傳說。

1.火焰駒的傳說:

大馬營草原,地理位置優越,氣侯涼爽,水草豐茂,是孳養良驥駿馬的最佳場所,故歷代遊牧民族和封建王朝視為寶地。秦漢之間,月氏、匈奴遊牧於此,依*孳養的驃悍雄健的良馬長期佔據該地。之後,歷代王朝從這裡源源不斷得到軍需戰馬補充,優化戰事。相傳,這裡出過“天馬”、“神馬”、“千里駒”。據說,很久以前,這裡出了匹“火焰駒”。它剛生下來時,皮包骨頭,乾瘦如柴,滿身皮痂不長毛,每逢霧天雷電,就長聲嘶叫,嘴裡噴出一股火光。一位家籍山東的老牧民識得這是一匹寶駒,他不要工錢,只要了這匹瘦駒。向主人辭工回了家。他把駒子拉到僻靜處,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中草藥熬上,塗在駒子身上,一會就脫了皮痂,火焰駒顯身了,口噴火光,精神抖擻,他一溜煙就騎走了。這位老牧民走後,人們才知道他騎走的是千年難遇的火焰駒。火焰駒的傳說無從考證,也或許是一代代牧馬人美好的希冀。

2.窟窿峽的傳說: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在綿延的祁連山和俊秀的焉支山之間,有一片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大馬營草原,在這裡有大群的軍馬如濤似湧,有成群的牛羊似翳如雲,有萬頃菜花芳香馥郁,有清流一脈,晝夜歡騰。就在這草原的深處,在祁連山北麓離雪線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名為“窟窿峽”的天然峽谷,以她清純秀麗的靈光吸引著遠遠近近的人們。 窟窿峽是一條狹窄幽深的峽谷,位於山丹軍馬一場駐地九碗泉的東南面。她的得名是因為古時這裡有一種奇特的地貌:碧綠如茵的草地上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個陷阱般的“窟窿”。俯身下瞰,深不見底,清澈的水柱汩汩上冒又不見流出,原來水在地下窟窿中奔騰下瀉,發出的轟隆聲,山鳴谷應,十里外都能聽得見。當地人把這個峽谷,稱為窟窿峽。

3、大佛寺的傳說

相傳,很早的時侯。有兄弟三人向西取經拜佛。走到涼州武威時,老大說:[FS:PAGE]你們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著辦個事。兄弟倆走到山丹,老二說:兄弟你先走,我在這裡等大哥。老二左等右等不見大哥來,就坐下等。老三走到甘州張掖,等來等去不見大哥二哥來,索性睡下等,從此,

老大一直站在涼州武威、老二一直坐在山丹,老三一直睡在甘州張掖。後來,人們在武威、山丹、張掖各修一大佛寺。武威大佛寺塑站佛老大,山丹大佛寺塑坐佛老二,張掖大佛寺塑睡佛老三。

4、龍眼應雨

龍首山頭朝南朝北各有一隻龍眼,有臉盆那麼大。每年四、五月間,一到中午十二點,就可看見兩隻龍眼在太陽下閃閃發光,朝南的閃白光,朝北的閃黃光。只要龍眼閃光,今年的雨水廣,如不閃光,今年少雨水,莊稼不成。

5、神鐘的傳說

從前,鐘樓巷裡那條路是車道。一天到晚馬車、驢車來往不斷。路面上壓出兩道深深的槽。漸漸的,槽裡露出只耳朵尖兒。好奇的人們便拿來傢什挖,越挖耳朵越大,後來又露出一隻耳朵。挖到底,挖出座幾人才能合抱的大銅鐘。上面鑄滿了字,誰也認不出。鍾前聚滿了看稀罕的人。大家商量把鍾安置在什麼地方合適,有十幾個壯實漢子拿的木棒繩子抬鍾。一些道人和尚口唸經文,請鐘上廟堂,鐘不願意,眾人抬它不起;請鍾進寺院,鐘不願意,眾人抬它不起;後來,請鐘上雷臺,鍾才願意,一抬就起,上了雷臺。第二天清晨,雷臺上響起洪亮的鐘聲。雷臺下住著一位田老漢。他聞聽鐘聲,上到雷臺上觀看。只見雷臺空無一人,銅鐘自鳴,甚為驚奇。相傳開來,人們都稱銅鐘為神鍾。

