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互助納入國家保障體系,康愛公社、相互寶迎大利好

3月5日,《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提出"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改革發展目標。

意見首次明確了網絡互助在國家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中的定位,這意味著以康愛公社、相互寶等為代表的網絡互助類產品迎來政策利好,行業長期發展趨勢正式明確。

醫療互助納入國家保障體系,康愛公社、相互寶迎大利好

醫療救助模式亟待拓寬

"無病我幫人,有病人幫我。"近年來,各種社會互助模式興起,其中,通過政府、集體、個人和多方籌資,進行大病救助的醫療互助模式應運而生。這種醫療互助的方式通過聚小錢、辦大事,給百姓建起了一道抵禦疾病與意外風險的防線。

有關數據指出,2019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1-10月全國三級公立醫院人均住院費用為13640.6元,二級公立醫院人均住院費用為6294.7元。有人計算到,居民一旦罹患惡性腫瘤等重疾,即使在大病保險報銷一定金額之後,個人自付部分加上康復費用仍需30萬元左右,"因病返貧"時有發生。

低參與門檻、低成本的網絡互助在此背景下走入生活,逐漸成為老百姓在社保醫保之外的第三份基礎保障。

專家認為,這種"互助共濟"的模式不僅可以彌補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不足的問題,相比商業保險又具有極大的價格優勢,可以有效化解居民因重疾所面臨的風險,還能夠緩解政府籌資保障的壓力,助力提升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水平。

網絡互助9年終被認可

康愛公社運營9年了,從2011年上線,已經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目前整個網絡互助平臺參與人數,突破了2億元。

母親癌症去世、父親大病殘疾,一位青年人張馬丁從2007年起艱難探索,於2011年創立了抗癌公社(後改名康愛公社),開創0預付的互助模式,在不為外界看好的情況下堅持了下來。如今網絡互助蔚然成風,行業已幫助數千萬人完善了保障。

當然,康愛公社也日臻完善穩健發展中。目前累計籌集互助金2.44億元,合計資助了4000多個大病家庭。

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中,互助平臺也成為了重要力量。其中,相互寶上線了"相互寶新冠肺炎特殊保障",為成員免費提供保障基金。康愛公社上線了"新冠肺炎臨時互助社",最高可享有12萬元互助金救助補償,包括500元/天的住院補助+最高10萬元的身故互助金,目前近12萬社友已經加入。

如今,網絡互助被正式納入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開啟了行業政策環境的建設培育,有望以新的機遇推動行業從業者進一步挖掘巨大的市場空間,對行業發展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尤其是康愛公社等行業頭部品牌逐漸形成,並不斷完善自身產品與服務,也將引領網絡互助行業良性發展升級,共同推動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