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前言:

近日,電影《寄生蟲》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囊收4項大獎。電影的成功不僅在於強大的演員陣容,其在電影裡埋下的諸多意向:如石頭、馬桶、氣味等,都在暗示每一個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不僅揭露故事情節,同時暗示無法隱藏的向上慾望與渴望認同的人性並非悲劇所在的主題。

電影的情節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部分,講述本住在廉價半地下室的金氏一家四口,在長子基宇隱瞞真實學歷後,又設計讓妹妹、父親、媽媽進入樸社長家裡工作的故事。

影片整體主線大致如下:

  • 前半段荒誕幽默,金氏一家四口通力合作下,一家四口正式"寄生"上流。
  • 後半段懸念十足,一個雨夜,地下通道的發現引出了第三家庭的"寄生"生活:前任管家和老公一直寄居在樸社長家。
  • 高潮精彩之餘,讓人唏噓沉思。一場為樸社長小兒子準備的派對,成為每個寄生者命運的最終篇章。

這無疑是一部悲劇,它的悲劇,不是主人公貧困處境造成,也不是底層人物表現出的向上的慾望和被渴望認同的人性引發的悲劇,而是每個人的性格使然。接下來,我將從影片深埋的幾個情節標誌物,來剖析金氏一家四口,探究真正的悲劇因果。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01 黏著兒子的石頭,在河底石堆中很是普通,它並不是一塊奇石,只是一個青年該有的向上慾望

影片一開始,通過兒子尋找WiFi而移動的流暢鏡頭,我們可以清楚將兒子現狀瞭然於心——輟學、貧窮甚至有點"小聰明"。他會聯合妹妹說服披薩店社長,"蹭"朋友打工的職位;運用自己多次重考的技巧,"蹭到"家教職位;通過自己的關係,將父母與妹妹安排進樸家。

小聰明的形象,就像一顆即將發芽的種子,悄咪咪的向我們揭示了兒子以及他們一家的共同屬性——寄生性。而這顆種子的萌芽,則始於朋友送來的石頭。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石頭讓兒子得到工作,從此成為其內心的倚靠,以至於家裡被淹,兒子第一個撈起就是石頭。然而這一塊石頭卻在那一刻失去了分量,浮在水面上。

那塊石頭就像兒子內心向上的慾望,在汙濁的環境裡,不斷向上攀浮。此時此刻,兒子才意識到石頭是內心的慾望,慾望始終跟著自己。就如基宇說的:"不是我帶著它,而是它纏著我。"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石頭在後來又成為了行兇的道具,前管家的丈夫用石頭狠狠的砸在兒子頭上,我以為石頭成了罪惡的源頭,都是那該死的慾望,導致悲劇的發生。

然而,導演卻在結尾又安排了一場戲碼:兒子將石頭放回了大自然,那是兒子放下的慾望。可以清楚看到,那塊石頭與河裡的石頭無異,那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是一個普通青年都有的向上的慾望,罪不在石頭!

兒子的悲劇,我更傾向於是他始終貫穿人生的"蹭"能力。與父親關於"計劃"的討論時,他就意識到,阻礙自己的,不是沒有計劃,而是過一天算一天。

無需付出太多努力的小聰明,是自我欺騙,只有腳踏實地才是你的"墊腳石"。

02 坐在倒噴的馬桶上抽菸,女兒"不在意"的生活態度恰恰是一種絕望的悲哀

小女兒基婷,是家裡最有才華的。然而,這樣一個具備卓越素質的人,卻無法擺脫貧困的出生,獲得與之相符的人生。她的人生更像是地下室會倒噴的馬桶。

狼狽、骯髒,在她看來都無所謂,所以在大雨淹家的時候,她也只是在天花板的夾層裡拿出煙,坐在不停倒噴的馬桶上,抽著煙望著天花板。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坐在馬桶上的基婷,彷彿淤泥中的蘆葦,那麼堅韌。然而,她卻是寄生上流的計劃裡唯一付出生命的人。她死前讓爸爸不要按著傷口,壓著更疼。這一幕彷彿女兒的一生寫照,想盡一切方法試圖改變人生,但到頭才發現,打碎自己美好願望的,是她無力的家庭。

馬桶上的女兒,面對狼藉,不是"不在意",而是無力反抗嚴峻的現實,進而選擇"不在意",殊不知,只是把悲劇推向更加無法收拾的局面。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麼一句話:"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圈子是人定出來的,無非是一群同頻的人聚集在一起,底層的人,無可奈何,甘於現實,就被歸類於末流。然而救贖自己的只有自己。就如《申肖克的救贖》主人公一樣,心不死,一直追尋自由,用盡力氣,花費所有,終會實現自我救贖。