6、祁連山的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祁連山蒼松挺拔,鬱鬱蔥蔥。月宮仙女發現了這一人間仙境,便偷偷下來遊玩,後被王母發現,召她返回月宮。臨走,月宮仙女把隨身披的白羽紗披在祁連山頭,把脖子上的珍珠鏈撒在草灘上,後來,那白羽紗變成白雪,覆蓋祁連山頭,終年不化。珍珠變成的羊羔。

7.胭脂花的故事

焉支山也叫胭脂山。焉支山上的胭脂花是姑娘們用來擦臉,擦了胭脂花,姑娘的臉賽過春天的桃花,冬天臘梅。那麼胭脂花為什麼這麼神奇呢?傳說,很早以前,焉支山上有一個小村,住著二、三十戶人家,生活得很幸福。村東頭一間茅屋裡,住著老倆口,待人誠實、忠厚,就是沒生下一男半女。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生活還過的去,但到底膝下荒涼,吃飯不香,睡覺不甜。

一天夜裡,老倆口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見王母娘娘送給他們一朵胭脂一樣紅的花。老倆口醒來,覺得非常奇怪,不知是福是禍。過了三百天,老太婆生下了一個女孩,便起名胭脂。轉眼,姑娘十六歲了,這一年,老天爺三個月沒下一滴雨,溫疫又傳到了山村,全村人的日子可真是黃連拌苦膽——苦上加苦。說來也怪,唯獨胭脂姑娘沒有染上瘟疫。她看到鄉親們快沒命了,急得哭幹了眼淚。鄉親們勸她快離開山村,但她死活不肯,一定要找到水救大家。於是她就起身向胭脂山頂上跑去。她是想站到最高點,先看一下山上或山下什麼地方有水。她爬上山頂,向四周望去,只見滿山遍窪盡是枯樹、乾草,便失望地嘆口氣,準備下山回去再到別處尋找。剛翻過一道山樑,見前面懸崖上有一塊石頭,象一朵出水芙蓉。走近石頭,有水聲從石頭下發出,她高興得幾乎跳起來,急忙轉身回家,拿來了工具,挖呀,挖呀!從太陽高照挖到月亮昇天,手上打起了無數個血泡,從星星眨眼到朝霞滿天,手上的血泡全磨破了,虎口震裂了,鮮染紅了工具,又渴、又累,終於支持不住,靠在石頭上睡了過去。她做了一夢,王母娘娘從瑤池來到了她的身邊,給了她一把金斧,一小袋花種,並告訴她用金斧從石頭中部砍三下,水就會出來,人一喝就會治好瘟疫,澆灌莊稼,莊稼就會返青。等胭脂姑娘醒來,才知是一場夢,但眼前確有一把金光閃閃的金斧和一個小布袋。她急忙拿起小布袋打開一看果然是一袋珍珠一樣的種籽。她手上的血滲透了布袋,染紅了雪白的種籽,她趕忙放下布袋,拿起金斧,用盡全身力氣,向石頭中部砍了三下,只聽“轟隆隆”一陳巨響過去,這塊石頭中間開了一條縫,並很快分開。不幸的是,胭脂姑娘掉進了石縫。就在這一瞬間,大股的泉水噴了出來,向山下衝去。那一袋種籽被衝散了,落在水邊,長出一株株血紅的胭脂花。而在泉水形成的池中,一枝鮮豔的大胭脂花婷婷玉立在水中央。水流到村裡,全村的人得救了,但胭脂姑娘不見了。

