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只是降妖除魔嗎?

陳煥銳


降妖伏魔是《西遊記》的魅力所在!如果把降妖伏魔的情節去掉,試問《西遊記》還有什麼看頭?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西遊記》只是單純的降妖伏魔,《西遊記》恐怕難以擠進名著的行列。

每個人讀書獲得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從《西遊記》裡看出了陰謀論,有些人看出了諷刺時弊,有些人看出了權力爭奪。

有些人看到了孫悟空在降妖伏魔,而我看到的卻是妖魔在降服孫悟空。《西遊記》其實就是一部《馴猴記》。

是誰在馴猴?肯定如來佛祖!

《西遊記》裡道教和佛教兩大派系,都是人才濟濟。作為道教一方,沒有把孫悟空這隻猴子看在眼裡;而西天的佛教一方,則是要千方百計要孫悟空加入他們的隊伍。

馴猴的方式,就是在往東土大唐傳播大乘佛教的幌子之下,悄然地進行著。唐僧師徒們,每降一次妖,每伏一次魔,孫悟空就往西天靠攏了一步。等到達西天的時候,孫悟空也就成佛了,徹底地成了西天陣營的一員。

既然道教不把孫悟空放在眼裡,那麼西天的如來佛祖為什麼那麼青睞孫悟空呢?

因為道教並不缺孫悟空這樣的人才,而佛教卻是沒有孫悟空這樣的人才。如來佛祖就是要彌補佛教的短板,所以才要不惜一切代價把孫悟空納入自己的陣營。

道教的陣營裡,戰士型的神仙比比皆是。哪吒、二郎神,都是可以和孫悟空一戰的人物。就算那默默無聞的王靈官,也能獨自一人把孫悟空擋在殿外。所以像孫悟空這麼一隻臭猴子,自然是沒有人會把他看在眼裡。

佛教陣營都是些什麼樣的人物?

佛教陣營沒有能夠硬碰硬的力戰型角色,佛教陣營都是有點蹩腳的法師。大鬧天宮的時候,觀音菩薩手中的淨瓶明顯幹不過太上老君的金剛琢,搞偷襲都不行。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的時候,先是把孫悟空的底細摸透,然後把孫悟空騙到自己的手心裡,才能施展法術降服孫悟空。總體來看,佛教就是沒有戰士。真到了硬碰硬的時候,誰在前面硬抗充當肉盾。僅憑著那些蹩腳的法師們,這遊戲還怎麼玩兒!

佛教陣營的角色,法寶和法術都是禁錮型的。道教陣營則沒有能夠禁錮住孫悟空的法寶和法術。這也就是佛教對孫悟空的優勢所在。孫悟空這個力戰型的戰士,尤其是大鬧天宮後又擁有了不死的屬性,正是佛教最需要的角色。只要孫悟空加入到佛教這個陣營,佛教團隊在對抗道教團隊就有了明顯的優勢。

所以佛教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孫悟空拉進自己的陣營。孫悟空在西行的路上,也逐漸領悟到自己只有加入到佛教這個陣營,才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從而得到自己真正能得到的地位和尊重。

當孫悟空從一隻臭猴子,變成了鬥戰勝佛,佛教贏了孫悟空也贏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西遊記》是吳承恩先生根據唐代玄奘到印度求佛學經的故事經過加工成的神話小說,裡面的人物主要是唐僧師徒四人,機智靈巧、本領廣大的孫悟空;懶惰貪吃、自私自利卻又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忠厚老實的沙悟淨,他們三個徒弟一路上斬妖鬥魔,同心協力,保護師父唐僧到西天拜佛求經。其實這部小說不止是講斬妖除魔,用現代的思想去理解,更多的是講了他們四人精誠團結的團隊精神、不畏艱險的頑強意志、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和大慈大悲的博大胸襟。正是這些精神和意志支配著他們一路上斬荊披棘、風塵僕僕、歷經八十一難,最終到達西天如來佛祖跟前,不但取到了真經,每個人都修成正果被如來加封為佛。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如同唐僧師徒四人一樣,扮演人生中不同的角色。比如:慈悲而又迂腐的唐僧,有能力、本領大卻又很自我的孫悟空,貪婪好色又懶惰的豬八戒,忠厚老實任勞任怨的沙和尚。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個性,他們一路上也產生過矛盾、誤解甚至放棄,但是他們最終奔著一個共同的理想:保護師父取到真經,他們一路上克服困難和挫折,互相取長補短,完成了取經大業。

