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本質決定了它不能解決問題,用愛感化才是驅魔最好的方法

星爺的《西遊降魔篇》,第一遍看的時候,說實話沒看懂,心裡隱隱有些失望,覺得星爺是不是江郎才盡了,怎麼拍出這麼一部不上不下的電影出來?!

但是,心裡有這樣的感覺的同時,還有一種更隱約的感覺: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這種感覺的真實含義是:我是不是沒看懂啊,心裡有種極淡的感覺,也說不上究竟是什麼感覺,就像是種子發了芽卻沒頂破土,似癢似不癢沒著沒落的感覺。

就是這種感覺,為我再刷《西遊降魔篇》埋下了伏筆。

果然,再看一遍,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對於愛與人生有了更多的體會。


暴力的本質決定了它不能解決問題,用愛感化才是驅魔最好的方法


星爺不愧是星爺,一部電影說盡了人生。《西遊降魔篇》能夠讓你從各種角度引申出不同的人生感悟,如果真要寫,恐怕幾十篇文章都能寫出來了。

我今天所選擇的角度,卻是非常的偏僻,我要從《兒歌三百首》的降魔功能入手,來說說人該如何修行。

為什麼要用《兒歌三百首》來驅魔?玄奘的師父是這樣說的:魔,為什麼成為魔?是人的心被魔說所侵,我們要除掉它的魔性,留住它的善性。《兒歌三百首》就是喚醒人的真善美,扼殺人心中的魔。

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說法感覺好幼稚,除了陳玄奘這樣 的老實孩子,誰還會相信這種傻逼說法呢。

拿《兒歌三百首》來驅魔簡直就是笑話,那一定是沒用的,這點就算是小孩子恐怕都明白。可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兒歌三百首》不能用來驅魔呢?

魔之所以是魔,就是因為它怨念深重。在這種情況下,妄圖以兒歌來喚醒魔心中的真善美,並以此來壓制其心中的怨念,使其破魔成佛,這簡直就是兒戲,是開玩笑;如果怨念這麼容易壓制,人還怎麼會成魔呢?

那麼,如何才能化解魔心中的怨念,重新喚醒其心中的真善美呢?

首先第一步,你得先制住魔,使其不能再作惡。它作惡越多,魔性越重,最終積重難返,終將徹底淪為毫無人性的魔物,那就無法淨化,只能徹底抹殺了。

在制住了魔性的發展之後,就得想辦法喚醒它心中的真善美,以此來消磨其魔性了。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讓它聽兒歌,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暴力的本質決定了它不能解決問題,用愛感化才是驅魔最好的方法


這樣說來,用《兒歌三百首》來驅魔,似乎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得先制住魔物;並且,用兒歌來感化魔物,那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玄奘的師父所說的話,其實是真實可行的,只是他故意省略了制住魔的這個步驟而已。

那麼,玄奘的師父為什麼不教他制住魔的手段呢?那是因為,制住魔的手段,和魔作惡的方式,本質上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要制住魔,就得以暴制暴。

玄奘的師父之所以不教給他這種手段,其實是在暗示他: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暴力的手段,用在魔的身上,那叫驅魔;用在普通且無辜的民眾身上,那就是作惡,那就是魔的作為。

所以,使用暴力者,是人是魔,只在一念之間。

人生在世,會經歷種種磨難,這些磨難會形成各種痛苦。應對這些痛苦的方法,就是人與魔之間的不同之處。

普通人會選擇逃避或者壓抑痛苦,通過忘記苦難,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回避痛苦。

魔,會將痛苦轉化為怨念和仇恨,並在怨念和仇恨驅使下,以暴力手段傷害無辜者。

而聖賢,則會吸收痛苦,並將其轉化為愛與慈悲;正如玄奘所說:“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真正的痛苦”。這種昇華,就是聖、仙或佛的最大秘密。


暴力的本質決定了它不能解決問題,用愛感化才是驅魔最好的方法


普通人成魔或者成聖,只在一念之間,而這個轉念的過程,就是修行。

那麼,怎麼才能轉化痛苦為愛與慈悲呢?

《兒歌三百首》是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