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與也門的領土爭端的解決

也門-沙特戰爭的導火索是 1930 年沙特王國對阿西爾地區的吞併。阿西爾地區自 18世紀末開始由伊德里斯家族(摩洛哥伊德里斯王朝的一支)統治。1926年伊本·沙特徵服漢志後,伊德里斯家族的首腦哈桑-伊德里斯請求沙特王國提供保護,阿西爾成為沙特王國的保護地,並於 1930年併入沙特。

隨著沙特王國勢力的不斷增強,也門統治者葉海亞深感威脅。1930年,沙特國王決定直接管理阿西爾山區,引起伊德里斯人的強烈不滿,哈桑-伊德里斯於1932 年 6月宣佈反叛,結果遭到沙特國王的鎮壓。哈桑及其追隨者逃往也門避難。沙特國王要求遣返伊德里斯人,葉海亞不僅拒絕了這一要求,還派軍隊佔領了奈季蘭及其周圍地區。


沙特阿拉伯與也門的領土爭端的解決


沙特阿拉伯與也門的領土爭端的解決


1934 年 3月,伊本-沙特向葉海亞宣戰。沙特兵分三路進攻也門。一路在王儲沙特率領下,向薩達方向挺進,其任務是控制通往薩那的中部高原;另一路在費薩爾王子率領下,向阿西爾平原挺進,其任務是奪取奈季蘭及帖哈麥;第三路在王子哈立德率領下,控制佔領後的奈季蘭。 沙特王國仰仗人多勢眾且武器先進,迅速收復了也門軍隊佔領的地區。同時還攻佔了包括也門重要港口荷臺達等在內的北部和沿海地區。

1934年5月19 日,雙方簽訂了為期 20 年的《塔伊夫條約》。初步確定了現代也門和沙特的邊界。 根據該條約,雙方結束戰爭狀態,各方承認對方的獨立和主權。歷史上屬於也門的阿西爾、吉贊和奈季蘭三個地區劃入沙特版圖。

1935年,伊本·沙特提出沙特王國的邊界主張,在南方,沙特的領土要求到達東經56 度,這就是後來的“紅線”。又被稱為Hamza線。該條線遭到了英國的強烈反對,同年,英國提出了自身可以接受的邊界,也就是利雅得線:利雅得線允許沙特東部的最遠點到達東經55 度。利雅得線立即被沙特否定。

1937 年,也門-沙特聯合委員會完成了共同邊界 200多公里的具體地區的劃定。然而,聯合委員會只完成了部分任務。聯合委員會在離既定的東部邊界線不遠的賈巴爾山停止了勘界工作。主要原因是也門瓦哈比部落和沙特亞姆部落在這一地區的爭端。

1962年的也門爆發革命,建立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沙特、也門雙方多次談判,但都未能解決邊界爭端。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也門)和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也門)正式合併為也門共和國。原阿拉伯也門總統薩利赫出任統一後的國家總統。

也門統一後,也門、沙特繼續圍繞國界問題進行談判,但由於雙方在邊界爭端解決方案立場上的巨大分歧,談判雖然持續了二年,但是並沒有使分歧縮小。明顯的僵局導致了兩國關係的迅速惡化,並在1994年底瀕於戰爭的邊緣。1994年底的也沙邊界衝突,不僅是雙邊談判久拖不決的結果,更是也沙雙方內外矛盾激化的結果。

1997年夏,雙方達成了一項臨時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也門放棄一直以來對與23 緯度平行的廣大地區和沙特南部省份阿西爾、吉贊和奈季蘭的領土,以及大部分空區(即魯卜哈利沙漠)的要求。取而代之,也門要求一個綜合性的邊界:從北緯 19 度東經 52度座標處的也門-阿曼交界點,向西擴展到位於賈巴爾山的1934年邊界的起點。該提議得到沙特阿拉伯的贊同,沙特同意割讓在 1934 年邊界之外的幾乎所有的有爭議的陸地和海洋領域的主權。“科莫邊界”在1955年的利雅得線邊界的北邊。

2000 年 6 月 12日,沙特阿拉伯和也門的外交部長簽署了兩國間“國際陸地和海洋邊界條約”,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吉達條約》。

2004 年 5月 27 日,受《吉達條約》委託的國際勘界公司劃定了沙特-也門的全部邊界,雙方邊界問題最終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