這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都會有不同,誰的人生都不會有一帆風順,人生路上都會有坎坷崎嶇,會有各種挫折和困難,但是我們要堅持一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美好目標,去克服和戰勝困難,相信風雨之後就是彩虹,去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月影人文攝影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表面上看,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實際上看,我認為有兩點

其一:這部作品的真正含義是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奇幻的世界,隱藏的揭露了當時的社會本質,有批判的意思。意味深長的表達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面貌。隱藏的揭露了當時的社會本質,有批判的意思。意味深長的表達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和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面貌。

其二:反映了有能耐的人和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抗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並同流合汙。孫悟空神通廣大能夠大鬧天宮,擊敗各路神仙,但是最終逃不出如來的五指山,並屈服於如來,幫助唐僧西天取經,成為了一路人。無論怎麼樣,都逃不出封建社會統治者這把枷鎖,並被他們利用。


開玩笑6748


並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西遊記》故事的瞭解,主要都來自於央視版《西遊記》電視劇,這部電視雖然讓《西遊記》的國民度達到了頂峰,但它並沒有尊重原著,可以說是成也央視,敗也央視。

不受限於一種視點

如果你對《西遊記》的瞭解僅限於央視版,那當然整個故事主線就是西天取經,支線就是各種降妖除魔。但是你想啊,就一個打怪升級的故事,怎麼能成為“四大名著”呢?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名著都有一個特點:不受限於某一種視點。

拿《西遊記》來說,這雖是一部神話小說,但其中的故事情節、人物語言等,都有強烈的象徵性,表面上寫的妖魔鬼怪,實際上是暗喻人間,玉皇大帝在天庭那一套,實際上不就是人間朝廷那一套嗎?雖然品級有別,但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人物特性

再說人物,《西遊記》中不論是人、動物還是妖神,絕大部分被塑造的時候,都是三者合一的。你比如說孫悟空,妖神這一點就不說了,他本是天育靈石;同時,他是一隻猴兒,他的特徵如頑皮、機靈等,是具有猴子(動物)特徵的;本質上來說,孫悟空又是一個人,但他又不是社會上某一種類型的人,而是被寄託了某種理想主義的典型超級英雄。

再比如豬八戒,天蓬元帥下凡錯投豬胎,含有妖神的特徵;同時他是一隻豬,有懶惰、貪吃、嗜睡的特點;但他好色、挑撥的性格,又確實是人才有的。

對孫悟空的理解

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書和讀詩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說孫悟空從桀驁不馴的齊天大聖,變成了恭敬聽話的鬥戰勝佛,這是現實的悲哀,孫悟空無法跟天爭,只能背叛自己,被招安。

但你翻過來理解也一樣,孫悟空發現自己的路走不通,於是選擇皈依,這才是正常道路,最後成為鬥戰勝佛,依然在與惡魔鬼怪作鬥爭,《西遊記》之外的各種衍生作品,對孫悟空的定位不都是與邪惡鬥爭的戰士嗎?

