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跨越生命的臺階,追尋生命的意義

最好的告別:跨越生命的臺階,追尋生命的意義

《最好的告別》,長篇小說。

1

在我的作品中,《最好的告別》算是“特別的一部”。它所指向的是生命的終結,是誰都不樂意主動提及的死亡。但是,死亡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避免,就像哈夫洛克·埃利斯所說的那樣,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拋棄它們,就是拋棄生命本身。

與我以往的作品一樣,《最好的告別》故事簡單,線索不多。小說的主人公是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的66歲的凌先生,以及同樣罹患絕症的10歲男孩小可。兩人有著相同的境遇——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並不約而同地來到臨終關懷醫院懷人居。但是,他們又有著不同的人生。

一老一少的相遇,在死亡的門前,他們通過短暫的相處和交流,碰撞出了很多關於人生和生命的感悟。

2

66歲的凌先生平凡普通,從小學業不好,後來事業不順,用他自己的話說,一生中碌碌無為。他曾經無數次想過幹一番大事業,最終卻死守在一個日漸破敗的工廠。工廠與他的生命一樣,一天天走向衰亡。而且,在即將退休的時候,遭遇權利的無情戲弄,可謂晚節不保。

看到自己的肺癌晚期診斷報告時,凌先生想起6年前因患癌症去世的妻子蘇菲婭。當時,他看著痛苦的妻子,想方設法讓她放棄治療,最終卻無功而返——沒有人支持他“瘋狂”的行為,兩個孩子甚至認為這是謀殺;6年後,他不想步妻子後塵,毅然決定放棄在醫院垂死掙扎,選擇了一家臨終關懷醫院——懷人居,希望在這裡安靜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後旅程。

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凌先生終於明白,完美的人生不是獲得多少名與利,而是儘量不留遺憾。所以,他原諒了自己的庸碌和沒有追求更好事業的勇氣;當死神前來敲門時,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對待生命的方式。他覺得自己的前半生有很多遺憾,但是,在人生的晚期,不應該再留遺憾。所以,凌先生來到懷人居,提前為自己選好墓地併為自己舉辦了一場追悼會。他認為,這是最後一次不讓人生留下遺憾的選擇。正如著名作家成都凸凹說的那樣:“生命是一趟旅程,有開始便有結束。或許,只有了卻遺憾放下負累,才能讓生命走向終點的步伐變得輕盈。”

3

與凌先生走過半生並留下許多遺憾不同的是,10歲男孩小可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卻因為疾病原因而沒有機會經歷更多的人生。

生命還沒來得及綻放,便開始夭折。這同樣是一種遺憾。

小可與離異的媽媽相依為命,他遺憾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愛,他失望沒有同齡人那樣擁有美好的童年,他內疚因為生病給媽媽帶來負累和痛苦,但是他必須接受現實的一切,包括他的人生可能就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不幸的小可有一個偉大的媽媽。她竭盡全力地給了兒子最大的溫暖,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子感受將來不可能再擁有的生活,認識那個還沒來得及有更加深刻認識的世界。不過,這個懂事的孩子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最終選擇前往懷人居,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刻。

4

在懷人居里,10歲的小可與66歲的凌先生相識,併成為忘年之交。

66歲的凌先生,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10歲的小可,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

兩人共同回憶過去,梳理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兩人共同走向未來,用平靜面對死亡的步步緊逼。他們原諒了人生中所有的內疚和自責,他們寬恕了人生中所有的背叛和傷害;他們在“世外桃源”中與人生握手言和。

無論我們與這個世界有多大的衝突,最終都不得不與人生言和,與自己言和。

通過這部小說,我試圖表達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完美的人生不是獲取的名與利,而是對家人的牽掛、關懷與愛。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應竭盡全力。所以,不留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第二,怎樣面對曾經經歷的風雨坎坷?

其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總會有各種曲折與坎坷。但是,人生之路就是一段段風景,過去的就過去,我們要學會向前走,別回頭。

第三,溫暖與希望才是人生永恆的力量。

小說中,10歲男孩的小可擁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雖然她知道兒子的生命終將無法挽留,但是她依然給兒子帶去無盡的關懷。儘管這樣的溫暖與關懷並不能挽救兒子的生命,但卻讓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儘可能地生活得平靜。

明明知道前路艱難,但依然要帶著希望前進,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5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死亡和關於臨終關懷的小說,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懷的小說。我想梳理和表達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生命誕生到離開世界所要經歷的各種片段。每一個片段,都是一段旅途;每一段旅途,都有開始與結束。我們曾經來到這個世界,但是,總有一天,我們也終將離去。

只是,怎樣的告別才是最好的告別?

青年評論家王永軍這樣寫道:“小說通過主人公凌先生在生命最後時刻對自己的人生的追憶,與現實中在懷人居的生活交替呈現,平行發展,在細節中將人性的善惡展露無遺,表達了主人公與人生言和的溫暖與智慧,使我們獲得感動併產生共鳴。他們在遭受嚴重的生命困惑時,卻能以超然的心態面對死亡,面對人生,面對現實,其在向死而生的生存體驗下捍衛與實現死亡尊嚴的呼聲,逐漸內化為一種自覺地生命旅程——獲得了死亡的權力,莊嚴地、體面地、自然安詳地走向死亡,更好地捍衛了死亡的尊嚴,使死變成了另一種生。”

著名作家盧一萍這樣說:“最好的告別,是一步步跨越生命的臺階,找到生命的意義,然後瀟灑而去。”

曾經看見過下面這段話,說的真好,用來結束這篇文章:

死亡並不是一個遙遠而可怕的話題,它是每天都在發生而我們又必須面對的事實,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最後的成長”。認識死亡,珍愛生命,讓生命在尊嚴、舒適、微笑、快樂中延伸並最終結束,應該成為我們一種心願和理想。

最好的告別:跨越生命的臺階,追尋生命的意義

最好的告別:跨越生命的臺階,追尋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