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退齋先生二三事

王退齋先生二三事

王退齋相關書籍

王退齋(1906—2003),江蘇泰州人,原名王均,字治平,晚號退齋。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84年受聘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並曾擔任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文史館春潮詩社副社長等職。

同時,王退齋先生還是一位聞名海內外的詩書畫家,有“萬首詩翁”的美譽,所作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幾百幅,先後出版過詩抄、詞鈔、畫集、詩選,其畢生致力於民眾教育及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一直為後人稱道。其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嘉言懿行,亦能小中見大,對於我們全面認識退齋先生不無裨益。

不避危難愛國護校

上海解放已逾70年,在回顧那段烽火歲月時,我們既不能忘記7000多位英勇犧牲的人民解放軍戰士,也不能忘記奮鬥在隱蔽戰線的地下黨同志們,更不能忘記為保衛上海城市穩定過渡的許許多多愛國人士和知識分子,王退齋正是其中之一。

1949年年初,中共上海市教委領導的“上海市教育協會”發表《告教育界同仁書》,號召教師迅速開展護校應變運動,以保財產、保生產、保地方為口號,為上海解放做準備。當時,王退齋任浦東博愛國民學校的校長。有一天的黃昏,一位彬彬有禮的陌生人來到學校,和王退齋見面後對他說:“戰事馬上就要延燒到上海了,你的學校所在的這個地段距離戰事前線比較近,炮火可能會影響到,但上海必將迎接解放!共產黨重視教育、重視文化資料及一切生命財產,你作為一校之長,希望能配合共產黨的行動。不要害怕,要積極保護好學校的一切,避免毀於戰火。”王退齋從來人的談吐舉止,基本判定他是中共地下黨的代表,對此人留下極好的印象,並馬上開始制訂護校方案。

他果斷決定:即日宣佈學校停課,疏散學生到安全的地方去;選出幾名可靠的教職員工整理資產;發動周邊群眾捐獻棉毯、大木桌,將棉毯淋溼、吸足水後,蓋在桌子上,保護檔案櫃不被炮火摧毀;在門窗上貼防震紙條;拆下門板作為擔架備用……

一天晌午,教師馬幼驊從屋裡走出來,突然被流彈擊中頸部,頓時鮮血如注,倒地不起。王退齋校長見後,當機立斷拿來門板抬人,送到解放軍部隊,去搶救生命!他的妻子聞聲立即撕下一塊門簾對馬老師的傷口作了緊急包紮,他們兩人加上馬老師的妻子、一位校工,四個人抬著擔架,冒著不長眼睛的槍林彈雨,穿過田野小路,一直跑了十多里路,終於找到了解放軍醫療隊,經及時搶救使馬幼驊老師倖免於難。

就這樣,在沒有任何外力資助的條件下,王退齋調動了可以調動的所有力量,保護下了學校的人、財、物,並安全交接給瞭解放軍。5月28日,上海戰役宣告結束後的第2天,中國共產黨正式接管了上海教育局。幾天後,人民政府宣佈“不屬國民黨黨團分子或反動政客的,熱心辦教育的原校長予以留任”。王退齋的名字出現在第一批宣佈的留任校長名單之中,並受到了表彰。

在這政權更迭、江山易主的關鍵時刻,王退齋作為一介書生,勇敢地衝在最危險的地方,他的身上所體現出的強烈正義感和拳拳愛國心,讓人感動。他之所以能在危難關頭,表現得如此鎮定、沉著,又不失機智勇敢,是和他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

王退齋出身在一個崇文重禮、詩教傳家的大家庭,泰州王氏的家訓家風為修身正心、尊師重教。他的祖父左亭公被舉為“孝廉方正”,留下藏書萬卷的“匏尊書屋”,事蹟被記錄在《揚州府隱逸傳》裡;父親王蓀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舉人,音韻學研究專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創辦提倡男女平等的新式學堂,事蹟載入民國編撰的《泰縣誌》。詩教傳家的成長環境,給王退齋打下人生底色。