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悟空又不存在背叛自己了。

小結

所以,我們在讀《西遊記》或其他文學名著的時候,千萬不能僅限於故事表面,因為故事誰都會講,腦洞誰都會開,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在於它表面以下的東西,值得人去深挖、去思考。



也可自話


中國古典小說中有不少佳作,這些作品往往在百回之中就給讀者展現出一個瑰麗的世界,這其中便包括了《西遊記》,作為一本神魔小說,《西遊記》的內容繁複,但是卻不顯累贅,其意蘊深遠,思想也十分的高妙,在中國文學史之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本國人民十分喜愛之外,國外不少人也為這本書中描繪的世界而神魂顛倒,從古至今,這本書斬獲了不少忠實粉絲。


當然了《西遊記》中肯定不僅僅只有斬妖除魔,斬妖除魔只是表層,其實裡面有更加深層的意義,那就是佛教思想,在瑰麗的西遊世界之中,佛教的思想貫穿於全書之中,是整本書的精神內核,這也是其能夠成為不朽名著的一個很大原因。


創作西遊背景


作者吳承恩出生於明朝,祖上做過學官,後來家境沒落,父親娶母親徐氏,掌管了徐家的家業,成為了一個小商人,在社會和官府的欺壓之下勉強度日,73歲的時候鬱鬱寡歡。少年時期的吳承恩為了改變家庭狀況發奮讀書,同時他也熱衷於神話故事,也正是因此,他在日後才能寫出《西遊記》這樣的鴻篇鉅製。


但是當時的科舉制早已經脫離了原本的選拔人才的用意,成為了封建政權選拔奴才的工具,直到中年的吳承恩卻依舊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寄託在科舉之上,44歲的時候終於補上歲貢生,在嚴嵩把持朝政的黑暗時期獲得了一個浙江長尖縣丞的官職。老年之後,或是真的絕望了,在得到另一個閒職之後根本沒到任就辭官回了淮安。自此以筆為武器,去揭露封建社會的醜惡嘴臉。


《西遊記》創作時間不可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吳承恩在嚴嵩父子把持朝政、皇帝寵信道士的情況之下,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卻又不能直接寫出來的情況之下,只能把滿腔憤懣寄託與創作《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以此來映射社會,去對封建社會之中那些腐敗黑暗的神鬼進行清除。

書中佛學內核

吳承恩本身對佛教是有研究的,他自稱射陽居士,在他的不少文學作品之中也透露出來了這種對於佛教的偏向,比如說他在國子監所寫下的“禪心似絮以沾泥”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這並非是在說吳承恩本人就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信仰唯佛,他本人其實也是有著三教合一的主張的。比如說在車遲國的時候,孫悟空就告誡車遲國的國王“望你把三教歸一”,書中就把這種思想理想化,勾勒出了一個東方宗教和西方宗教(此處只指佛教)相互融合的世界,造這個世界之中,人、佛、仙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中的主流思想還是佛教的教義和理論。從最開始的時候,這本書就和玄奘的記載還有傳說息息相關,玄奘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這就已經給整本書蒙上了濃濃的佛教色彩,而後故事主線更是唐僧帶領著徒弟們一路西行去往西天取經,最終皈依佛門修成正果了的故事。

這條取經路並不平坦,師徒四人需要度過九九八十一難,而這八十一難中絕大多數解決不了的困難都是靠著向佛教神仙求助而解決的,由此也突出了佛教的作用。


佛學代表《心經》在書中體現


而在這麼多的佛教義理之中,《心經》的存在格外顯眼,更可以說是有一種獨特的情結。首先是故事的主人公唐僧,唐僧的原型——唐朝的高僧玄奘,他在《大唐西域記》之中就有一段這樣的自述:“西行途中於一老僧處得到梵文本《心經》”,這是《西遊記》和《心經》最早的非直面接觸。而《心經》的用處在這裡就有了第一次的神化,《大唐西域記》之中是這麼說的:“遭災時默唸且最終化險為夷”。而在《西遊記》之中,這卷《心經》有了偽名,叫做《多心經》,而且是烏巢禪師口誦給唐僧的,雖然名字不同,但是《多心經》的用處是“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這和《心經》的用處是一樣的。

