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說的有道理嗎?

農夫也瘋狂


大實話:這句話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是也是對普遍現象的一個客觀總結。

“三十而立”估計是我們所有人都聽過的一句經典名言了,意思是說,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成家立業,有自己的一份穩定的事情了,而後邊的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可能大多數人就不知道了。其實,這就是說如果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沒有達到一個比較好的財務情況,那後邊基本就沒啥機會了,雖然這話聽起來挺讓人失望的,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就是如此現實。

這裡我們要先明白一點,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主要靠的就是精英人群開拓出新的科學技術,然後由中端人群將其轉換為生產力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而這裡我們就要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兩個新的突破性技術的產生之間的間隔差不多就是25年左右的樣子。而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如果這二十五年如果你沒有把握得住,那麼基本上這一生都不會再有什麼逆襲的機會。

從我們的一生來說,因為上學的緣故,大多數人在25歲之前基本上都是處於一個由父母來保障其生活的階段,也就是說在我們人生的前二十五年的時間裡,我們基本是沒有什麼賺大錢的機會的。而隨著我們工作,我們開始融入這個社會,那有的人就會在這個時間段內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的事情而獲得一個財富增加的機會,如果在三十歲之前完成了人生的基礎財富積累,有了一定的資本,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我們就相當於是掌握了社會的資源,這時候我們的財富才能夠獲得一個突破性的飛躍。

而在四十歲之後,我們的各項身體機能開始下降,而下一代也開始成為這個社會的新生髮展力量,這時候如果我們手裡有資源,人脈或者資本,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年輕人的努力工作而獲取財富,而如果我們手裡沒有這些,那麼就會因為身體機能下降而無法和這些年輕人再進行競爭,失去了社會競爭力,毫無疑問,我們將要面對的就是失業,就是收入減少且支出增加。

畢竟,那些二十多歲的人可沒有父母孩子要養,但是四十多歲的人是肯定有的。而五十歲以後就更不用說了,如果就是一個普通人,那五十歲以後能夠堅持到退休,然後領養老金過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基本上不會再有什麼發財的機會了。

所以,真的是希望大家牢牢把握自己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這個時光,莫不要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大實話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思路”這句話本人真的是經常聽到,尤其是在家裡的老人們討論年輕人的工作問題的時候,總是很嚴肅的會提到這句話,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有它的道理嗎?

三十不發

三十歲對於男性而言應該算得上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數字了,古人說“三十而立”意思就是男性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應該已經成家立業,安身立命了,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了。如果這個時候一切還都沒有穩定的話,那麼這個男人就要自己仔細思考一下自己接下來的路了。三十歲應該說在事業方面一定要自己的規劃,並且能夠有一份保障自己生活的經濟來源。如果這些都沒有的話,三十歲的這十年時間就相當於被自己白白浪費了,而且還是人生當中最為關鍵的幾年時間。

四十富

四十是不惑之年,這時候應該說孩子已經十幾歲了,家庭生活應該是十分穩定的時候,而事業應該算是處於自己一生的高端時期。這時候的男性的工作已經十分穩定,並且工資或者自己的生意應該是最好的時候。但是影響四十歲這十年時間的生活質量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三十歲自己。如果三十歲的自己都沒有好好工作的話,四十歲的自己很可能一樣的一事無成,更不要說生活富足了。

五十將來尋死路

“五十將來尋思路”這句話就非常的一針見血了,按照古人的說法五十歲已經是知天命的時候了,這時候孩子們都已經差不多長大成人了。而自己也已經逐步向老年人邁進了,這時候工作已經到了將要退休的年紀,更多的機會要考慮讓給年輕人了。如果這個時候自己依然是一事無成,那麼以後養老的問題就成了大問題,並且孩子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而造成自己晚年生活不幸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自己之前的二十年的不作為。