提到愛國,王退齋可以說是非常積極。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就參加了大學生晉京請願活動,代表同學寫請願書,洋洋灑灑數千言,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從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畢業後,王退齋在南京的教育部工作。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後,他辭職返鄉,在家鄉泰州的時敏中學做老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他和幾位同鄉詩人組織了詩社“來複社”“泰社”,以詩詞弘揚民族氣節,抒發愛國情感。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接受了中國民眾教育創導者、著名教育家俞慶棠的邀請,前往上海工作、生活,直至2003年去世。

慧眼識珠培育人才

王退齋在上海工作期間,聯絡了幾位旅滬的泰州籍名人,如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律師單眉叔、德國工科博士支秉彝、民國代理財政總長凌文淵等,聯名創建了泰州旅滬同鄉會。同鄉會於1946年12月在靜安寺宣佈成立後,不但幫助泰州籍勞動者在上海介紹工作,還為他們成立互助組,提供免費法律服務,解決子女入學,申請學費資助等。同鄉會能夠克服困難創建起來,併發揮扶危濟困的積極作用,王退齋居功至偉。

王退齋介紹過大量工農子弟晚上到實驗民校進修,學習文化知識。他認識一個農民家的孩子,不僅淳樸敦厚,而且非常聰明。懷著惜才之意的王退齋,登門去說服孩子家長讓他讀書,好好培養。可是家裡都指望孩子早點工作掙錢,於是,王退齋就想辦法介紹這位農民父親和他的長子到上海市區蹬三輪車賺錢,供小兒子讀書。從小學到初中,王退齋一路呵護,到解放初期,這個小孩子考入了上海的外貿大學,後來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工農子弟出身的外貿幹部。

王退齋對可貴之人和可貴之物的愛惜,是從眼神裡捕捉到,也是從心底裡流出來的。有一次,他和女兒到菜市場去,看到蔥姜攤位上混著一株殘破的水仙花,他就對攤主說:“水仙花不是大蒜頭啊,為什麼不弄個水盆養一養?”攤主說:“要養你去養,這還不如大蒜有用。”王退齋二話沒說立刻付錢,把水仙花拯救回家。回家後他還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殘妝猶是水中仙,底事沽身到市廛。直與青蔥同論價,難和綠萼共爭妍。清泉白石誰將護?玉骨冰姿只自憐。忍使名花任憔悴,解囊我為贖嬋娟。”在這首詩裡,王退齋用了比興法,寫的是水仙花,比喻的是人品,抒發的正是大愛之情、惜才之意。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不計得失,從不為名為利而與人心生計較,是王退齋的做人本色。凡是和推廣中華詩詞文化有關的活動,他都積極響應、熱烈歡迎、主動跑腿。

1995年,第五屆全球漢詩總會在新加坡舉行大會,主辦方向中國大陸發出邀請,上海眾多詩詞學會的會員都很想參加,但都因為出國費用高而望而卻步。時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春潮詩社副社長的王退齋受眾人之託,承擔起動員、組建上海代表隊赴新加坡參會的任務。

在研討會現場,人們總是看見他在會場內外跑進跑出、忙上忙下,完全忘了自己已是90歲高齡了。會議期間,中國駐新大使館文化參贊賴祖金代表中國政府祝賀大會成功召開,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副總理李顯龍都來函祝賀。王退齋則代表上海代表團致辭,獲得全場熱烈掌聲。會上,他賦詩一首:“振翼南天萬里行,四海騷壇結友情……詩教垂興千載事,吟朋遠自萬邦來。弘揚先緒承傳統,發展前途仗雋才。喚起全球崇漢學,炎黃十億盡開懷”,且當場揮毫書寫。他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團結海內外詩友為宗旨,贏得了所有來賓的嘖嘖歎服。

王退齋的先祖——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有幾個核心思想,比如“百姓日用即道”“仁以勉仁,樂以樂學”。王退齋很好地繼承了王艮的思想,並將其付諸行動。他畢生從事教育工作,言傳身教的正是君子文化。

他認為,做一個君子,就要做一個務本、知足、安貧樂道、重名節、不做暗事的人。君子文化可以通過家譜、家訓等渠道,讓傳統倫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為家庭成員的做人信條和生活習慣。王退齋的家訓,濃縮在十首五言詩裡面,例如,“人生貴立志,有志事竟成。所志非溫飽,應為天下利”“人生重品節,卓然有所立。守身如璞玉,立品如岩石”。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既薰陶了他的子女,也影響了無數位後輩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