早在第二十回的時候,便出現了一個偈子,開首便是“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從此開始,《心經》便和整本書緊密相關。在唐僧一行人西行的途中,但凡遇到危難,唐僧都會粘起來《心經》,顯然是把心經當做了包治百病的“良藥”。雖然說唐僧前世是金蟬子,為如來佛座下第二大弟子,而且自身有“十世修行”的功德,但是這個人的人物形象卻並不靈通,甚至有些迂腐,在不少地方還比不過孫悟空。孫悟空就曾說過他“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除了《心經》之外,整本書也少不了其他的佛教經典,但是《心經》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有十五次之多,而且還被全文引出,由此可見,在這本書之中,《心經》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不然吳承恩也不會專門引用這270字的原文。

而《心經》所蘊含的意蘊也確實和取經之路息息相關。《心經》認為,人要修持自己的心,克服外在的困難險阻,同時也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慾望,以此達到一種寧靜平和的狀態。三個徒弟都以“悟”為名,本身就是要讓他們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領悟”,而孫悟空的“空”字更是代表了其的通透領悟,雖然說孫悟空有些頑劣,但是他確實是師徒四人之中看的最清楚明白的一個,甚至於可以去告誡唐僧“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總結


佛教本身就是以慈悲為本,以積德行善為主要行為的一個宗教,其本質便是勸人向善,這個善的含義十分的豐富,僅僅是善便分為了四類,更不要說善法善業道等等,更是十分繁雜。

但是取經的四人都是善的嗎?顯然並非如此,甚至於這四個人都有作奸犯科的過往。唐僧怠慢西天大教,於是被貶到東土轉生;孫悟空大鬧天宮被鎮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豬八戒因酒後調戲嫦娥被貶凡間之後沒有反省自身而是殘害生靈;沙僧自己瀆職被貶,到了流沙河不繼續修煉而是吃人無數,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他們都是“惡”的化身。


但是佛家也講究善惡皆在一念之間,“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是佛教的修心綱領,雖然說唐僧師徒最開始的時候是“惡”的化身,但是他們踏上了取經之路,這其實也就是一條修心之路,在這條路上,他們壓抑摒棄著內心的邪惡念頭,逐漸走向“善”,而這或許也是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思想之一——人生在世,難免犯錯,但是隻要能夠修心,壓抑摒棄自身的邪惡念頭,終究能夠修成正果,這或許也是作者在這本揭露現實社會腐敗黑暗的書裡,最終的期許和最高的人文關懷。


夏目歷史君


《西遊記》當然不只是降妖除魔,要知道《西遊記》可是四大名著,更為重要的是,《西遊記》在明朝是一本禁書,這樣的一本寫妖魔鬼怪的書能成為禁書,足見裡面的內容絕對不簡單,下面就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具體說一下《西遊記》到底說了些什麼。

(1) 取經是一場各方博弈的結果

真經不是你想取,想取就能取,西方如來佛祖一直先讓真經在南贍部洲流行起來,一開始以為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恰巧自己的二弟子對自己不敬,本來也沒有什麼, 不過這是在靈山大會上,如果不給點懲罰的話,怎麼能夠服眾呢。

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佛祖讓金蟬子轉世為人,去做那取經的和尚,正好讓大乘佛教流行於東土,也算是金蟬子立的一個功,日後回靈山也好對大家有個交代。

本來以為很容易辦成的事情,誰知道前面九次轉世去西天取經結果走到流沙河都被妖怪吃掉了,佛祖在西天那可是一個著急呀。這明顯是暗中天庭有人搗鬼阻止了這次取經行動,但維持了這麼多年的和平,大家誰也不願意撕破臉。

(2)沙和尚的無間道

沙和尚本來 不是個和尚,原本是天上的捲簾大將,只不過後來大家都這麼叫他,他也就習慣了這種叫法,這個時候他還是被天庭貶到流沙河的罪人,只因為這個捲簾大將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盞,於是好端端的天上大將,凡間卻變成了流沙河裡的怪物。

