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體系中賦予美學教育應有的位置?

如何在教育體系中賦予美學教育應有的位置?

如何在教育體系中賦予美學教育應有的位置?

筆墨精神展中國之美

書畫文章育少年之才

正文

個性的全面發展意味著精神豐富、道德純潔和體魄完美在個性中的和諧的結合 —— 贊科夫


美是什麼?

美是一種主觀感受,是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

雖然人們都能感受到美、識別美,但在回答“什麼是美”時,答案卻千差萬別。

美育是什麼?

美育並非是單純的以藝術技能為主的教育,而應是作用於人的情感和心靈的素養教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潤澤、濡染、陶冶,逐漸將高雅的審美趣味滲入到學生們的心中。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曾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語出《論語·泰伯》),強調美育對於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蔡元培先生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喬布斯也曾直言,蘋果與其他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追求科技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於藝術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教育體系中賦予美學教育應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體的評價機制,去培養和提升每一個公民的審美能力,卻長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意見》強調,高校美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緊緊圍繞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和藝術師範教育三個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

《意見》明確提出,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01.高校美育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

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師資隊伍建設和場館設施明顯加強,推進機制和評價體系日益完善,高校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顯著提升。

到2035年,形成多樣化高質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

02.高校美育工作的重點任務

■ 強化普及藝術教育

普通高校要強化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藝術教育。完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普及藝術教育推進機制。規範公共藝術課程,加強公共藝術課程教材建設,修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

各高校要明確普及藝術教育管理機構,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

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高校要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結合自身優勢和跨學科特點,針對學生美育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鼓勵學校因地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創造具有時代特徵、校園特色、學生特點、教育特質的藝術實踐活動形式。

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微課展示,培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美育精品課程。加強高校藝術社團建設,加大從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選拔、培養藝術團成員力度,帶動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學校藝術實踐活動要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享受其中。

■ 提升專業藝術教育

專業藝術教育要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注重內涵建設,突出辦學特色,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構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學科專業體系。

專業設置應與學科建設、產業發展、社會需求、藝術前沿有機銜接,加強社會服務意識,增強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依託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一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一萬個省級一流專業點),建設好國家級一流藝術類專業點。

遵循藝術人才培養規律,推動高校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促進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專業課程與文化課程相輔相成,深入實施普通高校藝術相關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高等職業學校文化藝術大類專業教學標準,不斷完善藝術專業人才評價標準。

提高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能力,加強卓越拔尖藝術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藝術類高校和綜合性大學聯合開展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造就文化底蘊豐厚、素質全面、專業紮實的藝術專門人才。

■ 改進藝術師範教育

高等學校藝術師範專業要凸顯師範教育特質。

要以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為根本,堅定辦學方向、堅守師範特質、堅持服務需求、強化實踐環節,依託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推進高校藝術師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構建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中小學校協同培養的育人機制。

支持高校設立並辦好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教育、戲曲教育、影視教育相關專業。

建設一批高師改革試點學校,大力開展高校藝術師範專業學生和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引導藝術師範專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培養造就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紮實、勇於創新教學、善於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中小學藝術教師。


03.做好高校美育工作的主要舉措


1

建強美育教師隊伍

配齊配好美育教師。

要把提高美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美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

要按照在校學生總數合理安排普及藝術教育教師,鼓勵高校探索實施公共藝術課特聘教授制度。

要優化專業藝術教育教師結構,搭建院系、校際合作交流平臺。

要加強藝術師範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鼓勵高校建立與中小學藝術教師互聘和雙向交流等長效機制。

要建設一批高校美育名師工作室,匯聚培養一批美育名家名師。

要加大教師教學崗位激勵力度,鼓勵高校建立符合美育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為美育教師職稱晉升、職業發展、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提供支撐。

2

深化美育教學改革

推進美育教學改革與創新。

促進高校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

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 探索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美育慕課,擴大優質課程覆蓋面。

成立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提高面向全體大學生的美育教育質量,發揮高校藝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專業藝術人才培養。

提升高校美育科學研究水平,打造一批美育綜合研究的高地和決策諮詢的重地,建設一批美育高端智庫,重點研究高校美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教學規律和模式、考核評價標準、教師隊伍建設等,深入研究中華美育精神。

推動美育協同創新,促使高校美育聯盟發揮實質性作用,探索建設一批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創新培養模式,逐步完善高校與文化宣傳部門、文藝團體、中小學校等協同育人機制。

3

推進文化傳承創新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在傳統文化藝術的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讓收藏在館所裡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青年學生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瞭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

持續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傳承的力量”“五月的鮮花”等品牌活動,組織原創校園歌曲、舞臺劇、舞蹈、影視、校園景觀設計等作品的展示與推廣,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

藝術專業院校要大力推進主題性藝術創作活動,實施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以弘揚主旋律為己任,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情用心用功抒寫人民,以精品奉獻人民,為時代畫像、為時代謳歌、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4

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

高校美育要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引導高校美育教師和學生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支持高校參與基礎教育的美育教學改革、課程教材建設等工作。

實施高校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依託“結對子,種文化”“校園文藝輕騎兵”等項目,積極開展對口定點幫扶、支教扶貧、社區服務等美育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充分挖掘高校藝術場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高校藝術場館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政策實施範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將博物館、美術館向社會有序開放。

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藉助國際和國內、政府和民間多種對外交流渠道和活動平臺,發揮專業藝術院校和高水平學生藝術社團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