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女生節!一些朋友可能有些陌生,它是相對於婦女節創造的新節日,也就是在三八婦女節的前一天。

這個節日在不知不覺中誕生。關於由來,江湖上也流傳著一些說法:在20世紀80年代末,由一些高校學生髮起,迅速擴展到全國各高校;也有一些說是因三八婦女節而誕生;還有一些說是情人節的衍生品。

這個節日以關愛女生為主題,至於能否實現其價值意義,這很難說清楚。畢竟,一些人有個好習慣,他們會把很多節日當成情人節來過。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女生節不回家睡覺的孩子

阿雅是一個高中生,今年17歲。在女生節的那一天,她對媽媽說:下午放學不回家吃飯了,晚上也不回家睡覺了。她打算和另外3個同學去某某地方玩。

媽媽好奇地問女兒:“都是一些男孩還是女孩?”

阿雅說:“兩個男孩、兩個女孩。”

媽媽表面上很鎮定,但心裡卻很複雜,有些欣慰、又有些擔憂。欣慰的是女兒在青春期,相比較其他孩子,喜歡和自己溝通;擔憂的是女兒不回家睡覺的後果。媽媽沒做過多思考,下意識地告訴女兒:“不行,這件事我不同意。”

女兒有些氣餒,又有些生氣地告訴媽媽,她已經和同學都說好了。

媽媽盯住女兒的眼睛,果斷地告訴女兒:“不行,我不同意。今天下午放學,你哪也不能去,晚上給我在家睡覺!”

阿雅看到媽媽強硬的態度,言語上軟了下來,她略帶討好地對媽媽說:“媽,你看我都這麼大了,別向小時候那樣管我了。今天是女生節,我都和同學們說好了。我知道你擔心的是什麼,我又不是小孩子,會注意的。”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媽媽聽到女兒的話,心裡面翻江倒海。她想上前打女兒一巴掌,但是又忍了下來:自從女兒上了小學三年級,無論女兒做錯過什麼事,她都沒有再動手打過女兒。媽媽看著女兒,又把眼神移向別處,煩躁地說:“反正你今天哪也不能去。”

“為——什麼?為什麼你總得管著我?為什麼我都17歲了你還要管著我?你要管我到什——麼時候?”阿雅突然像一層憤怒的海浪,最後一句話像是在咆哮。

媽媽的情緒被女兒感染,也不知該如何回答女兒的話。她煩躁地、用快速的語調對女兒說:“行行行行行,我不管你,你愛咋咋去!”

這句話剛從媽媽嘴裡說出口,女兒像一口憤怒的火山,瞬間迸發。她下意識抬高右手,用食指指住媽媽的臉,一字一句地對媽媽說:“你別管我,以後你別管我,我告訴你以後別管我——”

女兒說完,轉身邁進房間,摔緊了房門。媽媽站在原地,悲傷的情緒一陣一陣地襲來,她的眼淚也不知為何一滴滴落下。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讓女兒用指頭指著自己的臉說話!

媽媽抽噎著推開女兒的房門,泣不成聲對女兒說:“阿雅,你告訴媽媽,媽媽剛才哪裡做錯了?媽媽改,好不好?”

阿雅自剛才的情緒爆發後,瞬間平復了不少。阿雅內疚地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剛才是我不對,媽媽真的對不起。”

媽媽依舊非常悲傷,她想從女兒口中得知,自己哪裡做的不好。阿雅一邊安慰著媽媽別哭了,一邊向媽媽解釋:上課的時間就要到了,放學回家再聊。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下午放學後,阿雅沒有和同學出去玩,著急地回到家裡。到家後,媽媽躺在沙發上,故意不看女兒。阿雅再次向媽媽道歉:中午是自己的不對,不應該那樣。

然後,阿雅平靜地對媽媽說:“媽媽,中午之所以那麼衝動,只因為你說‘我不管你了’這句話。這句話我已經聽了十幾年了!小時候,也許你是在和我開玩笑,但我並不會理解。每當我聽到這句話,我真的以為你會不要我了,我很害怕!再後來,你可能是因為無奈才會說,但是對我而言,似乎變成了一種威脅。我需要你,哪有孩子不需要媽媽的?我知道,你從小都是為我好,但是你對我滿嘴的愛,有時候卻面目猙獰。我也很難受。”

最後,阿雅沒有在女生節和同學去玩,她明白媽媽的做法確實是為她好。但是,阿雅最後一句話一直縈繞在腦海,久久揮散不去。“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面目猙獰”的愛!

有一些話,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再也不管你了……”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做人、做事,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掰正”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對的”想法去發展,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甚至有些孩子會因這些話經受折磨、內心變得“扭曲”。而父母從始至終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楊永信是瘋子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不知你是否還記得2008年楊永信事件。這對於00後來說,可能很陌生,但是對於90後則是童年的陰影。

那時候,電腦還沒有普及。有一天看電視,看到一位家長哭哭啼啼,十分傷心的樣子。他說,他的孩子染上了“網癮”。在那個時候,網吧對於孩子來說:是禁地、萬不能去的。後來,柴靜採訪了一個叫楊永信的人,他說能夠幫助孩子治療“網癮”。一瞬間,楊永信成了家長的福音。

在電視上,經常會看到他對孩子的電擊療法。很多家長對楊永信感激涕零;孩子們對楊永信跪拜在地。在那時,楊永信彷彿變成了全能的神。楊永信說:孩子有“網癮”,電電就好了。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在這件事情中,我們所說,“哪有父母不愛自己孩子的,一句句為了孩子好,讓自己的親生骨肉接受電擊;哪有父母不心疼孩子的,卻讓孩子承受被電擊的折磨?”父母按照自己“對的想法”去改變孩子,但是是否想過一個問題:“網癮”也算是一種疾病嗎?“掰正”孩子的出發點,已經選錯了。

被放大的“挫折教育”

從傳統的教育中,就有“棍棒出孝子”的言論。在現在社會,一些專家借題發揮,鼓吹“挫折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在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不斷體驗挫折,就能提高孩子抗壓的能力,遇到事情就不會被壓垮。

在這種被放大的“挫折教育”中,一些父母錯認為“打孩子”、“吼孩子”,就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父母會迷戀自己的教育,他們對孩子說:“我這一些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顯然,一些父母過於自信了。

“媽,女生節我不回家睡”,媽媽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話讓媽媽心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會面臨著很多挫折。孩子努力的搭積木,卻怎麼樣也搭不好;孩子和小夥伴發生爭執,卻無意中受到了委屈;孩子喜歡上了一個同學,但這個同學卻喜歡著別人……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家長再去打擊孩子,很容易讓他們變得自卑、懦弱,產生不正確的自我評價。

最後,無論父母常對孩子說什麼,並沒有錯,而且還承載著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無論父母採用哪種教育方法,確實是為了孩子好。當孩子遇到問題、遇到挫折時,父母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後支持著他們。他們會跌倒、會流淚,當他們站起來時,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關注小海豚的奶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