心情不好的沙和尚早就忘了自己當年是如何千辛萬苦才成為天上的神仙的,也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既然被貶到這荒無人煙的流沙河那乾脆就做個真正的妖怪,動不動就出去吃個人什麼的,為非作歹這些事什麼的,都不在話下。

突然有一天天庭下來了一個使者,正當沙和尚惴惴不安的時候,因為自己這些年在流沙河干了不好壞事,沒想到的事天庭帶來的卻是一個好消息,使者告訴他只要自己在流沙河吃掉是個西區取經的和尚,就可以迴歸天庭了,得到這個好消息的沙和尚像發了瘋一樣在流沙河裡慶祝,以為自己永世不能翻身,沒想到在這個破地方還能時來運轉,真是讓人興奮不已。

(3) 一場暗戰下的無間道

時光易過,為了完成天庭派下來的人物,從此流沙河上就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通過,你只要是過流沙河的,不管你是不是取經,統統吃掉,最後幾次流沙河已經完全沒有人試圖通過了,還想通過的那一定是取經的和尚,沙和尚吃起來也更加方便了。

沒想到有一天南海觀世音菩薩突然來了,告訴他要他保護一個區西天取經的和尚,只要成功去到西天,自己的罪孽就可以免除,也能修成正果,沙和尚此刻的心裡真是萬馬奔騰,完全不知道該做怎麼辦,但在觀世音面前卻是恭恭敬敬的答應了,誰讓人家法力無邊呢。

時候沙和尚向天庭彙報了這件事,天庭也允許了沙和尚保護唐僧這件事,沒告訴他為什麼,只說這是上面的決定,從此沙和尚成了臥底,甚至是雙料臥底,一場取經無間道就此展開。

一場看似平淡無奇的取經路,實際上是各方綜合博弈的結果,你以為的降妖除魔,只不過很多都是安排好的戲碼而已。

歡迎關注留言,給你不一樣的《西遊記》解讀。


昭烈名臣


《西遊記》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最主要原因在於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從文學內容看,說它是講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的故事也是可以的。

然而揭開神魔的神秘面紗,我們卻又能看到佛道之爭,看到三教合一,比如以主角孫悟空為例,小說由孫悟空的出生開始起篇,孫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其周長符合黃道節氣,表面又是九宮八卦,這些都是道家的特徵,接下來猴哥又向菩提老祖學法術,習得十萬八千里路筋斗雲和七十二般變化,也都屬於道家法術,因此可以認為孫悟空出身道家。

接著就是天庭搶得先機收編孫悟空,但此時的天庭已是暮氣沉沉,以玉帝為首的天庭神仙隊伍只會守舊,只會捂蓋子,既缺乏勇氣革舊創新,又無力鎮壓叛逆,因此才會出現孫悟空兩次大鬧天宮,最後還得請佛家如來出手收拾殘局,將孫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這些反映的就是道家衰落之始,而這個時間點正是兩漢之交,王莽篡位,與佛教傳入東土的時間基本吻合。

第八回開始另起支線,如來想向東土傳播佛法,於是有了西天取經大戲劇本,也有了執行導演觀音菩薩,也內定主要演員取經人由金蟬子轉世投胎,而觀音在勘察取經路線時又內定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作為取經人唐僧的團隊成員,至此支線迴歸主線,西天取經大戲開演。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上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說到底都是如來牽頭、觀音導演,名義上是降妖除魔,但很多妖魔又是佛道兩家高層提前安排好的,無主的妖魔實力又極其弱小,根本對唐僧師徒構不成威脅,所以取經路上往往是有驚無險,打鬥場面看似驚心動魄,實則盡在觀音佈局受控中。

