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1944年樊慶笙研製出中國第一支青黴素,但受到生產條件的限制,青黴素還不能進行工業化生產。不能規模化生產,不僅是中國科學家的痛點,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領導人最想解決的問題。

1950年3月,在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親自批示下“上海青黴素實驗所”成立,並開始了青黴素的國產化試製。1953年5月,國產青黴素針劑正式投產,上海青黴素實驗所更名為上海第三製藥廠。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從1950年建廠到3年後就實現投產,這就不得不提到給中國青黴素研究“加速”的男人——張為申。

01、“半路出家”的生化博士

張為申,出生於蘇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五歲時隨全家遷居北京。張為申從小就勤奮好學,1921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畢業之後考上清華大學剛建成不久的化學系。

1946年,張為申得到了赴美深造的機會。那個時候隨著二戰的結束,原本屬於軍用物資的青黴素因大量剩餘而投入市場,原本一直被高度保密的青黴素研究項目也被公諸於世。而這個項目的教授正是由威斯康辛大學的微生物生化專家彼得森主導。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這讓原本想繼續進修化學的張為申改變了主意,轉而進入他從未涉足過的領域——主修生物化學,副修農業微生物。這對不惑之年的張為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許多課程他必須從頭學起。但是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2年後他成功獲得生化碩士學位。1950年6月,張為申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導師彼得森希望他能留在自己的實驗室,並承諾給他最好的工作待遇。張為申想也沒想就拒絕了,他心裡早有打算:要回國研製抗生素,要把自己所學到的一技之長貢獻給人民。1951年2月下旬,張為申成功擺脫美國移民局的阻擾,帶著導師贈送的最新青黴素菌種啟程回國了。

02、幫助國產青黴素正式投產

早在張為申回國之前,1951年4月在上海青黴素病毒試驗所,童村等教授已經試製出第一支國產青黴素針劑。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但這時的青黴素針劑離投入生產還很遠,這之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生產原料依賴進口。

當時生產所需的兩種主要選料:玉米漿和乳糖必須依賴進口,但是礙於國際時局,這兩種原料無法運回國內。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試驗人員在車間試製抗生素(圖片來自網絡)

要解決原料的問題,就必須找一種代替品。張為申根據自己在彼得森教授那裡學到的先進技術,建立新的方法,通過不斷實驗,實現了用廉價棉籽餅粉末替代玉米漿的研究。這項研究的完成直接促成了1953年5月1日,國產青黴素的正式投產。

03、提高產量同時解決世界性難題

國產青黴素正式投產,並沒有讓張為申卸下擔子,因為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當時負責生產國產青黴素的是國營上海第三製藥廠(原上海青黴素實驗所於1953年改名),在生產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產量始終上不去;另一個是青黴素結晶顆粒較大,即使細緻研磨,注射時還是會堵塞針頭。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產量上不去,是因為製造青黴素的另一種原料“乳糖”沒有代替品,而這個問題是當時的世界性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找到了替代乳糖的有效辦法。一道世界性難題擺在面前,張為申絲毫沒有退縮,經過潛心研究、反覆試驗,1956年他終於設計出用白玉米粉作碳源的培養基配方,成功取代了昂貴的乳糖,徹底解決了青黴素生產的原料問題,使青黴素的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乳糖代用品的成功研製,不但取代了國際通用的青黴素培養基配方,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青黴素發酵工業打下了基礎。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與此同時,在捷克斯洛伐克科研單位的幫助下,中國也掌握了青黴素的微顆結晶技術,改善了產品的生產質量。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1953年,華北製藥廠作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項目緊急上馬。1958年,建成後的華北製藥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抗生素製造企業,這年6月3日,第一批青黴素正式下線,中國告別了青黴素以來進口的歷史,曾經售價堪比黃金的青黴素降為幾角錢一支。毫不誇張的說,平價青黴素的普及,在那個年代拯救了中國無數病患的生命。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華北製藥廠正式投入生產(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之後張為申沒有停止對青黴素的研究,同時致力於其他抗生素的研製工作。他僅用數年就基本完成了國家十二年科學規劃中的抗生素研製任務,比原計劃還提前了五六年。


中國最早生產出青黴素的藥廠,救了千萬老百姓的命

如今中國的科研能力和醫學水平越來越強,這也要感謝老一輩科學家的不辭辛苦、不計回報為後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他們是真正的國士,真正的中國脊樑!

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明天精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