這天夜裡,全村的人同時做了一個夢,山神爺告訴他們胭脂姑娘救他們的經過。大家湧到池邊,只見池中那株花,在陽光下,紅豔豔的,在向鄉親們一躬一躬地道著萬福。這花很快開遍了焉支山,焉支山更加秀麗壯觀。鄉親們想念胭脂姑娘,都把這花叫做“胭脂花”。山也就叫做胭脂山 。

8.百花池的傳說

百花池可謂焉支山的又一奇觀,雖傳說迷人,但很少有人涉足。

相傳,唐代開元年間,大詩人王維奉命來到涼州(今武威)慰勞 戍邊將士。聽說焉支山景色秀麗,很想借此一遊。一天,他終於騰出了時間,叫了兩位喜歡吟詩的好友,一同到胭脂山上游覽。剛上了山,他就被山上的美景迷住了。特別是那佈滿山間的胭脂花紅得象火一樣,散發著陣陣清香,更令人陶醉。王維和他的好友詩興大發,你一首,我一首,邊吟邊走,不覺又過了一道山樑。王維正在吟詩,突然看到前面有一水池,象一塊大圓鏡鑲嵌在綠色的草叢中,中間彷彿有一位穿著紅色裙子的姑娘,站在水中。三人覺得奇怪,走近一看,哎呀,這水池真大,池水碧綠清澈,再看那水池中一株很大的胭脂花,花頭紅得象著了一團火。王維不禁讚美道:“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啊!”說完,取出了紙筆顏料畫了起來。先畫上紅豔豔的胭脂花,再畫下碧綠的池水,也畫上池畔的碧草。二位好友一看,這畫上的水象真的波動著,碧草在輕風吹拂下搖動著,那胭脂花更象活的一樣,大家都覺得奇怪。正在這時,一隻小麻雀“噗嚕”一聲飛來落在顏料盤中,爪子上沾上了各種顏料,又跳到剛畫好的畫上,留下了五顏六色的爪印。奇怪的是,那爪印象各色鮮花一樣。王維這時轉怒為喜,拍手稱讚道:“妙哉!妙哉!”不正好給水池增添了百花嗎?“王維又提起筆來,畫上了各種鮮花,邊畫邊說:“聽說胭脂山上有一胭脂池,大概就是在這水池下吧!現在我乾脆把它畫成‘百花池’說不定將來這胭脂池真會變成百表池呢!”

就在這時,一位老大爺走來,看了那張畫,不禁拱手道:“先生,您的畫畫得太好了,象活的一樣。”王維見是一位花甲老人,忙還禮道:“我只是稍懂得一點畫技,您過獎了。兩人說話之間,突然一陣風來,把那張畫吹進池中,王維和老人以及二位好友急忙上前去撈,已經晚了,那畫沉下去了。四人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感到很可惜。就在這時,奇景出現了,那畫上的百花真的長出了水面,整個胭脂池中百花盛開,中間那一朵胭脂花顯得更紅了,更豔了。四人高興地向老人說:“想不到這胭脂池一會就變成了百花池,真是天下奇事。”老人忙又拱手道:“這是先生的畫兒變的,先生您可能是神畫家吧。”說著四人大笑起來。

