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最近有很多想要入手中藥材種植的朋友們!!

是不是擔心今年不種糧食了!

全部種成藥材會有風險?

沒有足夠的資金種植藥材?

你的問題,今天有答案了!首先你需要了解中藥材的幾種種植模式!很多中藥材種植戶掙錢多恰恰是因為了解了多一點的知識!下面小森森介紹下中藥材的幾種種植模式: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一、中藥材的幾種種植模式

1、常規種植:田、地、坡等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2、農作物套種:高杆作物間套種,增加農田收益率。

3、林下套種:在果園、樹林下套種,增加土地收益率。

4、中藥材+觀光旅遊:大規模種植,可實現旅遊觀光,帶動周邊經濟循環發展。

5、中藥材+庭院美化:養老院、農家樂、農場等種植,美化庭院,與同行業形成差異化競爭。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如果有選擇品種的疑問,森森建議可以選擇以下幾種品種,都是近期比較穩定的品種,高經濟價值/市場需求量大/粗放種植/山地農業最佳致富品種。你知道嗎?如果選擇了合適的套種方式,收益翻倍哦!


二、中藥材品種推薦

1、山豆根,又叫巖苦參、廣豆根、南豆根,為雙子葉植物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及根莖。

山豆根過去為純野生資源,主要分佈在貴州黔西南、黔南等地、雲東南部和廣西外,其餘地方少有分佈。由於市場需求量非常大,通過多年的採收,野生資源大量減少,到2017年後,野生資源面臨瀕危狀態,家種山豆根開始盛行,但由於市場的需求,家種的量還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量。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2、黃精,又叫老虎姜、大黃精、觀音苔、節節高、滇黃精等。

目前,國內年需求量3萬噸左右,隨著中醫藥的不斷髮展和人口老齡化以及大家對養生意識的增強,將會出現一系列的黃精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對黃精原材料的需求將會進一步的增加。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3、白芨,為蘭科白芨屬植物白芨的乾燥根莖。別名白根、地螺絲、白雞娃、連角芨草、紫蘭等。

野生白芨在貴州、雲南、陝西、廣西、安徽、四川、、甘肅等省有分佈,其中貴州、雲南為主產區。隨著中醫藥的發展,用藥需求量在不斷增加。現各主產地區都很難採收到野生白及,經過幾年的發展,家中白及雖然有一定的量,但仍然很多滿足大市場的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市場的鮮品年需求量在1.2萬噸左右。出口東南亞市場的量每年約0.8萬噸。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4、功勞木,根據各地叫法不同,又叫十大功勞、山黃芩、西風竹、刺黃連、巖黃蓮、腦水刺、黃姜木等。屬常綠灌木。

由於該品種的藥用市場需求量大,用途較廣,價值高。經過多年來的採收,大量的野生資源面臨枯竭,現上山採藥的農民連小苗也不放過。現有野生資源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人為資源保護髮展和野生資源撫育勢在必行。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5、天冬,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乾燥塊根。根據各個地方不同又叫明天冬滿冬,天文冬,地門冬,肥無冬,大天冬,大當門根,門冬,潤天冬,延門冬,十二根,三百棒等。

該品種市場需求量較大。10年前,天冬主要靠野生資源滿足市場的需求,但由於用量較大,經過多年的採挖 ,野生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廣西雲南等地有相應的天冬種植基地,但由於天冬的品種較多,品種、產地不同,其質量也有區別。生長在貴州及貴州周邊半石山地區的天冬品質最好,受到外界藥廠藥商的歡迎,價格比其他地區的高出20%左右。

隨著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對天冬的需求量是逐年增加,現國內市場對天冬的年需求量約8000噸左右。出口量也在每年15%增加。到2018年止,出口東南亞國家的天冬約2500噸左右。

「中藥材種植技術」解析中藥材種植模式?讓你收入翻倍

從目前藥材市場的平均價格來看,種植藥材是有利可圖的。因為藥材作為一種商品,其價格與市場的需求密不可分,目前市場對於優質藥材的需求是巨大的,對於那些種植量低且需求大的藥材,其價格更是一路飆升。可見中藥材種植在農業上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一入植藥深似海,從此種糧是路人

有很多剛入門的藥材種植戶,不想一下子投入那麼多,可以採用林下或茶園套種的這種種植模式種植藥材,這樣在保證有收入的前提現種植,降低了風險,也能增加額外收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