所以從大體上來看,這句話概述了我們一生最為重要的三十年時間,這三十年的時間是相互為結果的,如果開始的時候我們就不懂的珍惜,不懂得奮鬥的話,以後自己的生活就必定會受到自己年輕時候的影響。所以說這句話也告誡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過好每一天,為自己的生活奮鬥,這樣即便是不能夠大富大貴,也能夠問心無愧,不為過去的自己感到後悔。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無論什麼時候只要自己意識到應該要為自己的人生努力了,那時間都不會太晚,即便你現在已經五十歲了,那又何妨!(三)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也是一句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算是農村的老話了。對這句話不能單單從字面上去理解,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十不發。30歲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是該自謀生路,有自己的生活見解,能獨自生活的年齡了,因此有“三十而立”之說。30歲以後已經不是做事不計後果毛手毛腳的小夥子,無論是身體、精力、或者時間,甚至是思維都到了高峰期。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也或許有穩定的工作和事業。不論是家庭還是事業都要自己用心地去經營,將更多的精力和激情投入到工作或創業中,保障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經濟來源。不說“大富大貴”,起碼不是兩手空空,連繼續奮鬥的“資本”也沒有,也就對不起自己了!


四十不富。40夢多能夠對生活中所有的事情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不會因為一些無能為力的事情而煩惱,才有“四十不惑”之說。40歲按現在的說法還是“年輕人”,但人生的經歷與30歲截然不同。這時候子女已經長大,家庭生活也應該處於自己一生的高端期。工作基本穩定或生意也基本走上正規,即使是打工的農民,也應該有了一技之長,收入也大體是穩定的。又說40歲是人生的一道坎,因為沾上賭、色等惡習,或生意失敗,或好吃懶作,衣食往行都處於劣勢,那以後是很難擺脫困境的。


五十將來尋死路。過去人的壽命短,50歲曰“知天命”之年,也就是說知道了生命的意義。這個年齡孩子都差不多長大成人了。在農村50歲做爺爺奶奶已經很常見了。而自己也逐漸向老年邁進,城市的面臨著退休,農民還要種地還要出外討生活,但身體明顯地走下坡路。只願力所能及,更多的機會放手讓年輕人去做。如果自身條件不允許,絕不能輕易地“創業”,更不能給家庭、孩子們添亂、添堵,弄不好養老也會成為大問題。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其實說的是人的一生每隔十年的感悟。只有在特定的年齡段做適合的事情,同時把握好自己,人生才有順順當當。不過這句俗語也不盡然,任正非44歲、馬雲50歲創業,諸時鍵80歲創建諸橙品牌。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財富還可能也會不分年齡的。努力吧,朋友!


為生活而提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三十歲的人不發財,四十歲很難富。四十歲不富,到了五十歲以後,就沒有生活本錢了。

這句話主要意思就是告訴人的一生,最輝煌最美好階段就是三十歲。三十歲的人正是年富力強之時,要抓住一切有利機會,努力創業。只有三十歲創業成功,四十歲才能有業可守。才能成為富人。到了五十歲就可以坐享其成了。這句話雖說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是絕對的。首先來說三十歲創業,四十歲守業,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只是說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這句話不是絕對正確。現實中,有很多四五十歲人創業成功的例子到處都有。所以,四十多歲事業無成的人,不要覺得自卑,一旦遇到機會,照樣可以創業成功。

反過來說,四十歲富了,到了五十歲以後就一定是富人嗎?答案是不一定的。舉一個發生在我們村裡一個真實故事。在80年代——90年代時期,我們村裡有一位開磚瓦廠的人,紅紅火火幹了15年左右時間,在我們附近幾個鄉之間,可以說是赫赫有名,本鄉的鄉長經常來參觀磚廠。後來磚瓦廠被取消,他手裡也存了幾百萬,當時的幾百萬可不是現在幾百萬。那時他已經50歲了,覺得這些錢養老也差不多。於是決定在城市裡買了樓房,準備養老。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搬進城市後,兒子得了場大病,花掉了一部分積蓄,再加上買房子,也花了一部分。由於進城也沒有工作可幹,一家五口,坐吃山空,再加上這些年物價上漲,花光了所有的存款,現在已經65歲,還到處打工,混不如一般普通農民家庭生活。所以來說,即使三十歲發了財,四十歲成了富人,五十歲不努力,也不一定就好過。


