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一、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徒的四次大戰

葡萄牙人的入侵印度,如果就經濟貿易觀點言之,並不是葡萄牙人與印度人的鬥爭,而是葡萄牙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血戰。其實

葡萄牙人與阿拉伯人之戰,就等於是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戰。總計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在過去已經有了三次大戰:

第一次就是八九世紀以後在西班牙半島的決戰,最後以基督教徒的勝利而結束;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收復失地運動


第二次就是十一二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最後以伊斯蘭教徒的勝利而結束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十字軍進攻耶路撒冷


第三次就是十四五世紀的東羅馬之戰,最後的勝利也是屬於伊斯蘭教徒。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


現在葡萄牙人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衝突,應該是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長期鬥爭中的第四次大戰,因此雙方都很明瞭這次戰爭所具有的歷史因素。

所以當加利庫特君主採納阿拉伯商人的建議,派遣特使到開羅向埃及等各伊斯蘭教國家求援時,北印度的坎貝、霍爾木茲、亞丁等各伊斯蘭教國家,都表示願意跟加利庫特採取同樣行動,來跟基督教徒的葡萄牙人決一死戰。尤其是埃及,因為海外商路被葡萄牙切斷,幾年來關稅收入直線下降,因此立刻就答應了加利庫特的求援。並且恐嚇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如果羅馬教皇不及時制止葡萄牙人的東侵,那埃及將屠殺埃及境內的所有基督教徒,同時更破壞耶路撒冷城的聖墓以為報復。此外威尼斯雖然也是基督教國家,但是由於在商業上受葡萄牙的打擊很大,所以在這次也響應的阿拉伯人的號召,並且跟埃及共同威脅羅馬教皇。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羅馬教皇給世俗國國王加冕


其實當時的羅馬教皇只是歐洲名義上的精神領袖,在政治上根本也無法約束任何基督教國家,所以葡萄牙當然也就不懼怕埃及在羅馬教皇面前的控告。

二、阿爾美達負有三大使命

再說在葡萄牙政府方面,雖然連連派遣艦隊遠征印度,但是始終也解決不了印度方面的阿拉伯人勢力。因此葡萄牙國王就決定派遣專任印度總督,以便常駐印度,全權處理東方的軍務、政務與商務。葡萄牙所派的第一任印度總督是阿爾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1450~1510),當時葡萄牙政府指示給他三項重大任務:

  • 確立東非沿岸之西印度洋商業根據地,以便作為征服整個印度洋之階梯。
  • 驅逐南印度馬拉巴海岸之阿拉伯人勢力,以便建設葡萄牙商館與軍事要塞。
  • 不僅要立即消滅加利庫特海面之阿拉伯艦隊,同時還必須摧毀所有印度洋麵之埃及海軍。
  • 阿爾美達出身葡萄牙名門,一向以勇猛著稱,1505年被任命為印度總督時已經55歲。同年三月,他率領1500多名葡萄牙海軍,其中包括他的兒子羅倫索,帶著滿腔十字軍東征的宗教精神,坐上22艘大軍艦,從里斯本揚帆而去。阿爾美達一路在東非建造堡壘,先後使蒙巴薩城宣誓效忠,使馬林迪港跟葡萄牙建立更密切的關係,而完成了他“確立東非商業根據地”的第一項任務。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葡萄牙戰船


    當阿爾美達的艦隊剛開抵印度,就把總督府暫時設在柯欽城,作為葡萄牙統治印度的政治軍事中心地。在以後四年間,以全力掃蕩阿拉伯人的殘餘勢力,摧毀由120艘小船與84艘軍艦組成的加利庫特艦隊,總計屠戮3000多伊斯蘭教徒。而其子羅倫索更遠征錫蘭島,使島上居民向葡萄牙國王宣誓效忠,結果他的“驅逐馬拉巴海岸阿拉伯人勢力”的第二項任務也完成。

    三、完成“消滅印度洋上伊斯蘭教勢力”之任務

    就在阿爾美達驅逐馬拉巴海岸阿拉伯勢力期間,以埃及馬穆魯克蘇丹國為首的亞非兩洲伊斯蘭教國家已經完成備戰措施。馬穆魯克首先循外交途徑與葡萄牙交涉無效,馬穆魯克哈里發就在1507年派遣名將胡塞因(Emir Husain)為海軍提督,在同年2月15日率領一支強大的艦隊從蘇伊士港開往印度洋麵。9月20日就抵達了北印度的伊斯蘭教國家坎貝王國的第烏港(Diu),跟坎貝王國的艦隊司令愛亞茲所率領的艦隊匯合,準備和葡萄牙海軍進行大會戰。第二年的1508年三月,阿爾美達的兒子羅倫索,率領一支小型艦隊巡邏印度洋麵時,無意中跟埃及艦隊發生遭遇戰,羅倫索寡不敵眾兵敗而死。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赫赫有名的阿拉伯帆船


    當時阿拉伯艦隊如果能採用胡塞因的主張,乘勝一股作氣就可能給葡萄牙艦隊以致命性的打擊,說不定就此把葡萄牙人趕回歐洲也有可能。但是坎貝王國艦隊司令愛亞茲,卻堅決反對胡塞因的速戰速決之策,結果給葡萄牙海軍以喘息之機。結果第二年的

    1509年春天,阿爾梅達就率領19艘葡萄牙軍艦,從柯欽港沿馬拉巴海岸北上,首先攻陷達保爾港(Dobhol),然後進抵第烏海面,一戰就消滅了阿拉伯伊斯蘭教聯合艦隊,殺死伊斯蘭教徒3000多人葡萄牙的這一個海戰勝利,徹底摧毀了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勢力,以後100年間葡萄牙就成了印度洋上的霸主。這樣一來,阿爾美達“消滅印度洋上伊斯蘭教勢力”的第三項任務也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馬穆魯克王朝由於這一次海戰的慘敗,在1517年就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葡萄牙印度首任總督阿爾美達

    曾三次擊敗蒙古鐵騎的馬穆魯克騎兵


    四、不得信任,慘死土人手中

    阿爾美達完成了葡萄牙政府交給他的三大使命之後,就在印度馬拉巴海岸修建永久性的要塞。當時他認為,以葡萄牙的有限人力而言,由葡萄牙直接統治東方各殖民地並不容易,應該採用跟阿拉伯人同樣的方法,在東方各地遍設商館,跟印度總督府保持密切聯繫。基於這種觀點,阿爾美達主張以全力控制海洋,以建立一個龐大的葡萄牙海上殖民帝國。因此他就把他這項殖民政策,上奏給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

    我葡萄牙於印度陸上所建之堡壘愈多,則陛下的印度殖民帝國之威權即愈薄弱,故我葡萄牙應以全力控制海洋。臣敢斷言,倘陛下永遠有海上優勢,則印度即永為陛下所有。反之,倘陛下失去海上威力,則我陸上堡壘即成廢物。阿拉伯人之敗走印度,可做為我葡萄牙殖民政策之參考。

    可惜阿爾美達穩健的海洋政策,不但沒被曼努埃爾一世採納,反而在1510年另派新人接替他的總督職位。同年阿爾美達於回國途中,不幸在好望角被土人殺死,享年6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