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的那些暖心事

守一方城池,護一方百姓。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籠罩湖北,贛州市人民醫院第一時間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先後派出多批(次)共計57人奔赴戰"疫"一線,手挽手築起一道道阻斷病魔的長城。該院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一個個溫暖的故事,給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遊思夢:愛是綻放的青春

去年遊思夢剛在武漢結束進修課程,不想疫情悄悄來臨,2月中旬,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她踏上了支援湖北的征程,來到隨州。當她第一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踏入病房時,周圍的患者紛紛表示:新來的小姑娘辛苦了!謝謝你們江西老表。在為一位大哥打針時,他輕聲地說"我的血管比較細,已經打了20多天針,血管都被破壞了,可能不是很好扎,不過你不要壓力太大,放心打,打不到也沒關係。"她抬頭說:"我先看看,您也不要緊張,可以把頭偏向一側,不看著針,深呼吸一下。"隨後熟練地紮好止血帶,細緻地評估血管,遊思夢戴著雙層手套的手無法通過觸摸感覺血管,只能憑著以往的經驗評估血管的走向,其實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她只能硬著頭皮謹慎地扎針,當看到回血的時候,心終於踏實了。這時大哥豎著大拇指說:"你的技術真棒,很溫柔,感覺不到扎針的痛。"他馬上就跟病友說,讓這位小姑娘來打針,她打針很溫柔,技術好。一旁的病友阿姨笑容滿面地說:"辛苦了,謝謝你們遠離家鄉來到湖北幫助我們。"遊思夢真誠地說:"你們被病毒折磨這麼久,還與家人隔離這麼長時間,讓我們一起戰勝病毒,讓您早點出院,回家與家人團聚。"話音剛落,阿姨瞬間熱淚盈眶地說:"好好好,我們一起戰勝'毒魔',一起回家。"忙碌之餘,大家都在憧憬著明年三月,一起賞櫻的美好願景。窗外櫻花隨春風綻放,絢爛似我們的青春。

抗

姚聲珉:愛是火熱的真誠

"雖然我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但被病人記住名字時,感覺自己像打了雞血,精神百倍。" 姚聲珉說,第一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上N95口罩、護目鏡,此時能清楚地聽見自己心跳聲、呼吸聲,嚴密的防護功能也阻礙了自由呼吸。此時姚聲珉也真正地體會到了,長時間奮戰一線的當地醫護人員們付出了怎樣的艱辛。穿著雙層鞋套,姚聲珉緩慢而堅定地進入病房,每天四五個小時甚至七八個小時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塗過碘伏的防護眼鏡裡霧氣匯成水珠,水珠滑入口罩裡又起霧成水,經常全身溼透,這是姚聲珉和戰友們每天經受的工作考驗。當姚聲珉進病房一週之後,一位即將出院的病人對她說:"雖然看不清你的模樣,但我記住了你的聲音,等我病好了,你一定要來我家裡玩。" "會的會的,讓我們一起努力,爭取早日出院。" 姚聲珉愉快地答應。"白衣天使你們辛苦了,是你們給了我重生的機會,感謝你們,你們辛苦了"……一句句感謝的話語,一雙雙真誠的眼睛,讓人覺得特別溫暖。病魔雖然兇猛,但嚇退不了一顆顆火熱的心,我們的心在一起,我們一起加油!

抗

賴芸:愛是相知相隨

在起初知道女兒將去湖北,賴芸的媽媽一晚上沒睡,哭了很久。在瞭解到前方防護物資和生活用品齊備,"戰友們"團結協作,病人的情況也越來越好後,賴芸的媽媽終於放心了,主動幫忙收拾起了行李。她自豪地說:"咱家的姑娘去了最危險的"疫"線,我也不能落後,你照顧好病人,我照顧好自己,我們一定能贏!"

"姑娘,有紙巾嗎?""姑娘,有棉籤嗎?""有,都有。"新一輪的晚班開始了,病房裡都是病人的呼叫聲,"我這裡沒氧水。""我這裡也沒有,我有點胸悶,能先給我換嗎。""好的,可以。""姑娘,我要測血糖了,到點了。""好的。"賴芸和另一個搭班老師井然有序地處理著各色各樣的工作問題,當我走到一個阿姨床旁換氧水時,阿姨和藹地說:"姑娘,你太累了,忙了一晚了,休息休息可以嗎?""阿姨,我不累。"其實裡面穿著隔離衣,外面穿戴著防護服、鞋套、護目鏡,這些東西包裹在身上,怎能不累呢,身體已經疲累不堪,呼吸已經不順暢了,可是阿姨這句話,就像暖流一樣湧進賴芸心中,旁邊的大叔也說:"是的,姑娘,休息一會吧。" 賴芸搖了搖頭,笑著對他們說:"不累,我真不累。"這位大叔說:"姑娘,你眼睛真好看,閃閃發亮,看到你這漂亮的眼睛,我對自己戰勝病情充滿希望。"病友們說,雖然我不知道你長什麼樣,不知道你是誰,但我們永遠會記得這一天,有個小姑娘這麼耐心且技術高超。賴芸笑著說了聲"謝謝",便忙活其它事了。願疫情早點結束,還他們一個繁花向陽開的春天。

愛是銘記的感恩。人間有大愛,尤其是在危難時刻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湖北,全國人民想盡一切辦法,將能夠籌集到的所有物資送到醫務人員手中。家鄉的人民也在關心著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煌上煌"送來了2萬份家鄉的味道,讓他們在忙碌的工作後收到一份家鄉的美食,嚐到家鄉的味道。每一份美食上面都手寫上了一份祝福,"等你回家,一個都不能少!""與你同在,加油!"雖然大家遠在湖北隨州,但他們吃到了家鄉的味道,來自家鄉父老鄉親貼心的關懷和鼓勵讓人熱淚盈眶。

惟願春暖花開,平安相聚!我們堅信,這場戰"疫",我們一定贏!疫情過後,願我們在同一時間、不同的地點,品味各自美好生活。

(文 / 梅彩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