山野50


農村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說的有道理嗎?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尋尋漸進的過程,時間可以積累經驗,可以積累財富,時間也讓人變老,可要是到點了,還一無所有,那就成了老話說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了,雖然話說的很尖銳,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三十不發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古人以三十歲為一個重要時間段,三十歲應該能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合理的立足於社會,處事有了自己的原則,言行得當,做事合理,到了今天,常用來比喻三十歲應該事業有成。

這裡的髮指的是人生髮達的機遇,“不發”意思是人到三十都沒有過發達的機會,這就很危險了,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首先要審視自己,是不是做好了準備?因為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四十不富

男人四十一枝花,事業有成,成熟穩重,號稱當下少女殺.手,既有情懷又有情調,關鍵有錢。

從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發展軌跡來看,三十歲之前是積累經驗,是捕捉“發跡”的關鍵時刻,三十到四十,就是這些經驗瓜熟蒂落的最佳時期,也就是人生到了收穫的季節。

可要是到了四十還不富,那接下來的十年就很重要,如果再不做出改變,留給你的時間就不多了。

五十將來尋死路

五十知天命!農村自古有“五十不借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坐”的老話,這人一旦過了五十,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這個時候才開始幹事業,那大概率是自尋死路,畢竟歷史上說得上名號的姜子牙也就一個。

老話三十四十五十,多指的是古時候人們的年齡,那時人們普遍壽命偏低,五十可能就如現在的六十,所以理解這話的時候不能用前人的年齡來看,用樂觀一點的態度,五十別急,你離俗語中的五十還差十年。

當然了,這話最終是告訴大家,趁著年輕要多努力,不要等著到了五十(現在至少六十)空流淚,千萬別自認為過了五十按老話的意思就自暴自棄了。

總結:老話總結出了人生最關鍵的三個時間段,以此來告誡大家,不要停止前進奮鬥的腳步,不要虛度光陰,高樓大廈平地起,根基是關鍵。


農人解說


農村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有很多老話都是現實中很現實的現象,只不過每個說法都不一樣而已,也是以前老一輩在生活經驗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教會我們怎樣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有些俗語還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是其中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十不發”的意思是:從三十而立是從一個懵懵懂懂什麼都不懂的小夥子成熟轉變而來的,三十歲已經不是那毛頭小子了,在老一輩的那個年代,三十歲都應該成家立業了,已經是有妻兒老小的頂樑柱了,寧願放馬三天,不做當家一天,在過去的男人十分怕三十歲這個年齡,因為在三十歲這個年齡,就不會有人把你當做還是小孩子一樣不成熟的表現,應該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要有志氣的一個人。不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需要你去用心去經營,承擔起這個責任。就要告別玩耍,告別打打鬧鬧的那種,必須面對殘酷的人生,這是對你三十歲的一種考驗,躊躇前行對待自己的事業,要認真的做好,不能半途而廢,這樣才能事業做的越來越好。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三十歲還在學習而努力奮鬥,還有三十歲一無所有的人也很多。



“四十不富”的意思是: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人一到四十已經是中年人階段了,有些說法,四十歲還是屬於年輕人的階段,但是跟三十歲的人比起來就差遠了,四十歲的人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稍微多點。要是到了四十歲還是一無所有的話,那你還想重新開始奮鬥,就有點難了,這跟人的壽命也有一定的關係,在人的壽命普遍減短了許多,人能活到七十歲已經很稀奇了,人的一生努力奮鬥是有限的,到四十歲這個年齡也是一道坎,在這個成熟穩重的階段裡,事業上還是沒有起色的話,在以後的日子裡很難有大作為。



