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保委:教育培訓、汽車銷售等成為2019年消費投訴關鍵詞

2019年消費投訴熱點發布

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消費提質加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快速崛起,平臺消費、共享消費、預付性消費等方面的投訴亦呈增長之勢。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投訴201114件,教育培訓、汽車銷售、酒店住宿、文化票務、家用電器、交通出行、“醫療”美容、網絡促銷等成為2019年消費投訴關鍵詞。

一、教育培訓

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教育培訓類投訴10915件,同比上升55.6%。其中,外語培訓、技能培訓、課外輔導、幼兒早教是投訴焦點。教育培訓市場競爭激烈,部分培訓機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缺乏誠信意識、缺少自我約束,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些培訓機構以各種營銷名目來誘導消費者簽訂課程週期長、學費金額大的合同,並以可辦理貸款等便利條件來吸引那些難以一次性支付全款的消費者;同時,部分培訓機構存在設施不足、師資薄弱、課程縮水、退換設障礙、承諾不兌現等問題。部分機構關門停業造成消費者損失。

二、汽車銷售

2019年,受西安奔馳車主維權事件影響,汽車相關投訴明顯增多,市消保委共受理汽車銷售和服務類投訴11907件,同比上升43.2%。此類投訴的問題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一是虛假宣傳,商家以不真實的價格或贈品來吸引消費者,實際卻搭售其他服務或虛標贈品價格,且承諾隨時可退的訂金退款困難。二是交付延期,商家以各種理由不按合同約定的時間交付車輛,而已交付的車輛在2個月內發生質量問題的情況多發。三是扣押證件,汽車銷售商為了融資貸款,通常會把車輛合格證拿去抵押,造成消費者無法正常辦理上牌手續。四是二手車因銷售合同條款或約定不清引發投訴,如混淆公里數、過戶資料不全等。

三、酒店住宿

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酒店住宿類投訴7713件,同比上升26%。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一是宣傳不實。平臺展示的酒店相關圖片與實際情況不符。二是到店無房。消費者根據預訂酒店成功的短信通知到店辦理入住手續時被告知無房,造成多數消費者被迫自行申請取消訂單並更換酒店,預訂平臺和酒店卻不給予消費者合理賠償。

四、文化票務

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文化票務類投訴4555件,同比上升21.6%。文化消費的日益擴容,帶動了票務類投訴的快速增多。電影、遊樂場和音樂會票務位居投訴前三位。問題主要集中在:一是購買卡券無法使用。如消費者通過微信小程序購買觀影卡,兌換幾次電影票後便無法再打開小程序。二是訂單被無故取消。消費者通過平臺購買音樂會門票,付款後商家拖延發貨直至被單方取消。

五、家用電器

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家用電器及修理服務類投訴14081件。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的質量與維修問題仍是投訴的重點,佔比達40.1%。保質期內商品問題主要集中在電器無法啟動、有異響、顯示屏破裂、無法退換貨等;保質期外商品問題主要集中在電器故障原因排查不清、維修收費不規範、機器故障屢修不好等。而新型小家電烹飪料理機、空氣淨化器、溫控電飯煲、垃圾處理器等帶有感應控制芯片的智能小家電投訴量也有所增長,經營者在提供售後服務的過程中常常將具有新功能的部件或軟件問題直接排除在產品“三包”之外,使得消費者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六、交通出行

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交通運輸服務類投訴12654件。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促進了航空、鐵路等傳統出行交通的發展。每到節假日前夕,各類平臺為消費者搶票提供了便捷通道,投訴也隨之顯現。對於平臺推出的“加速包”服務,消費者反映被默認勾選、隱蔽收費。此外,消費者日常的出行方式也逐漸從公交車、出租車向網約車、共享汽車等多樣化方式轉變,相關消費糾紛也日益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充值押金不退還、司機無故取消訂單、未按約定時間接送等。

七、“醫療”美容

2019年,市消保委共受理美容服務類投訴4548件。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美容需求高漲,促進了美容行業的迅猛發展。一些美容院為迎合消費者“求美心切”的心理需求,推出所謂“醫療”美容、“科技”美容等玄而又玄的概念招攬消費者。投訴最多的是美容效果差,消費者花費不菲,卻未能達到承諾的美容效果,有的甚至還出現燙傷、過敏、紅腫等問題,給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帶來痛苦,而美容院的回覆則是千篇一律,屬於“正常的併發症”。一些美容院存在資質不全、技術出錯、服務低劣、收費不透明等嚴重問題,醫療美容市場的規範和治理刻不容緩。

八、網絡促銷

2019年,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6.18”、“雙十一”、“黑色星期五”、“雙十二”等網絡促銷活動。這些活動除存在虛假宣傳、貨不對板、以次充好、誇大性能等問題外,還有花樣百出的價格套路、紛繁複雜的促銷方案,誘發節後大量退貨情況。同時,網絡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於帶貨廣告具有即時性和隨機性的特點,不同於電視購物廣告,部分主播在直播過程中誇大其詞、虛假宣傳,甚至無中生有,使得直播帶貨中“三無產品”、“假冒偽劣產品”等情況頻頻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