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自然保護地十件大事

一、《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政策支撐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緊緊圍繞回答“為什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一個什麼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怎樣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怎麼管好自然保護地”等一系列問題,立足我國現實,對接國際做法,大膽改革創新,提出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整體設計思路,意義重大。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黃龍五彩池 姜躍斌攝

二、首屆國家公園論壇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寄予殷切期望

8月19日至20日,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論壇開幕,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曉光出席開幕式,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相關研究機構負責同志,相關國家及國際組織代表,專家學者代表等約450人出席論壇,討論形成八條“西寧共識”。論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鶴鳴朝陽,攝於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孫華金攝

三、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成功

6月30日至7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項目通過大會審議,成為我國第14項世界自然遺產。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項,與意大利並列世界第一。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成功,進一步鞏固了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全球第一的地位,使我國自然遺產(含雙遺產)佔全球同類遺產數量的7%。我國在自然遺產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功,體現了大國擔當,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自然遺產工作的廣泛認同,為全球人口稠密、經濟高速發展地區開展自然保護提供了全新的中國經驗。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秘境之眼”精彩瞬間——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頭葉猴食用樹葉。

四、保護地野生動物出鏡“秘境之眼”廣受歡迎

全媒體節目《秘境之眼》,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推出。於2019年1月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間播出。該節目以佈設在我國上萬個自然保護地的紅外相機和遠程攝像頭拍攝的珍貴野生動物視頻為素材,力求以野生動物的情節故事鮮活呈現綠水青山中的動物面孔,展現我國自然保護地保護成就。目前已播出364期,內容涵蓋200餘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逾百個物種,播出時間內總觸達3.66億人次。多周位居全國創新節目收視率前三名。小屏新媒體呈現方式多樣化,已上線3個保護地直播項目,3條VR視頻被央視首推。樂在秘境7條,多次出現在央視新媒體推薦頁面。微博364條,閱讀量超過960萬;秒拍小視頻359條,播放量5577萬;微信公眾號文章99篇,閱讀量超過34.5萬;全網累計覆蓋人數超過1.15億人。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雪豹,紅外相機拍攝

五、各類國家級自然公園實現統一管理

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將原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原農業部、原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管理職責整合,交由新組建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進行統一管理。為提高自然保護地晉升管理決策科學水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委員會”,承擔國家級自然公園類保護地(包括但不限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溼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海洋特別保護區等)的新建、範圍調整及撤銷的評審工作,提出評審意見,制定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委員會評審工作規則》。2019年7月和12月,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召開兩次評審會,對溼地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評審項目進行了綜合評審。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世界自然遺產地——青海可可西里保護區內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平靜而悠閒地繁衍生息

六、我國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在青海啟動

6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啟動大會在西寧市召開。建設我國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為引領中國自然保護地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分類科學、佈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作出示範,更好地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七、首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2019)達成“深圳共識”

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一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2019)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論壇設主論壇和9個分論壇,內容覆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以及自然保護立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規劃、基於自然保護地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保護評估等多個方面。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研究機構和保護組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500餘人參加論壇,就如何共同努力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達成“深圳共識”。論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人民政府承辦。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

八、九華山和沂蒙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4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6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批准沂蒙山、九華山地質公園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成為我國第38、第39個世界地質公園。會議上還通過了我國泰山、三清山和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擴園申請。截至2019年底,我國擁有39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居世界之首。

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

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蒙山主峰之龜蒙頂

九、我國自然保護地實行常態化衛星監測

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與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合作,依託其開展涉自然保護地土地利用狀況變化衛星遙感監測,再委託相關部門開展現場核實和督查。及時召開“全國涉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狀況變化實地核查情況通報會暨研討會”,對疑似毀林、佔用林地開展建設、修路、開墾、違法違規開礦等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組織研發並完成了“全國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管理平臺”移動客戶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斷推進涉自然保護地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早整改的督查機制日趨完善。

十、我國自然保護地新體系標準化工作啟動

10月24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佈公告,決定成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擔任標委會主任委員。12月17日,標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委員會工作會議召開。標委會的使命是:落實中央關於自然保護地體制改革的要求,在梳理整合精簡自然保護地舊體系已有標準的基礎上,構建自然保護地標準體系,用需求引領標準化工作,加強重點領域的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快標準在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各個環節的推廣應用,提升其對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貢獻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