“五十將來尋死路”的意思是:五十歲也是人生階段的一個總結,按照一種說法,要是三十歲了一無所有,到了四十歲還是一無所有,那到五十歲這個年齡了就只有空嘆命運不公了。五十歲已經是老人年階段了,很難再有雄心壯志,身體也不如以前的年輕的時候強壯了。在現在的社會,五十歲才算的上中年的年齡,也是人生經驗以及身體力行的最佳狀態,是決計沒有什麼死路可尋了,這也是過去老話的所說的一種道理,在現在的社會已經不適合用。



對於這句俗語老話,你們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賣煎餅的小夥子


這句俗語跟《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意思差不多,都是用來指人生每個歷程階段在狀態。

“三十不發”中的發,意為發展、穩定之意。

人在三十歲前應該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和能力使自己的生活發展穩定起來,不應該還是隨波逐流了,起碼自己能養活自己,日子一天天向上發展,朝著自己的事業方向努力或者工作崗位上要有所成就了。



如果一個男人三十歲了,還迷離迷糊,生活不穩,工作沒有方向,更沒有成就一番事業的決心,那他後面的日子只會越過越難,三十而立,該好好沉澱自己找找自己的方向了。

“四十不富”中的富,意為富足、財富之意,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富足。

經過前面二十年的奮鬥,四十歲的人生活不說大富大貴,至少應該是中產階級了,首先不用過多的為錢發愁,家有餘糧,滿足日常的開銷外還能帶家人旅旅遊,給孩子報個學習班,物質上不欠缺,精神上也相應富足,更加沉穩,心胸更加豁達,家庭幸福指數高。



四十歲,生命基本走了一半了,已經不是一個能在勞力和智力上跟年輕人爭飯碗的時候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還是在生活捉襟見肘的狀態中徘徊,那真的是很危險,不是能力很強的人公司一般也不願意要,創業又經不起風險,基本上人生是定型了。

“五十將來尋死路”,尋死路當然說的誇張了,意思是人到五十,什麼事都沒幹成,在公司十年如一日的崗位沒有成就,也沒有自己創就一番事業,那這一生就是這樣了。

五十歲的身體也是將要退休的年齡,重新進一家公司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原來的公司沒有成績,公司也會開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沒有公司會養沒用又沒價值潛力的人,想創業更是沒有精力了。



因此尋死路就是這輩子就這樣了,基本就是坐吃“等死”的狀態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農村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說的有道理嗎?

我們可以從這句農村老話中看出,這一句是告訴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就要有什麼的樣的生活,如果年輕時不努力,到後面的生活將會過的不一樣。那麼這句農村老話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三十不發:說的是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時如果還沒成家立業,在事業上也沒什麼發展,沒有穩定下來好好的工作掙錢,那麼到了後面在去發展會更加難,因為以前的人都成家的早,在以前三十歲,小孩都好幾歲了,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去拼搏就更難,但現在不同了,現在三十歲正是打拼的時候。



四十不富:說的是人到了四十歲時就要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意思就是家裡要有存款了,到了四十歲時事業要穩定了,收入要正常了,要留點錢以後養老了,如果這時不是很富有,到了五十歲後生活過的很普通。

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的意思要結合前兩句來說,意思是三十歲時如果還沒什麼發展,到了四十歲時還是那樣,那麼到了五十歲時,過的是什麼日子呢?



由於時代的變化,農村的老俗語有些只能起到參考的作用,就如上面的老俗語放在現在也不完全對,現在四五十歲岀來創業打拼的大有人在,而且還發展的不錯。


農友君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出自明朝古籍《增廣賢文》,是從《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演化而來。是對人生的一種規劃,把生命的歷程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每走一步實際上都是在為將來積累和減壓。

“三十不發”中的“發”,是發展、發達、穩定之意。意思是說,人到了三十歲,心智逐漸成熟,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都有了自己的主見。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已經安身立命,事業和家庭都逐漸趨向於穩定狀態。

如果一個人到三十歲還一事無成,沒有呈現出發展或發達的跡象,甚至連一份穩定的收入都沒有,那麼,就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因為留給你的時間不多了,你必須重新規劃今後的人生,比以前付出更多努力,才有可能在今後趕上別人。