03 父親身上洗刷不掉的窮人的"氣味",不過是富人畫的圈

氣味第一次出現,是樸家小兒子,聞出了金家人的味道是一樣的,"氣味"從那時成為金司機對眼前夢幻生活的不安感。

這種氣味無法通過華麗的服飾去掩蓋,一場大雨的洗禮,輕鬆就增加金司機身上的"氣味"。樸太太在車上,聞到了味道,一個開窗透氣的舉動,讓金司機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味道,拉起衣領聞了聞。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氣味從頭到尾,都是樸先生在背後用來劃分上流與末流所用,只是富人畫的一個圈子。這個氣味不是金司機悲劇的根源。

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有尊嚴的獲取工作機會,或者有尊嚴的對待僱主。他們身上的氣味,是主動放棄了自尊後所散發出來的卑微和雞賊。

最後一次提及氣味的畫面,是金司機看見樸社長捏著鼻子,從前任管家的老公屍體下,拿出鑰匙,並嫌棄說道:"這味道……"那一刻,這一舉動成了擊垮其自尊心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憤而舉刀殺了樸社長。

在我看來,金司機早已沒有尊嚴,屈服貧窮現實,猶如地下室四處亂爬的蟑螂。他沒有為兒子女兒偽造學歷不恥,反而大讚他們有才,以扮演的方式寄生上流,也並未覺得不妥,反而獲得工作之後的得心應手,從容不迫,都讓他自己相信了自己就是扮演的人。

父母的表率作用對於孩子來說極為重要。這讓我聯想到一位網友在長沙地鐵看到這樣暖心一幕:等地鐵的時候,一個寶寶問腳下踩的腳印是幹嘛的?小孩的父母還有奶奶就很耐心的解釋是排隊用的,並且一家人有序的排了隊給小孩看。

家教好的人,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貧窮不可怕,但是習慣貧窮才可怕,自然的與寄生家庭融合,誤以為是勝利,才是金司機悲劇所在。

04 最現實的金媽媽,也成為了地下室裡的寄生蟲,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在底層社會里一樣存在

地下室在影片中的含義,非常淺白,就是寄生蟲居住的環境。陽光明媚的別墅草坪,和昏暗陰冷的地下室,形成鮮明的對比。地下室最後被金媽媽發現,無非在告訴觀眾,寄生家庭不止這一家,這個社會多得是無力改變現實,甘願寄生上流的寄生蟲。

關於地下室和金媽媽,有一個場面很是印象深刻。在樸家人回來的時候,為了不讓他們發現前管家的出現,金媽媽將其一腳踹進地下室。這兩人都是寄生上流,有這同樣命運的女人,但兩者之間,金媽媽現在更為"強勢"一點。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不難看出,即便在寄生世界裡,同樣有著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寄生世界都如此,上流社會的叢林法則就更不用說,只會強化,越來越強。

《新京報書評週刊》指出,《寄生蟲》或是一部拍給中產階級看的"激素電影"。窮人的生活成為一道中產階級用以觀賞的"奇觀",而導演並沒有真正的站在無產者的一邊,相反,電影的結局沒有"合法化"無產者的暴力反抗,而是強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叢林法則,無產者只有鯉魚躍龍門,躍升成為資產階級,才能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金媽媽是比金爸爸更知認清現實,才會大家在樸家喝酒玩樂的時候,說:"假設社長回來,我們就得變回蟑螂,溜之大吉"。

《寄生蟲》裡深埋的四個情節標誌物,讓你讀懂這部奧斯卡影片

我認為金媽媽是清楚的,沒有改變身份的話,寄生蟲永遠是寄生蟲,要對上流的敬畏,唯有改變,翻身成為上流。只可惜,她在扮演中,也自然融合入了寄生家庭,誤以為那就是金家一家的勝利。

金媽媽的悲劇之處,我更願意以上帝視角來解讀:她的角色本可以為人,卻成為了蟲,從"地下"到"地上",也無非是相較於再更底層的前管家夫婦而言,實際還是寄生在別人的"地下"。

小結:

金家一家四口的寄生生活,充斥著悲催、無知於其中,這場犧牲了太多的鬧劇無疑是悲劇。從中,我們看到無論是向上的慾望,亦或是渴望被認同的人性,都無可厚非。我命由我不因由天。"地上"的生活願景,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應輕易屈服於無力反抗的現實,更不能寄生在慾望與幻想上,投機取巧,妄圖走捷徑改變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