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被疫情打亂的節奏重啟了人們的生活,踏入新軌道後,忽然發現了另一片未曾留意的天地,從茫然到淡然,我們都在經歷一場新的磨鍊,身陷圍城,依然可以心在曠野,自由飛翔……




■專題策劃丨張曉毅

■本期分享者:趙嘉怡 / 陳祥宇 / 王燕寧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採訪人物

青年藝術家 趙嘉怡


Q1:此次疫情期間,你是如何度過的?

CORONAVIRUS、COVID-19、疫情、新型冠狀病毒,這些名詞從年底到現在每一天都在衝擊著我們的腦海。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其實這場疫情也是一種對於我們個人的磨練,磨練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智。我是一個內心極其不成熟的人,很多時候內心都是煎熬的。酒精、消毒液成了我近期完全不敢離手的東西。閉上眼,神經緊繃。焦慮、迷茫、忐忑……直到最後,才真正醒悟,自己其實真的很安全很健康。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忐忑(2)》 21×30cm 速寫小稿 馬克筆/鉛筆 2020年1月23日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焦慮》 21×30cm 速寫小稿 馬克筆/鉛筆 2020年1月30日

Q2:在封閉的這段時間內,你是否有在堅持創作?

藝術,個人覺得它不單單是一種視覺感受,更多的是帶來思想的傳達。創作是一直都有的。

Q3:這些作品都表達了什麼主題?靈感來自於哪裡?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文字》 21×30cm 文字 黑色和紅色中性筆 2020年1月22日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文字》 21×30cm 文字 黑色和紅色中性筆 2020年1月23日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文字》 21×30cm 文字 黑色和紅色中性筆 2020年1月24日


這個系列的作品是受藝術家馬列維奇的影響,以自己的朋友圈為實驗對象,將每一個人作為一個觀察體,記錄每一個人在疫情到來的前期和爆發時的朋友圈動態。黑、紅、白是學習馬列維奇的作品基本色而運用的。這一部分作品可以算作自己的實驗性作品。後期因為疫情的發展和自我內心的焦慮,產生了另外一種形式的作品:拼貼。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祈求(1)》 21×30cm 拼貼 雜誌/馬克筆 2020年2月13日


第一幅作品是將近幾日的報道題目摘抄,將一堆記錄疫情嚴重的標題相互掩蓋,從最初的疫情開始到確診人數的逐漸遞增,人心的彷徨與無奈。所以才有了下方雙手作祈禱手勢,表明自己對於疫情好轉的迫切希望。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TRAUM》 21×30cm 拼貼 雜誌/馬克筆 2020年2月16日


第二幅作品,最顯眼的是裹著紅色塑料袋的女人頭,其靈感來源於韓國電影《流感》中焚燒的一幕。周圍灰色的人臉代表人們的靈魂,底色用漩渦狀的彩色條紋表示自己內心極其不願接受疫情現實的心理,畫面的左方有一隻張開的手,其實那是從另一個角度拍攝的祈禱手式,希望疫情結束,甚至希望這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了疫情的控制付出努力。

Q4:你覺得這段時間內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這段時間其實個人認為是對於自我心智的最好磨練時期。

Q5:這段時間對你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在後續的作品創作中又會有怎樣的體現?

為了控制病情的傳播,導致很多的創作材料有一定的缺失。但是正如我的老師——楊晨老師所說,“ 藝術家的真正的核心概念就是在任何條件下去改變解決問題,就當下的情況作藝術的實踐實驗。”

我覺得近期的作品都不是一個成熟的作品,它只是我藝術創作的實驗與實踐。在今後的藝術創作道路中,也希望自己能去嘗試更多的創作方式,將表面藝術與自己的內心相結合,創造出更有靈魂的藝術作品。

Q6:最近你主要都有哪些關注?

自己學習了一年德語,近期一直都有在看德國的新聞報道,也看了一些以往藝術家關於疾病的繪畫。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現實》 21×30cm 小稿 馬克筆/油筆 2020年2月20日

*這個創作是對於2月19日的德國新聞報道的抄寫,裡面主要寫的是因為疫情死亡的人數以及韓國和日本的傳染人數。


Q7:最近你看了哪些新書或影視作品?請給大家分享一下

《無主之作》,這是一個以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前期創作為主的電影。電影裡面出現了德國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大師約瑟夫·博伊斯對於裡希特的創作指引,令人深思。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無主之作》海報

Q8:疫情過去後,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因為具體也沒有什麼想做的,或許是在我每天張望的路上走一走,或許是靜靜地坐在樓下的長椅上,又或許是去看看自己的親人和朋友。

Q9:重新出發後,今年的新目標會是什麼?

有一位老師我很是崇拜,就是之前提到的楊晨老師。他讀的書很多,看作品的時候理解得也比我們更加透徹。今年的目標依舊是留學,唯一增加的一項就是希望自己能多看點書,多往自己的腦子裡面裝點跟藝術有關的思想。

Q10:最後,你有什麼想對大藝博的粉絲們說的?

2020年最先告訴我們的是尊重生命,不僅僅是人類的生命,更多的是世界上其他生物的生命。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採訪人物

青年藝術家 陳祥宇


Q1:此次疫情期間,你是怎麼度過?

前半段時間還在適應期,聽歌刷劇,看電影,看文獻。


Q2:在封閉的這段時間內,你是否堅持創作?

