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國藩傳》領悟到的學習之道,讓沒有天賦的我看到了希望

曾國藩,他的家譜往上回溯到宋朝都沒有一個讀書人,七次考試才通過秀才,起點很低,但是曾國藩最後卻超越眾人,走得最遠。

基於對曾國藩這麼淺顯的認識下,抱著買來看一看,曾國藩到底做對了什麼,才會成為“半個聖人”,脫胎換骨,這樣的想法,開啟了我的閱讀之旅。目前並沒有讀完,僅僅閱讀完第一卷:京官時代,以下是從中領悟的學習之道,分享給大家。

一個人能夠成功,一定是他做對了哪些事情。所以我無比慶幸現在生活的年代,我可以站在前任的經驗上快速成長。剛開始閱讀《曾國藩傳》的時候,曾國藩給我的感覺是,哎呀,怎麼這麼可愛,這不也和我一樣嗎。從而更加堅定了我可以從中學到,我想要的經驗和認識。

曾國藩做對了什麼呢?

從《曾國藩傳》領悟到的學習之道,讓沒有天賦的我看到了希望

一.有腦子的努力

也許這個詞看起來比較虛,但不是這樣嗎?曾國藩真的比不了天賦,只能靠努力。但是沒有腦子的努力,也是無用功。曾國藩做了什麼?曾國藩清楚如果繼續用過去的方法來讀書,不進行突破,指望重複過去的動作,卻期望能有不一樣的結果,顯然是行不通的。

於是反思失敗原因,提出問題——主考官批語:文理欠通。那究竟是怎麼個文理不通法呢?

針對這個問題,他將自己過去歷年的考卷與模擬試卷放在一起反覆比對,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裡。最後總結出來自己在文章的大局觀與整體氣勢上不足,因此主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之後曾國藩掌握了應試考試技巧,一路走得比較順,做了京官。

從這裡,我領悟到,想要自己獲得成長,一定要去分析自己當下最欠缺,最需要彌補的地方在哪裡,並且進行相應的刻意練習來彌補。

最快的成長方式是去拆解比自己稍微厲害一點的人的經歷,找出適合自己的方面複製過來運用。

從《曾國藩傳》領悟到的學習之道,讓沒有天賦的我看到了希望

二.肯笨功夫,基礎打得牢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基礎打得牢才可以走得遠,如果基礎打得鬆鬆垮垮,遇到問題避著走,反而走不遠。

拿我們的文字來舉例,許慎編寫的說文部首540個,但是我們的文字很多呀,一個部首下會有許多字。拿我自己舉例,我對於每一個部首的寫法並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時候對於辨認都是困難的。但是一起學習的學友有基礎比較牢的,根據部首判斷就比較容易,走得也比我遠,就是因為自己基礎沒打牢。

因此,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才是上策。不論學習還是創業,都適用,也是接下來自己需要做到的。

從《曾國藩傳》領悟到的學習之道,讓沒有天賦的我看到了希望


三.終局思維,建立多維度學習,制定合理計劃

這一個依然是閱讀完,我認為完全可以運用的一點。曾國藩做了京官之後,發現自己知識儲備很低,除了應試教材,自己沒有讀過書。

這個時候,曾國藩先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做聖賢,學做聖人。進了翰林院,有趣的是他們和我們一樣,需要考試,考試就需要學習。

從《曾國藩傳》領悟到的學習之道,讓沒有天賦的我看到了希望


曾國藩為此制定了學習計劃並且拆解到每月每日,圍繞著大考做準備。

首當其衝就是練字,因為字的好壞也是衡量標準。每個月都要做幾篇按照大考標準的文章,又是刻意練習。

並且針對翰林大考與科舉考試的不同,每天刻意保持閱讀,經書,史書,記錄與朋友聊天時的啟發。增加自己的知識廣度,並且留心生活中的學習,積累寫作的素材。

從曾國藩的拆解中,我看到了他的終局思維,以通過大考為目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是為了完成目的而做。

不僅讓我反思,自己對於目標明確嗎?我想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我為目標所做的事情真的是必要的嗎?我有為自己的目標作出足夠的努力嗎?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也能引發你的思考。


從《曾國藩傳》領悟到的學習之道,讓沒有天賦的我看到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