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講話喜歡帶“子”堪稱是一大特色

新疆人講話喜歡帶“子”。男孩是兒娃子,女孩為丫頭子,中年人叫半殼子,家中第一個孩子稱頭首子。而小孩名字後加個“娃子”則透著親暱,如“平娃子”“大強子”。說到麵食,就有揪片子、炮仗子、二節子、撥魚子、面旗子、芋芋子、釀皮子;日常器物更是多帶有“子”後綴――車車子、珠珠子、枝枝子、勺勺子、本本子……

這些帶“子”的詞彙,令新疆方言透著股皮牙子(洋蔥)味兒,浪門子(串門兒)諞搭拉子(聊天)時也倍感親切。語言學者們研究發現,“子”作為語綴,在新疆方言蘭銀官話北疆片(文中代指新疆方言)中出現頻率極高,並依循一定規律,堪稱是一大特色。

子有規律循

新疆漢語方言的形成,據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語言學家劉俐李多次調研發現,清朝統一新疆後,新疆先後發生了兩次大規模人口遷入,使得新疆漢語方言的蘭銀官話北疆片和中原官話南疆片得以形成。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各地人民支援邊疆建設。一些新興城市居民、兵團職工都講一種類似北京話的普通話,即新疆漢語方言的第三部分北京官話片形成的由來。

其中,蘭銀官話北疆片是新疆漢語方言中使用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方言。在世居者中佔絕對多數,漢文化相對比較發達,歷史較為久遠的地區,如: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哈密、巴里坤、阜康、吉木薩爾、奇台等地,人們多講蘭銀官話。本文所指“子”的運用,均為蘭銀官話範疇。

劉俐李在《回民烏魯木齊語言志》一書中分析,烏魯木齊回話的語綴“子”很活躍,分佈範圍很廣。“子”作為語綴附在其他語素後成詞時,可組成名詞、形容詞、量詞,其中名詞最多。

“子”在兩疊音字後,稱作“AA子”式,“子”在兩非疊音字後,稱作“BA子”式。“AA子”式如:鍋鍋子、車車子、珠珠子、枝枝子、彎彎子;驢驢子、碟碟子、房房子、繩繩子;爪爪子、剪剪子、本本子、眼眼子;縫縫子、蓋蓋子、墊墊子、道道子;而“BA子”式,“B”固定為“一”,亦可稱為“一A子”式,表示數量詞組。例如:一樁子、一卷子、一趟子、一會子、一起子、一下子等。

烏魯木齊回話中有些能重疊加“子”的名詞,在普通話中既不能重疊,也不能加“子”。如:嘴嘴子(嘴兒)、驢驢子(毛驢)、手手子(小手)。個別名詞帶“子”與不帶“子”詞義不同,如:姑姑(父妹),姑姑子(尼姑);書(書籍),書子(信)。“子”尾形容詞有:式子、歪歪子、彎彎子、斜斜子、端直子。還有其他民族語言藉詞,例如:洋槓子(婦女)、皮牙子(洋蔥)、巴郎子(兒童)等。

哈密方言中,虛語素“子”用得非常普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語言學家張洋在所著《新疆漢語方言與維吾爾語比較研究》一書中闡述,一些普通話兒化的詞,哈密方言中都不兒化而加“子”。另外,大量的方言詞也帶“子”。一般來說,雙音節詞後加“子”有表示小、表示喜愛的色彩。例如(前者是普通話,後為哈密方言):肝兒-肝子、羊羔兒-羊羔子、電影兒-電影子、藥方兒-藥方子、相片兒-相片子、畫兒-畫張子、袖頭兒-袖頭子、媳婦兒-媳婦子(年輕)。

子生鮮活氣

“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貓兒吃漿子,全在嘴上挖抓呢”“黃嘴鴨娃子坐上席呢(人小輩分大)”“一個瓦崩子跑咧(比喻跑得快猛)”……這些張口即來的語句,無一不帶“子”,充滿著鮮活的新疆氣息。

不同民族新疆方言中“子”是能產性很強的、名副其實的後綴,既可以構成名詞,也可以構成形容詞和量詞;構成名詞時,還可以組成雙音節詞綴;既可以在詞後出現,也可以在非詞後出現組成詞;可以做構詞詞綴,也可以做構形詞綴。

校園裡,議論某個同學總逃課時愛說:“他是個逃學客客子,一老不上課,當然考不及格。”張洋認為,新疆方言中“客客子”是“客”的變體,亦指人,但多指年紀小的人。還可表示戲謔之意,如:搭拉兒客客子(喜歡聊天的人)、加隊客客子(喜歡加塞兒的人)、驕傲客客子(驕傲的人)。

雙音節詞後綴“娃子”一般指年紀輕的人或小動物。如:先生娃子(商店學徒)、兵娃子(年輕士兵)、雞娃子、羊娃子。有時“人名+娃子”表示親切,如:一個人的名字叫“平”,父母親友可稱其為“平娃子”。

新疆方言中帶“子”的詞彙不勝枚舉,極為豐富。周磊、王燕合著的《吉木薩爾方言志》中,表示身體的詞彙有:辮辮子、帽蓋子(髮辮)、穗穗子(留海兒)、肚姆臍子(肚臍)、對眼子、臉盤子、胛柺子(肩胛)、精腳片子(赤腳)、幹腿樑子(小腿骨)、疙瘩子(拳頭)、胳肘子(胳膊肘)、哈喇子(口水)、顆顆子(粉刺)、汗毛眼眼子(汗孔)、牙床子、眼仁子(瞳仁)、咽舌子(小舌)等。

大量與飲食相關的詞彙帶“子”。食物有:撥魚子、面旗子、面肺子、米腸子、辣皮子、辣面子、酸奶子、釀皮子、揪片子、二節子、油塔子、烤包子、卷子(長方形饅頭或花捲)、姜皮子(乾薑片)、粉條子、杏皮子(去核杏幹)、蘿蔔乾子。食具有:勺勺子、盤盤子、鍋鍋子、筐筐子、姜窩子、肉墩子、酒盅子等。

日常生活服飾有:珠珠子(珠子串成的項鍊)、夾夾子(坎肩)、洋衫子(連衣裙)、主腰子(緊身小棉衣)、圍脖子(長圍巾)、皮褂子(皮襖)、枕頭子。日用品諸如:花盆子、香胰子(香皂)、汽揣子(打氣筒)、糨子(漿糊)、馬掌子、搓板子(洗衣板)、麻繩子、信皮子(信封)。說一個人是騙子,就叫“撇家柺子”,勺子代指傻子,勺料子意為浮誇的人,犟子指愛糾纏的人。

在新疆這個多元並存的文化大觀園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常常發生互攝性的交流”。新疆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語言,都不是絕對單一、純粹的。新疆方言繁雜而豐富,樸拙而文雅,古老而新鮮,保守而開放。“子”極其豐富活泛的用法,正是其中一個例證。

新疆人講話喜歡帶“子”堪稱是一大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