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夠養活一家五口人嗎?

嶺南人士葉生


40年前的工人,按照級別掙工資,二級工一天1.57元錢,三級工一天1.86元錢,四級工一天2.21元錢,五級工一天2.64元錢,六級工一天3.12元錢。每個月工資按25天半計算,就是六級工一個月也賺不到100元錢。

大多數的人比如教師,醫生,公務員等等,一個月工資50元錢左右。我年輕的時候當木匠,做臨時工掙六級工,一個月加上工具磨損費,一個月30天差不多工資不到100元錢。

後來轉正為正式工人,工資定為二級工,我家裡父母去世後,三個妹妹都沒有出嫁,由我賺錢養家。當時我們兩口子,有兩個孩子,還有三個妹妹,一共是7口人,靠我一個人賺錢。

二級工工資一天1.57元錢,維持不了生活我辭職了。到建築工程隊正六級工資,白天去上班,晚上在家裡做傢俱,老婆也去做臨時工,那時候的生活就是這樣。

下面的圖,有我老婆的和三個妹妹,我們兩口子,兩個孩子小時候。





劉井隆


四十年前,大米每斤0.138元,豬肉每斤憑票0.78元,大人每月食油200~250g,小孩每人月100~150g,豆腐每人每月4塊0.2元5分錢一塊,要票,參加工作學徒,每月18元,每人月伙食9元,剩下是零錢。有100工資的必是老師傅了,8級工以上或是有點職務,一班8級工人每月基本工資88元,有5元附加補貼,當年我老爹每月75元加高溫等補貼,好像是83元月,我兄弟姐妹4個,老媽沒工作,做點臨時工,掙到30元的收入,日子過得有滋味,過春節了,能得到2角錢壓歲錢,到處顯擺。


糊里糊塗95915366


我生活在天津,四十年前13歲,剛上初中,不算當兵不在家的哥哥,家裡每天吃飯的一共7口人,父母和大姐掙工資,每月合計140元左右,每月給姥爺和爺爺家各5元,剩餘的錢7口人正常生活沒有問題。那時看病不用花錢,學費每人每學期2元,花銷就是每天的柴米油鹽和添置過年的新衣,我們的新衣服都是老孃買布,再花錢裁剪、包縫後自己縫製,布鞋全是老孃自己DIY……

那時自己口袋中一般也就幾分錢。如果有2角錢,如同現在學生口袋中裝著500元一樣有底氣。學校門口放學時,經常遊蕩著一些輟學後有遊手好閒之徒(現在叫混社會的),經常強行向學生要錢,一般張口都是要1毛,一般也就給5分,也有的只能給2分,那屁股上就得捱上一腳[捂臉]。家裡有當兵的,我經常會帶軍帽,也讓這幫混子搶走不少(上高中時這些混子就沒有了)

當時流行羊剪絨的棉帽子,二十來元一頂吧,我是非常喜歡,但家裡買不起,感覺那就是奢侈品。1982年春節,我擁有的人生第一雙皮鞋,雖然是豬皮的,雖然價值只有幾塊錢,但依然激動了好久好久,幾乎每週都要刷一遍鞋油(鞋油才幾分錢一罐)

迴歸主題吧,四十年前100元養活5口人正常情況沒有問題,過日子細緻一些的肯定還會有結餘的……


老張上班乘地鐵


呵呵 座標無錫城市戶口。哪時候我爸爸工資46.6元。媽媽工資41元。生活很好啊。一角錢就可以買三個素菜。餛飩1角1碗。面8分錢二兩一碗。燒餅3分錢一隻。油條5分錢二根。肉7角4分一斤。爸媽禮拜了就燒肉我們吃。我是63年出生的。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因為是城市長大。沒有餓過肚子


用戶迷路的狼


肯定是真的,我那時候工資才十六,學徒三年,第一年工資十六,第二年十八,第三年二十一,滿師後三十。那時候我第一年買了一塊鐘山牌手錶,三十元,第二年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百多,第三年蓋了個小房子。那時候肉是七毛四分錢一斤,一碗小餛飩就一毛錢。


