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停工令”再次升级,“被失业”大大增加

这个假期对很多职场人而言,可能是工作以来休息时间最长的假期了。

好在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有些地方总算陆陆续续开始复工了;然而,全国延迟复工再次升级,对于有些地区和企业而言,在疫情结束前不得复工,有的甚至要延迟到3月16日。

而这则消息,成了不少职场人绕不开的担忧。

市场终究是残酷的。

随着复工时间的一拖再拖,有些企业到了危险的边缘;而有的企业可能还等不到复工,就已经倒闭了。

而这些企业里的员工,更不曾料到“还未复工就已失业”。

正如有网友发的微博说的那样——

“无论是否被感染,每一个人都在这场灾难里了。”

1

老周春节放假之前,还是一家公司的职员。

记得年前最后一天出门上班,老婆对他说儿子的英语辅导班该续费了,年初八老家还有亲戚要结婚,这下子还得出份子钱;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又来电话了,说是别忘了交保费了......

在老婆的絮叨中,老周一言不发地出了门,盘算着今天是年前最后一天上班,也不知道老板会不会发放年终奖,还指着年终奖填补即将来临的各项开支呢。

老周时常感慨,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鬓角渐渐就有了白发,啤酒肚说隆起就隆起了,每天他都兢兢业业上着班——从毕业至今,都有十几个年头了。

有时候老周觉得,这些年过得就像是一场梦:转眼儿子都长成半大小伙子了,而老婆也从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变成了絮叨的孩儿他妈了。

虽然累,但想想为了这家也值得。

每个月固定的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支出、各种人情往复、还有各种保费等等,让老周更是不敢在工作中出现丝毫闪失,毕竟人到中年,谁都经不起折腾了。

就在去年,老周时不时看见手机APP里蹦出的各种裁员报道或消息,都庆幸自己不在这些行业里,他觉得自己要的不多,只要能够维持现在的工作,有份按时到账的收入,就已经不错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打乱了老周原本平静的生活。

一开始收到延迟复工的消息时,老周还觉得挺不错,自己工作都十好几年了,正好休息休息;可是复工时间一拖再拖,这让老周内心不禁惶恐起来,他发现,自己是真的需要这份工作啊!

终于有一天,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天,老板给老周打来电话,让老周有空多物色物色其他就业机会,公司怕是快撑不住了......

按照老周的话说,以前总觉得“失业”这件事离自己还很遥远,可没想到,“被失业”这事儿如今终于落到自己的头上了。

老周眼瞅着自己哪儿也去不了,找工作更是没有任何头绪,这让他彻底慌了神。

要说像老周这样的职场人,其实不在少数。

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但让人感慨的是,一旦危机降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实在不堪一击。

你不能说他们错了,事实上,他们没有错。

但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而言,很多陷入危机的职场人,多是源于规划力出了问题。

2

什么是规划力?

相关的专业解释是这样的:

“规划不是计划,是在把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实施行动,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制定可以灵活变通的对策”。

如果用一句古话来表达,就是“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

事实上,规划力这件事情,贯穿着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

1、制定职业方向和目标,才能“知止而有得”;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对于刚出校门的职场新人或者1-3年的职场小白们而言,当你茫然无措不知道往哪里发展时,由于内在探索不足,不妨从外部需求分析入手。

说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念大学的时候,就听说其他系的一些同学早早地就开始打听就业动向了,其中有个K同学,当时他通过了解,认为计算机专业在未来会有不错的发展,于是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考研,如愿考上了某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读研期间的K再次通过打听了解到,未来互联网可能是一个大趋势,于是毕业后,K入职到了一家知名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从一名基层员工做起,一步步做到了某业务模块的副总经理的级别。

这就是典型的“以外部需求”为主的定位思路和方法。

当然,这样的定位方法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对相关专业的知识起码要学的进去,即,你的学习能力要足够强。

据说当时K的同学M被K说的也动了心,无奈M怎么看计算机专业书籍都看不下去,自然也就没法进入这个领域。

而如果你的自我探索比较充分,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知,也可以从“内在需求”入手(鉴于篇幅限制,这部分后面有机会再单独撰文)。

2、比能力更关键的,是隐性的“胜任因素”;