最後盤點取經大戲後佛道兩家的收穫,我們可以看到佛家大獲全勝,佛家伏兵悉數鍍金迴歸,黑熊精等無主散仙妖魔投入佛家門下,孫悟空等道家棄子與牛魔王等道家外圍勢力也被佛家收編,而道家只收回部分原先佈置的棋子,車遲國三大仙、盤絲洞蜘蛛精七姐妹等卻不慎喪命,道家可謂損失慘重。

取經大戲結束時正是唐朝時期,佛家成功滲入東土,又搶得西域地盤,這與唐代皇帝七迎佛骨的歷史記載也是相符的。

以上是關於《西遊記》本質的分析,歡迎大家啊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在我看來,《西遊記》講的,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通過孫悟空的經歷,《西遊記》講述了一個人的成長曆程。我們可以看看孫悟空的成長曆程,早期的他,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花果山美猴王,誰都敢惹,覺得“老子天下第一”,因為不服天宮的管束,大鬧天宮,被鎮壓在五行山下。隨後,他跟隨唐僧取經,一路歷經磨難。隨著取經的繼續,孫悟空逐漸成熟,打死六耳獼猴以後,孫悟空一心一意地追隨唐僧,保護唐僧西行,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其實他的經歷,就是我們每個人成長之路的反映。小時候的我們,無法無天,初生牛犢不怕虎,到處惹事,就像孫悟空一樣,鬧龍宮,鬧地府,篡改生死簿,大鬧天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因為犯錯,受到了懲罰,就像孫悟空一樣,大鬧天宮之後被壓在了五行山下。後來,我們進入學校學習,就像孫悟空一樣,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取經之路”、“修行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我們也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最後,我們學業有成,就像孫悟空一樣,取得真經,修成正果。所以,《西遊記》看起來講的是唐僧師徒的取經歷程,其實,它講述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洋博說歷史


記得小時候看《西遊記》之時,最大的歡樂就是看到孫悟空又打了什麼樣的妖怪,只要聽見一聲,“妖怪哪裡走”就知道孫悟空這次又立功了,可是整部《西遊記》難道只是單純的降妖除魔嗎?

表面上看起來這就是一個類似於現代玄幻小說的情況,唐僧帶著孫悟空等師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然後迴歸大唐的這麼一個情節。但是我們把整個情節分析之後就會發現,可能整件事情並非我們所想的這麼簡單。

說白了就好像有某種存在在幕後將整個人世間的妖族全部清掃了一編,或者說把整個妖族全部人世間帶走才是整個西遊記的精華所在。

西遊記的背景就是一個人仙佛妖共存的世界,不論是仙或者佛都是依靠人族而生存,因為仙或者佛都需要人族的香火來提高他們的修為。唯獨妖族是一個很別緻的種族,它們跟人族共同生活在人世間。

可是卻又因為自己的種類不同,所以又會出現吃肉或吃素這兩方面,因為這個世界的靈氣存在的原因,所以萬物都可以轉化為妖怪。

其實所謂的天庭可能也是某些天地間的精怪所修煉而成,只是他們已經明白了整個世界的本質,所以重新在天庭開闢出自己的後花園,也就是天庭,而且因為靈氣運轉的原因,所以整個天庭的時候要比人世間快上無數倍,也就是所謂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說法。

這些天庭從最初混沌開天闢地之時起,也是經過了無數的探測跟摸索,也許這些天上的神仙也經過了將人族當成食物的時代,只是後來發現單純的把他們當成食物,可能對於自己的修為並沒有太大的提升,而通過人族給予香火這樣的方式,卻可以讓天上的神仙修為增漲的更快。

所以才會出現了天庭,為得就是方便管理整個人族,讓他們可以一直持續不斷的給天庭供獻香火之力。

但是整個西遊記世界本身就是充滿靈氣的世界,雖說靈氣的數量比不上天庭,但是對於人世間來說卻已經足夠了,於是無數的妖魔鬼怪就這樣誕生了,就跟這些天上的神仙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天上的神仙早就已經渡過了那個無知的年代,也就是把天下萬物都當成自己修煉的資源,包括人族在內。而這些新出生的妖怪們還處於懵懂無知的地步,還不知道如何在長久的提升自己的修為,只是依靠本能去找尋一些對自己有利的食物來提升修為。