從此,當地人又把胭脂池叫成“百花池”,至今,這百花池中的花仍爭奇鬥豔,異香撲鼻。

9.石燕高飛的傳說

在胭脂山一個陡峭的山崖上,有一隻展翅欲飛的石燕,它體態矯健,神情自若,造型優美。據說當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討伐匈奴時,路過這裡,聽了石燕的緣由,敬佩不已,個個熱淚盈眶,信心百倍,一舉擊敗了匈奴,凱旋而歸。相傳,這燕支山北面山角下有一個村莊,村裡有一個姑娘叫石燕,她天生美貌,聰明伶俐。可憐這孩子命苦,剛一出世,爹媽就離開了人世。多虧鄉親們的照料,她才長大成人,而且練就了鋼筋鐵骨,一身武藝,尤其是射箭,更是百發百中。村裡有個小夥子名叫山鷹,精明強幹,有一手好刀法。他和石燕姑娘青梅竹馬,天生一對。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天,石燕與山鷹在山上對歌,突然一隊人馬衝上山來。原來是匈奴兵來村裡搶劫,二人一個拿刀,一個拿箭,但終因寡不敵眾,雙雙被抓到了匈奴兵營。匈奴首領看中了石燕,要和石燕成親,可石燕寧死不屈。山鷹被匈奴兵活活打死,石燕氣憤之極,一拳打得兇奴首領口鼻流血,氣得象發了瘋的野獸向石燕子撲來,這時,一隻矯健的山鷹破門而入,向匈奴首領撲去,只兩下,就啄去匈奴的兩隻狗眼,而後又引著石燕外逃,不想又被匈奴兵追上。石燕見無路可逃,“撲嗵”一聲跳進了身旁一個泉裡。頓時水柱衝向雲天,化為雷鳴電閃,變成了饅頭大的冰雹,闢辟叭叭地砸下來,砸得匈奴強盜血肉橫飛,無一逃生。

第二天清晨,天氣晴朗,人們看到一隻石燕子從泉中飛出,唱著歌飛向天空,盤旋了幾圈落在山崖放哨,每到夜間人們入睡時,她就盤旋在焉支山上空,保衛著這胭脂山的一草一木,使鄉親們過上安穩的日子。

10.刪丹朝輝

據說焉支山最早不叫焉支山,它最早叫蛤蟆墩。相傳,在很遠很遠的年代,整和山丹還是一個浩瀚的大海,海里住著千奇百怪的水族。後來不知什麼時候,西面開了一個五百米寬的大口子,水都流走了。海里的水族們也都隨波逐流,飄然而去了,但有一隻大蛤蟆說什麼也不肯離開自己可愛的家鄉,蹲在原地動不動地看著家鄉的一切。日子長了,大蛤蟆漸漸地化成了一座大山一樣的石墩,從此大們就叫它蛤蟆墩。大蛤蟆雖然化成了石墩,但它那大肚子裡裝下的水卻從它身上的每個氣裡不停地往外流,形成了千萬個明鏡的石泉,匯成了無數條玉帶一樣的溪流。過了不知多少年,多少月,只知道那是一個嚴冬剛剛離去,春姑娘剛落地的日子,這蛤蟆墩上來了兄弟倆人。這哥兒倆上了蛤蟆墩以後,這兒看看,那麼瞅瞅,那個高興勁兒就不用提了。原來這哥兒倆是遙遠的長白山來的。那長白山上的綠樹鮮花就是他們的父母栽種的。哥兒倆為了繼承父輩的心願,也暗暗立下了宏偉的志向。哥哥要把世界的東方點綴成紅彤彤的寶山、樂園,使人們爽心悅目,益壽延年;弟弟決心把世界的西方培植成綠茵茵的牧場、田園,使人們豐衣足食,幸福美滿。哥兒倆面對這座堅硬的石山,撂下鋤頭,用褡褳背來了山下的土,鋪在了石頭上。哥哥種上了異花、寶藥、百草籽;弟弟種了蒼松、翠柏、果籽;哥倆又種是了三大寶—黃芬、芨芨、甘甘草。末了,哥倆鑿石挖溝,引來了山澗玉液水。 轉眼到了盛夏,這座初春還是光禿禿的蛤蟆石墩,一下子變成了一座仙山,山上山下碧綠成蔭,百鳥鳴轉;林間谷內百花爭研,溪流叮咚。偌大個石山這會兒成了一幅氣象萬千的壯美畫圖。

每逢晨曦,火紅的太陽光照到山上的時候,山上便發出璀璨奪目的異光。這異光彷彿一個個“刪”字,後人就把這一壯觀稱 為“刪丹朝暉”。天長日久,自然而然也就把蛤蟆墩改叫為“刪丹山”了。到西漢時設郡縣也因而叫“刪丹縣”。因“刪”與“山”同音,後來就把“刪丹”訛叫為“山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