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中國書法的發展也是文字與文化的發展,隨著書寫形式的改變,湧現出許多對書法藝術不斷探索與革新的人物,清代的鄧石如就是其中之一。清代碑學的興起與篆隸書寫的復興,給鄧石如奠定了時代條件,他把高古文字以及其他書體的書寫性融入篆書當中,突破了以往以李斯、李陽冰為典範的書寫模式,使篆書的書寫既傳承了嚴謹的法則,又顯示出了更加靈動的風格。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鄧石如畫像

在書法當中,一副觀賞性強,藝術價值高的作品,不僅要有筆法的精妙表現,也需有結體,時代審美等因素的結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鄧石如的小篆經典代表作《心經》,瞭解下這幅作品,在字形結構上做了哪些大膽的處理,而變得如此賞心悅目呢?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鄧石如小篆《心經》描紅

小篆在字形上一般趨於長方形,通常是長4寬3的比例,呈現出嚴謹堂皇的氣勢,我們上一篇文章針對小篆的比列和中宮問題進行過闡述。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左為《嶧山碑》的”無“字,右為《心經》的”無“字

而鄧石如在本部小篆《心經》中,把字的比例做了極為大膽的誇張,呈現出幾近2:1的長寬比,重心更加靠上,上緊下松。例如“無”字,與嶧山碑中的“無”字相比,重心就上移得多了,這是典型的黃金分割比例。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空”與“實”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處理,就是字形的外廓,傳統小篆的書寫多以外擴、渾厚為主。而鄧石如在這這篇《心經》中,做了極為誇張的“收腰”處理,我們以“寶蓋頭”的書寫為例,本篇裡的“空”、“實”等字,在“寶蓋頭”的書寫上,進行了大膽內收,使得字的上部中宮更加緊湊。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左為《心經》的“行”,右為《千字文》的“行”

如果把字比喻成一個人的身材,《心經》中的字形猶如一個高挑健美的女子,有著一個長長的裙襬,字形顯得十分婀娜多姿。再看這個“行”字,鄧石如在其另一部小篆《千字文》中也寫過這字,但和《心經》裡的“行”相比,卻差異很大,上部同樣緊收,但下部的比例就明顯拉長,顯示出“大長腿”的魅力,和《千字文》裡“行”的穩實相比,《心經》的“行”就飄逸十足,對比強烈。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誇張是突破既有書寫手段的一種方式,鄧公學識極深,熟諳古文字學,因此在博聞強識的基礎之上,衝破既有的藩籬,大膽革新篆書乃時代之幸,更為我們後來人研習篆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就是我們通過臨習本部《心經》的深刻體會。

以下為鄧石如小篆《心經》作品展示: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為什麼這部篆書《心經》美到極致,在結體的處理上真是太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