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效機制: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禮記.大學》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說,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恆主題,是知識經濟、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開展創新教育,涵育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開發青少年學生的創造潛力,已成為當今國際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國內各界熱切關注的焦點。


構建有效機制: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圖片來自網絡

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既是民族進步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教育實踐發展的必然階段和必然結果。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啟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新形勢下,中小學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和難得的改革發展機遇。在充滿競爭、挑戰和機遇的氛圍中,中小學教育也在教育觀念、管理模式、隊伍素質、教學模式等諸方面罹受著傳統教育的裂變與創新教育的洗禮這兩種教育的猛烈撞擊。面對創新教育,我們既驚喜、興奮,又困惑、無策,僅是匆忙應對,缺少自信的投入、冷靜審慎的思考以及較強自轉能力的備戰和參與。因而,在實施創新教育的呼聲和實踐中,中小學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少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新的阻力,能否準確地認識、分析中小學在實施創新教育中的現狀、潛存的問題與阻力,對創新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中小學在實施創新教育過程遇到的困惑與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思想觀念上,認識模糊、顧慮重重、恐懼畏難。

2.在管理機制上,因循守舊、封閉落後,應試模式統領校園。

3.在師資隊伍中,意識落後、素質不高、知識老化、能力偏低。

4.在課堂教學上,目標單一、忽視主題、教法陳舊,事倍功半。

5.在教材編寫及課程設置上,難度偏大、內容繁雜、信息滯後、缺少綜合。

6.在教育途徑上,線路單一、渠道不暢、缺少聯繫、相互脫節。

7.在教育教學評價上,智育首位、分數中心、以偏概全、缺乏創新。

面對創新教育引起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廣泛關注,並紛紛採取重大舉措的國際大環境,面對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的偉大戰略以及實施國家創新工程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嚴峻挑戰,特別是面對目前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所呈現的不良態勢,我們再也不能消極等待、被動觀望、裹足不前,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迅即行動,採取措施,大膽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教育。

0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作為國家建立教育思想體系的一種走向,需要有科學的理論與觀念作為支柱。因此,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中小學的領導,首先要學習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基本理論,全面準確地把握創新教育的內涵,真正理解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破除神秘感,並親自帶頭自覺地強化創新意識,增強實施創新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礎上,組織發動廣大中小學教師注重創新教育的探索,消除顧慮,克服畏難心理,並樹立新的教育思想觀念。教育指導教師從傳授、繼承已有的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現代教育;將以教材傳授為主的教學目標改為增長經驗、發展能力為主的教學目標;將缺乏生機、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改為生動活潑、民主協商、主動探索的課堂氣氛,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積極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教師真正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動參與、積極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創造為基本學習方式的新型教學過程,為學生將來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打下基礎。要堅持教育的成功導向和正面激勵,鼓勵冒尖,允許學生差異的存在,不求全責備。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構建有效機制: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圖片來自網絡


02.衝破藩籬,改革管理,營造創新氛圍

針對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仍然沿襲應試型、傳統型管理模式的落後狀況,必須採取措施,衝破藩籬,改革管理思想、手段,重構符合素質教育、能夠體現創新並有利於創新教育實施的新型管理模式,為實施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這個新型的創新教育管理模式,應涵括以下幾個方面:要有明確的管理目標和方向,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培養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新型人才。在教育體系的結構設計上,逐步體現綜合、全面、開放、多元、持久的思想。在具體管理操作過程中,涵蓋對學生的素質情況進行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體力的全面管理。特別應突顯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與管理。教師的德、能、勤、績方面的管理。同時要注意按科學的管理手段及方法思想體系辦事,多一些寬鬆、民主,少一些清規戒律;多一些關心激勵,少一些批評懲罰;多一些特長、特色,少一些千篇一律。當前應堅決消除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來自學校行政的對教師的非理性制約。“海納百川、汪洋恣肆”。學校管理者要讓教師在寬鬆的心理和工作環境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潛能。除此之外,應優化校園環境,儘可能營造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

03.面向未來,加強建設,培養創新型師資

未來社會是以信息的擁有為基礎,並將伴隨著教育功能的國際化、教育內容體系化、教育要求的個性化、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以及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的趨勢,這就要求教師的素質有根本性改變,以滿足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適應未來的教育和社會的發展。教師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其本身首先必須具有過硬的創新型素質。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創新型教師群體,已成為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作為創新型教師,應該具有嶄新的教育觀念,樹立教育服務觀念、立體教育觀念、終身教育觀念、創造教育觀念等,要有較高的心理成熟度,具有責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要有強烈的創新性和獨立的批判精神。要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開創創新教育的研究領域。要有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能和水平,要求教師既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又是創新教育的藝術家。

