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哪個年俗最能感受年味?

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很忙,今日互動話題想問一下大家,你覺得哪個年俗最能感受年味?

你覺得哪個年俗最能感受年味? 單選
0人
0%
拜年
0人
0%
派利是
0人
0%
貼揮春
0人
0%
逛花市看花燈
<button>投票/<button>

相關鏈接:

貼對聯、貼窗花、放鞭炮、包餃子、送神巡遊……以往,濃濃的春節氣氛在一個個傳統年俗中氤氳開來。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成為彰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而時過境遷,貼門神、貼窗花等以前必備的春節裝飾現已越來越少人問津。傳統的手寫春聯被千篇一律、批量生產的新春聯代替,不少節日祈福儀式,如點天燈、祭灶節,繼承者寡。年味變淡是不少人的共同感受。


你覺得哪個年俗最能感受年味?

年味變淡,有一定的必然性。傳統年俗是農耕時代的產物,隨著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習俗也因之變化。舉例來說,當電視還是稀罕物時,貼對聯、貼窗花、放鞭炮、領壓歲錢都是除夕必不可少的項目,而物質條件豐富了,老傳統便漸漸淡出人們視線。其次,以往中國傳統社會交往的差序格局逐步瓦解,傳統濟濟一堂、熱熱鬧鬧的家族生活被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等家庭模式取代,鄰里間的迎來送往也逐漸被冷落。再者,互聯網革新了人際交往模式。網絡拜年讓足不出戶傳情達意成為多數人首選。從某種意義上說,年俗的改變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

然而,年俗變了,並不意味著年味變淡。不少傳統年俗夾雜著一些與現代人的生活、理念不太相容的東西,一些繁文縟節甚至於夾雜封建迷信的年俗逝去也無妨。雖然不少傳統年俗漸行漸遠,但過年的味道並未變淡。年味的內涵,並不只是寄託在民俗這些禮儀形式上,更在閤家團圓、和和美美的情感歸宿中。可以看到,其“閤家歡”的精神內核在當下仍代代相傳。每到春節,浩浩蕩蕩的歸家隊伍足以證明年味未淡。過年回家、看看爸媽,一家其樂融融圍坐一起,仍然是今天沒有過時的“年味”。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仍是國人心中最具分量的節日。一些年俗消失了,雖有惋惜,但新的年俗也會漸漸形成,比如春節旅遊、短信拜年,當發展到一定程度,不也是給“年味”增添了一些時代特點嗎?只要這種感情歸宿還在,即便表現的方式或有不同,“年味”升級個“2.0版”也並無大礙。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必為了年俗的改變而過於憂心,即使年俗時時在變,年味卻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