“四十不富”中的“富”指富足,包含了物質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足。對男人來說,四十歲是人生的巔峰時刻,男人經過二十年的奮鬥和打拼,物質層面的東西,如房子、車子、票子都擁有了,在精神層面,性格變得更加沉穩老練,心態更加平和豁達,家庭幸福美滿,生活質量高,這些都是正常狀態。

如果一個男人到四十歲時,仍然達不到以上要求,甚至還是一無所有,那隻能說明是一個失敗的男人,是將要被社會淘汰的男人。然而,有的男人屬於大器晚成、厚積薄髮型,他還有少量奮鬥時間,至少到五十歲那個坎,他還有十年時間來追趕別人。

“五十將來尋死路”雖然聽著不舒服,但道出了真理。一個男人到了五十歲時,仍然什麼事也沒有幹成,還是一無所有的話,那他就是咎由自取,白白蹉跎了五十年光陰,讓人可憐又可恨。

因為人到五十歲,身體機能一年不如一年,做什麼事有心無力,但通過之前幾十年的積累,可以不再為生活奔波勞累,可以把生活的重心轉移都下一代人身上,是該享受人生天倫之樂的時刻了。如果還放不下,為生活所迫,拼著老胳膊老腿去掙錢養家,確實是一件悲哀的事,只能說明他的人生規劃是失敗的,到晚年了卻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本質上是教導人們在什麼樣的年齡應該幹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規劃好人生中的每一步,如果一步走錯將會步步錯,會導致晚年生活不盡人意。

不過,以上是古人對人生規劃和奮鬥目標的劃分,因為古人平均壽命都較短,在古人眼裡,五十歲就算老人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男人到五十歲,只要身體健康,奮起直追還不算晚,像20世紀國畫大師齊白石,到57歲才開始做“北漂”,最終走向巔峰,這是多麼勵志的故事。


鴻鵠迎罡


其實很多農村的俗語諺語以及老話,都是有道理的,並不是空穴來風,以前去農村,也經常聽到老人們看我工作之後說過類似的話。下面我來給你分析一下。

“三十不發”

如今社會上,我們大多數人進入社會,可能都是22左右,要到30歲這個坎,還有8年。這8年中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憑著年輕的那股幹勁,闖南走北,我們必須學會自立更生,在社會上佔得一席之地得以生存。到了30歲,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步入婚姻,甚至可能早一點結婚的都有了孩子,如果還沒有自己穩定的事業,或者發展的目標,可能接下來的每一年,不僅僅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哪怕油鹽柴米這些瑣事都會將人壓垮。所以我認為的“三十不發”是指30歲了必須擁有能夠養活全家,讓全家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事業。

“四十不富”

到了四十這個坎,大家想想看,父母大概都六十好幾了吧,身體好一點的衣食住行可以不用操心,但是那些身體差一點的呢?你就會負擔很多,而你的還在在這個時候也是十多歲了,他需要讀好的學校,學好的興趣班,需要吃更加營養的飯菜,需要衣服,需要玩具,這些錢怎麼來?父母已經退休,給你的幫助肯定少之又少,如果父輩不夠富裕,而你又沒有足夠的錢,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能不難過嗎?

“五十將來尋死路”

這個階段幾乎算半個老人了,大多數這個年齡的人都沒有了年輕時的奮鬥精神,基本都是等著退休了,如果手裡沒有一定積蓄,就難以有抵抗未知風險的能力,對家庭影響也是巨大的。 即便是想努力賺錢,但奈何自己已經沒有了年輕時候的身體,記憶和精力、體力都遜於年輕人太多。

但其實稻草君想說,農村老話確實不無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如果什麼事情都順著心意而來,那這又叫人生嗎?人生的起起伏伏沒有人能看破,古往今來也有很多老年得志的例子,所以不論經歷了什麼,都一定要努力,五十歲又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