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我探親在大連轉車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故事不長我講給你聽……

知青故事:我探親在大連轉車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回憶下鄉生活的點點滴滴,很多事已經淡出記憶,但卻有一件事永遠銘記在心底。

那是1971年過完春節後的三月初,我和集體戶的一位女生,準備在上海探親後返回東北,當時集體戶一共有十幾名知青,雖然各自辛苦勞作一年,到年底分紅也只能有近400斤的皮糧和不超過100多元的零花錢。在計劃經濟時代很多東西沒有票證,就是用錢也是買不來的,所以當我們返鄉時,知青家長們都會讓幫忙捎點東西,由於知青們在東北生活十分艱難,所帶的東西一般都是掛麵、香腸、鹹肉、炒麥粉、糖果、甚至還有熟豬油等食品,還有一些日常用品。

經過整理,要帶回的行李足有滿滿的七個旅行袋,估計有兩百多斤。我找了一根扁擔,把七個旅行袋捆綁在兩頭試挑,剛一用力挺腰,只聽咔嚓一聲扁擔折斷了,無奈換了一根粗的毛竹竿,總算可以站起身搖搖擺擺地走上幾步。

經過三天顛簸後,清晨終於到達了大連港,下了碼頭,我和集體戶同行的女生望著裝的滿滿的七個旅行袋犯了愁,從大連港到大連火車站,需要乘坐一輛直達公交車。

當時大約是早晨六點鐘左右,等著坐車的人非常多,其中有上下班的職工,上學的學生,也有很多返鄉的知青。一輛車過來,還沒等停穩,大家便蜂擁而上,我們一連等了三輛公交車,還是沒有擠上去。

再也不能等了,要不就趕不上火車了,眼看著第四輛空車駛來,我毫不猶豫的抓起一個旅行袋就往上車人的懷裡塞,央求他們幫忙給捎到火車站。被請幫忙的人絲毫沒有退辭,抓起旅行袋就往上擠,轉眼間有五個旅行袋被捎上了車…………。

最後的兩個,我把毛巾往手把上一系,搭在肩上就要往上擠,可是車上早已人滿為患,售票員好不容易才把車門關上。我站在地下,扛著兩隻旅行袋和集體戶的那位女生汗流浹背,眼巴巴的看著公交車,一聲鳴笛後絕塵而去。

20分鐘後終於又來了一輛公交車,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擠了上去,至於那五個被毫不相識的人捎走的旅行大袋還能不能找到,只能聽天由命了??

碼頭到火車站的公交車是直達車,近半小時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下車後看見一位四十多歲穿著工裝的人正在左顧右盼,腳邊是五個碼得整整齊齊的旅行袋。

只聽那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說:‘’哎呀都急死了,你們怎麼才過來呀?那幾位,上班上課要遲到了,只好把旅行袋放在這裡,我已經遲到了,但又放心不下只好留下來替你們看管。快點清點一下,對不對?‘’

我掃了一眼一個不缺。我邊一個勁地道謝邊拉開旅行袋的拉鍊,準備給他抓把糖塊什麼的。可那位說:‘’還謝啥呀,我家的侄兒也像你們一樣下鄉去了,每次回去也是大包小包的真不容易呀,好了,我已經遲到了,以後有機會再見吧。‘’說著頭也不回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去。

這件事兒雖然已經過去了近50年,但是純樸善良的東北大連人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往後幾十年的工作和人生中,總有一種眼睛向下、同情弱者的心理在支撐著我,每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我也總會出手相幫,就像當初我感受到的溫暖一樣,讓別人同樣感受到人世間春天般的溫暖。

知青故事:我探親在大連轉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