要培養創新型教師,需要大力實施跨世紀園丁培養工程,並採取以下措施:(1)加強師德教育。使教師熱愛國家、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增強愛崗敬業的自覺性和教書育人的使命感,真正夯實創新型教師的精神境界基礎。(2)加強師資培訓。要以提高教師實施創新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師資培養培訓的重點,抓好學歷提高教育,使教師及其及時更新知識結構與層次。(3)抓好專項強化訓練。要組織中小學教師大練教學基本功,提高學科教學能力,開展提高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及掌握處理信息能力的訓練活動,抓好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及創新型教師的強化與訓練工作,發揮他們的帶頭和輻射作用。(4)引入競爭,優化組合,科學利用教師資源。要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引入競爭,實行競爭上崗,形成淘汰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中小學教師政府要應給予重獎。

04.優化結構,改革教法,構建創新模式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課堂結構就是課堂教學系統內諸要素的有序結合。為打破以靜態的結構制約動態的教學活動的局面,創設良好的素質化課堂教學情境,發揮學生主動性。在開發學生愛學、樂學天地的同時,開發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值,必須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手段等要素的相互關係,合理安排教學環節,使之從整體上形成最佳的教學組合。實現課堂教學結構從應試型向素質型,從傳統型向創新型的真正轉化。要大膽探索素質型、創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徹底廢除應試化模式。關於創新教育的課堂模式,目前各地的探索正呈方興未艾之勢,並有不少新型模式開始被認可和推廣使用。在教學模式的操作實施中,要以練、思、說為主,實現耳、眼、口、腦、手“全頻道”式接收,“多功能”協調,“立體式”滲透,全面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更應注意做到:(1)尋找思維閃光點。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自覺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2)教師應轉變左腦優勢觀念。改變左腦教育模式,切實重視非語言思維、知識和情感的教育,努力探索和實現左右腦均衡發展的新型模式。(3)堅持傳授知識、培育技能、訓練思維三結合的創新教育導向,

05.突出現代,反映前沿,優化課程結構。

根據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及國外教育改革與發展對課程教材提出的要求,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趨勢應轉向以學生髮展為本,強化基礎學科和學科的基礎知識,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實現課程的綜合化、生活化、社會化、素質化,實現個性與多樣性的結合。要突出現代,反映前沿、交叉綜合。針對我國中小學目前的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教材內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戰略高度出發,減少科目,優化設置中小學教材課程,把中小學“拼盤型”疊加課程結構改為“集約型”整合的課程結構,以少年兒童的經驗和活動來組織課程,儘可能擺脫學科的死板與活動的無章可循的局面。對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進行揚棄與超越,合二為一。在學科、教材、內容、材料的遴選上,應儘可能突出現代特色,反映新的特別是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增強時代信息含量,儘可能克服教材內容的滯後性。無論從課程設置、教材結構、內容體系、材料編排、習題設計等方面都應體現創意,突出培養創新能力,真正發揮課程教材在實施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06.完善體系,改革評價,構建創新評價機制

評價具有導向性、診斷性、鼓勵性和教育性等功能。要實施創新教育,必須對延襲多年的傳統教育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進行大膽改革,以推動創新教育、造就創新師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在評價內容上,一是體現全面性。既有對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評價指標,又有對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評價指標;既有對領導綜合素質的評價指標,又有對教師德能勤績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指標。二是突出創新性。要加大創新素質、能力評價指標的設置,從師生思維創新、教學過程創新、成果創新等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使創新成為學校管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三是要體現科學性。即內容指標設置要科學合理,切合實際。在評價原則上,要恪守層次性、開放性、民主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在評價方法上,要堅持動態評價與靜態分析相結合,以靜態分析評價為主;堅持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堅持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以綜合評價為主;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以他評為主等。

構建有效機制: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07.廣開途徑,佔領空間,構建創新網絡

創新教育是一項跨世紀的綜合系統工程,必須全社會都樹立團結協作的精神,需要構建一個正向合力、縱橫交錯、反饋迅即的教育網絡,發揮教育網絡的綜合教育功能。目前,廣開教育途徑,佔領教育空間,構建創新教育網絡已成當務之急。首先,要積極開闢學校教育場域,佔領校內空間。學校要為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提供更廣泛的活動時空,創辦創客創新及智慧教室,採取措施,讓學生卸下肩頭沉重的書包,輕輕鬆鬆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去,要及時向學生傳遞國際國內的新科技、新發明、新創造、新信息,通過興趣小組、研究社團、“三小”比賽及演講、故事會、科技教育周等活動形式,使學生在更為廣泛的範圍內學到更多能夠孕育創造力的科學知識。其次,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研學旅行,組織學生深入工廠、農村、企業、科技場館等,深入社會實踐,進行調查訪問、參觀、體驗,使他們用知識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再次,強化家長的創新意識。如家長會、舉辦家長接待日,實行家訪制度,開辦家校網絡平臺等,使廣大家長了解創新教育知識,配合學校做好工作。第四,文化、文藝、文物、科技等機構部門,也應為學生提供學習、鍛鍊、教育的條件和環境,舉辦創新教育專題節目,大力弘揚創新教育,齊抓共管,增強教育合力。

除此之外,應加快實施教育現代化進程,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信息化等工程的實施,構建智慧校園,改善辦學條件,為實施創新教育創造必備的物質條件,也是不容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