珍珠黑月季花1


首先表明下年齡,72年

父親在工廠上班,母親務農,在當時社會屬幹單職工家庭

父親工資在80年應該是不足五十元,母親在農村生產隊掙工分,年底都要倒找錢給村生產隊,本人兩個姐姐

說一下記憶猶新的事,春節拿五毛錢趕集在同伴中絕對是大款,五毛錢能買一斤豬肉

對蝦,真正野生的,什麼叫對蝦,三個大的一個小的重一斤,一般兩個用草繩捆一起賣,四個六毛錢

現在流行的皮皮蝦,生產隊拉回去漚肥料,拉回去一家一盆,有很多不要的

好吧,再說上學的事,一毛錢十一支鉛筆,一毛錢十一塊地瓜油糖

油煙醬醋是散裝的,那醬油包的餃子可不是現在所有高檔調味品有的

就醫,印象裡沒花過錢,村裡有赤腳醫生(一直不知道這名字乍來的)

吃的,生產隊分的,地瓜,玉米,小麥,所有的農作物

住的,記得去年春節和鄰居老人聊天,他在81年蓋了六間磚瓦房,花了不到三百

以現在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來和過去對比,我們這一代大多向往活在過去:那時候過年誰家殺頭豬,全村人家都能分一碗白菜粉條豆腐豬下水菜。

誰家有糧食在外面曬碰上下雨全村老少會跑去幫著收,不管他是不是剛和你打完架


小農乖乖


我父母都是七零年畢業的大學生,參加工作後工資每個人都是43.5元,比一些大他們十歲左右的工人都多,於是老工人就酸溜溜的稱我父母這種夫妻倆個都是大學生總工資為87元的家庭叫“八七公社”。那時候我在爺爺奶奶那裡,父母每個月寄20元給我,他們兩個帶著弟弟,一個月相當於就是67元養活三個人。而那些老工人生活就更緊一點,一是孩子多,普遍都是3-4個,再就是女的一般沒工作。不過好在他們空閒時間多,就四處開荒種菜、養雞,甚至有養豬的,這樣就省一些錢,間接提高了收入。統算下來,四十年前,一個家庭如果老老小小有六口人,換算下來一個月收入在一百元的話,緊是緊一點,也不是不能過就是了。


文死賤武死顫


個人經歷,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40年前是1980年,改革開發已經3年物資已經比78,79年豐富多了,的確良卡其布正當時,月入100元養活一家5口人,如果沒有其它貼補,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80年我家就是5口人。在之前的就不說啦!


識柔


40年前100元月薪養5人,應該是中等偏上生活水平還有節餘。

因為我1983-1986年在縣城中學讀書,父母每月就給我15元生活費(不含吃的米)。這水平應該是中上水平,一般的家庭只給10元,最貧困的5-6元的也有。

因為那時早晨泡菜只要1分,中午、晚上的蔬菜是5分一份,肉只有2角一份。一週能吃2-3份肉就算我這種家庭條件算好的了。很多有條件的學生,每週回去都會用鹹菜炒點臘肉、或用豬油煎一點豆瓣醬帶到學校,那就算美食了。

想想當年,再看看現在,大家的生活比過去好了多少倍!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喊沒錢、壓力大,那是與身邊更富裕的人在比。要跟30年前比,現在一般偏差的家庭所過的生活,也跟過去過年的生活差不多!

更主要的,現在不僅消費水平比過去高太多,特別是消費項目比過去多太多了。冰箱、彩電、空調、音響、電腦、手機,尋常家庭都換了多少代了,過去很多東西都沒有,即使有也只有極少的家庭,才能用上現在早已淘汰的東西,旅遊更是沒聽說過[害羞]


樂水愛山


八零年前,我父母的工資共八、九十元,我是獨生子,一家三口經常買黑市的雞、肉、蛋、青蛙、鱔魚等,總之我家就是小康生活之家了,那年代一對夫妻平均得有四個孩子,上面有從舊社會過來的父母,母親大多是沒工作的,也就是兩個人的工資加一個人的退休工資一家八個人開支生活,所以我早就算過這筆賬,如果那時候每對夫妻跟現在一樣只養活一個孩子、父母都有退休工資,生活會怎麼樣?現在的普通收入的夫妻養活四個孩子生活會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