当我们求职的时候,HR一般会根据岗位要求,考察我们是否合适。

每一个岗位被设置的时候,对应人选的素质也就会被大致勾勒出来,而招聘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寻求匹配这些素质的人选。

教师资格证(2020年上)报考时间已发布,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查看广告

思鸿科技集团

查看详情

这也就是业内常说的“能力胜任模型”,该模型不是简单的能力与知识的组合,而是呈现出一个冰山的形式,如图:

水面之上,是表层的知识与技能,这些属于“显性因素”:有结果可衡量,更有较为明确的学习路径,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也包括入职时间虽久但经历单一的职场老人)最需要修炼的地方;

水面之下,则是我们在一份工作岗位上,能否从平凡走向优秀、再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恰恰是隐性的,比如,这份工作是否和我们的特质冲突,是否能够发挥我的优势,等等。

很多人在求职的时候不遗余力,恶补各种技巧,入职之后,却没有保持学习和提升,导致了入职后的庸庸碌碌;

而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习惯按照HR提供的岗位说明书去工作,却很少留意过更深层的隐性因素——即便兢兢业业多年,依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和作为。

事实上,比一份HR提供的岗位说明更重要的,是去与直属领导或资深前辈进行访谈,去了解和分析这个岗位的“隐性需求”,而不是一味地闷头干活。

从我们接触到的大量来访者情况来看,太多的人由于对这些“隐性因素”上的认知匮乏乃至无知,常年枯守着一份和自己特质不匹配或无法发挥优势的工作,这无异于是在“自我消耗”!

是啊,你的老板会和你说:“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固然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问题是,你要不要做这样的决定?

事实上,在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阶段,最为核心的功课就是——

不断地持续探索,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选择哪些自己有天赋和优势的主题去学习,尽量避开自己的劣势科目。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就是:比努力更为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往哪个方向发力!

3、打造任何时候都不会失业的技能;

正如文中老周的遭遇一样,太多的职场人都曾经幻想自己有这么一份可以安稳做到退休的工作,然而,今天的职场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永远不失业?

答案是:并没有。

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在失业后也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这种方法就是,构建一种胜任大部分岗位的能力和知识体系。

3

那么,具体该如何构建呢?

1、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专业能力各行各业要求不尽相同,这里就不展开了。

通用类能力中,有这几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思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表达能力,包含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表达、视觉化表达(PPT、平面设计)等等。

管理能力,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团队管理等等;

学习能力,如对陌生能力和知识的快速学习和实践,等等。

这些通用能力看似人人都会,但要做到精通,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说话这件事情,看起来正常人都可以,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沟通心理及沟通技巧的,也就意味着,真正精通说话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意愿,去有意识地发展这些能力。

2、“T型人才”或是适应未来最好的人;

所谓“T型人才”,指的是各类基础能力扎实,同时在某一方面具备非常优秀的技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职场对于职场人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适应者会活下来并且活得不错,不适应者则会被无情淘汰。

1)、基础部分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我们遇到过不少来访者,有些就特别害怕和人沟通,但事实上,这项能力是很多岗位的通用能力,不是说你会就可以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职场对于个人的表达沟通能力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越进步,职场分工会越来越细,团队合作只会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有问题,很多工作都难以做好。

2)、已有的资源和技能(旧)+新的平台组合,会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例如,同样在疫情的影响下,有些教育机构就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平台,通过线上课程的方式,同样能够开展业务。

而如果个人具备某项优秀的才能,可以结合这些新平台,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比如,现在有不少网络兼职平台,如果你精通视频剪辑、精通PPT、精通文案写作,等等,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未来的职业趋势是:职位的概念将逐渐淡化,而能力才是职场中亘古不变的通行证。

4

当我们个人遭遇外界变故或者突发状况的时候,有些人很容易手忙脚乱,这个时候,你不能说他们没有计划(只是计划跟不上变化),也不能说他们毫无经验,很有可能是他们的规划力出了问题。

“规划不是计划,是在把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实施行动,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制定可以灵活变通的对策。”

而规划力的根本,正是为了让我们提高未来应对风险的能力。

行文至此,我想引用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那就是——

“在变化中,自我修复、自我更新、自我成长,将自个儿打磨成根据环境变化的生命体,而不是一板一眼的上班机器。”

与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