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澄江府城考

澄江府城及與澄江民生相關的諸多建設做好後,徐可久在澄江府衙兩邊的街上建了兩座牌坊,一個寫

“丹鳳新治”、一個寫“滇省雄邦”。

四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無法完全復原當時澄江府城的面貌,但根據相關記載,有兩點是可以確證的:一是“丹鳳銜書”的城市風水格局和美學意韻,二是澄江府城建築佈局和功能佈局的大格局。

城門、城牆

400年前澄江府城考


舊時的澄江城,由高高的城牆圍成了一個大致規整的方形。

澄江城的四座城門,東為“擁暉”,取擁納朝暉之意;北為“儀鳳”,寓北山鳳凰護佑的吉瑞之象;西為“攬秀”,乃攬壩子西面山秀色入城之意;南為“澄波”,為南臨撫仙湖湖光山色,澄波滋潤之意。

澄江四城門的門匾為當時雲南巡撫鄒應龍書,每字字徑約一米。現在僅存東門“擁暉”門匾。


澄江城的四座城門的擺佈非常獨特。如果以縣城的中軸線北正街和南橫街(即今人民路)畫個座標,我們就會發現,澄江城的四道城門除北邊儀鳳門居正北外,其他幾道城門偏離正向,澄波門在南面偏東,擁暉門在東面偏北,攬秀門西面偏南。這樣有意的設計,就風水而言,是為了藏氣。

藏什麼氣?藏鳳山上鳳凰的靈瑞之氣,藏“文風不讓中原”的書卷之氣。


400年前澄江府城考

鳳山公園志舟樓
北正街直通正北向的儀鳳門,可以直接納舞鳳山靈秀的山氣,可是到景寧街阻斷了,南正街直通正南向的澄波門,可它的北端又止於南橫街(今人民路),這種佈局解決了澄江城藏氣納水的問題,讓舞鳳山靈秀的山氣循環氤氳於各街道之中,滋養一方生民。澄波門是澄江縣城主城門,出入的人、物流量最大,為了不洩澄江的山水之氣,後來又在澄波門外建了甕城。東背街和西背街兩條直街只分別於北邊的勸學街和南邊的景寧街相接,東邊的擁暉門和西邊的攬秀門則分別在東背街和西背街上開一個口,取正向而建,澄波門偏北近勸學街東端,攬秀門偏南近景寧街西端,這一佈局除了納水藏氣之外,可能還在分金納甲、避煞取吉的風水考慮。四門的佈局不在一條線上,在轉折中體現出一個含蓄內斂,在不對稱中體現一種不平衡靈動。

歷史上的澄江城,城牆為土夯,石頭為基城磚外面包邊,牆頂以上砌四尺牆,城門為石條基礎,城磚嵌拱,兩面包邊,城樓中磚木結構,與各地城樓無異,澄波門為兩層建築,其他三門為單層建築。澄江城的城牆、城樓一直保存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拆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