專業上的創作目前是思考的比較多,落實到宣紙毛筆上,可能還要後一段時間來做,閒暇時候冒出來的想法會隨手勾一勾。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病毒之花》手稿


Q3: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什麼主題?靈感來自哪裡?

前段時間看電影的時候突然想到【病毒之花】這個方向,於是邊看電影邊隨手勾了一下。靈感來源花卉白描,花似乎都是象徵著美好積極浪漫的寓意,最近因為新冠病毒的原因,大家的心情實則是比較糾結晦暗的,一種反向思考,病毒借代了花的物象,花語為:早日衰敗,早日重生。意思是希望人們早日戰勝病毒,病毒之花早日枯萎,而人類,無論是一線醫生,還是困在家中的我們,都能夠早日迴歸到有序正常的生活中。


Q4:你覺得這段時間內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與自我相處的時間多了,所有的事情都暫時可以慢慢來。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汀煙》系列01 33×47cm 紙本水墨 2019年


Q5:這段時間對你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在後續作品創作中又會有怎麼樣的體現?

讓我加強了對於人與自然的思考,對生命和對自然的敬畏,以前走進自然鄉村寫生的時候,對生命感悟的內容少了一些,這段時間的壓抑會加強對自然山水的嚮往,會幻想下一次寫生時,面對紙筆和自然獨自思考的畫面,這種精神性的感受應該會帶到之後的寫生創作中。


Q6:最近你主要都有哪些關注?

對於疫情期間的故事和影像記錄看的多一點,最近也有關注科比的離世,追思會直播還熬夜看了。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Q7:最近你看了哪些新書或影視作品?請給大家分享一下

電影《超脫》給我的感受挺深的,影片開頭呈現了加繆《局外人》中的一句話:“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部電影很適合完全放空自己的時候看。之前有好多看到一半的書,《打回原形》、《真水無香》這兩本希望近期能看完。


Q8:疫情過去後,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第一件事是買機票回學校,好好珍惜剩下的校園生活。


Q9:重新出發後,今年的新目標會是什麼?

能出一些我高度滿意的作品,多關注當下和生命,再給自己一次心靈之旅。


Q10:最後,你有什麼想對大藝博的粉絲們說的?

人人都能感受到藝術存在的時代是一個好的時代,這種真摯的感受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如果生活累了,不妨迴歸到文化藝術中,景仰這些單純美好的事物。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採訪人物

青年藝術家 王燕寧


Q1:此次疫情期間,你是如何度過的?

看新聞,看不同領域的人對疫情的看法,自己思考。

Q2:在封閉的這段時間內,你是否有在堅持創作?

疫情,它可以折射出很多社會現實、人性,也讓我思考了藝術何為的問題,我每天會寫點東西,記錄下當時的心情和思考。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王燕寧和家人在一起

Q4:你覺得這段時間內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最大的收穫是在災難來臨時,我很慶幸是在老家在我父母身邊,我們一起面對恐懼、一起共渡難關,也是我幾年來在家最長的一段時間。

Q5:這段時間對你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在後續的作品創作中又會有怎樣的體現?

以前的作品關注自我和女性問題,後續作品可能我會更關注現實社會,形式可能更多的是文字和綜合性的形式呈現。

Q6:最近你主要都有哪些關注?

疫情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武漢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前線醫務人員的健康狀況,還有停課不停學的教育理念等等。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十日談》


Q7:最近你看了哪些新書或影視作品?請給大家分享一下

身邊的書不多,找到一本高中同桌借我的《十日談》特別應景地讀了起來,歷史總是反覆重演,中世紀薄伽丘描述的被黑死病蔓延的佛羅倫薩城彷彿就是今天的武漢城,自我隔離的幾個男女不懼世俗之見,來到世外桃源,主要任務就是活好每一天,靠講故事來娛樂,也像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一樣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靠刷抖音續命。在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顯露無疑。

Q8:疫情過去後,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帶父母去醫院體檢,健康地活著就是最大的褒獎。

Q9:重新出發後,今年的新目標會是什麼?

做一個善良、真實的人。


Q10:最後,你有什麼想對大藝博的粉絲們說的?

多看書少蹦迪。




疫情期間,你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大藝博邀請青年藝術家們參與本次話題接龍

分享你的所見所想,與我們一同靜待春暖花開

*話題發起後,

將在之後陸續分享放出


參與方式

回答本次話題的10個問題:


Q1:此次疫情期間,你是如何度過的?

Q2:在封閉的這段時間內,你是否有在堅持創作?

Q3: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什麼主題?靈感來自於哪裡?

Q4:你覺得這段時間內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Q5:這段時間對你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在後續的作品創作中又會有怎樣的體現?

Q6:最近你主要都有哪些關注?

Q7:最近你看了哪些新書或影視作品?請給大家分享一下

Q8:疫情過去後,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Q9:重新出發後,今年的新目標會是什麼?

Q10:最後,你有什麼想對大藝博的粉絲們說的?


請附上您的相關配圖

個人照/相關作品圖/其他分享內容的配圖

* 配圖文件請單獨另發,圖片大小≥1M


發送至大藝博官方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期待你們的分享~!


封閉時期,讓我們攜手並肩

大藝博與你共度時艱!




往期回顧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專注青年藝術


大藝博一直在前行


特別專題丨封閉期的藝術家們(二)

官方微博:大學生藝術博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