而人族在這個世間當中可以說是萬物之靈的根本,所以很多新出生的妖怪在將人族當成食物之後發現,自己的修為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因為剛剛出生在人世間的原因,很多事情都不懂,或者說不知道節制,就如同原始森林當中的弱肉強食一般,只知道先吃飽肚子再說。

比如說獅駝國的那三個妖王,就是單純的直接把人族當食物來食用,根本就沒有想過整個獅駝國的人族被吃光了之後怎麼辦,可能在這些妖王的腦子裡想到得是,這個地方吃光了就換一個地方。

就好比以前古代的遊牧民族一樣,他們就是帶著自己的牛羊遇到一片水草豐富的地方就開始瘋狂的放牧,等這片水草之地被吃光了,然後再次舉族搬遷,尋找下一處水草豐富的地方。

而天庭的作法就相當於古代的朝代一樣,同樣是從人族手中吸取資源,卻懂得讓資源可以再生,從人族身上吸收了大量的香火,但是卻不是一次吸乾,而是跟割韭菜一樣,割完成了等下一茬,等新的韭菜長出來再來割,不會將草給破壞掉。

可是妖族卻因為不懂這些道理,或者說他們只是為了生存,所以每次都會把人族的全部資源全部抽空,連根也給撥出來,可能對於它們來說是為了不浪費一點食物吧,但是這個習慣卻直接把整個人世間的平衡給破壞掉了。

到了這裡是不是大家就有點明白整個西遊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組成了,沒錯就是大妖王跟小妖王對整個人世間的剝削,只是大妖王懂得資源再生,也就相當於古代的王朝懂得百姓的用處,而小妖王就跟那些遊牧民族一樣,只會瘋狂的掠奪,而且還是寸草不生的那種,直接就將人世間的平衡給破壞掉了。

此時古代的王朝也就是天庭打算要把整個人世間清理一遍,可是此時的整個人世間的小妖王的數量早就已經超出了天庭的承受能力,以前可能天庭認為大家都是天生天養,沒有過多的去管這些野生的小妖王。

可是誰會想到隨著小妖王們這麼瘋狂的在人世間掠奪,現在都已經成長為很誇張的妖王,如果要把天下間所有的妖王都清除乾淨,可能天庭也會傷筋動骨,畢竟螞蟻多也會咬死大象的。

於是西遊就開始了,明面上是孫悟空這個犯了錯的猴子保護唐僧一路西行去取經,實際是卻是讓唐僧把各路上的妖王們全部給引出來,然後等天庭的神仙各個擊破。

說實話如果天庭神仙直接對人世間的妖王們進行清除計劃,可能就會引起妖王們的反彈,直接它們整合在一起對抗天庭,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這些妖王們還是懂的。

比如當年的孫悟空在花果山自立為齊天大聖,然後跟天庭對抗的時候,十萬天兵天將打不過孫猴子,就是因為孫猴子把妖族的勢力全部給整合了起來,如果不是後來孫猴子被騙到了天庭,也不會被如來直接壓在五行山下。

所以天庭也是吸取了此次的教訓,不在像以前那樣帶著天庭的大軍對人世間進行清掃,而是選擇了各個擊破,而唐僧就是被扔出來的誘餌。

為什麼唐僧肉被傳言只要吃一口就可以長生不老,說白了就是給這些妖王們一些甜頭,但是這個甜頭又不會很大,而長生不老是正這些妖王們所需要的,畢竟它們的修為還處於不上不下的地步,有很多妖王都是老死的,所以長生不死就成了它們最喜歡的東西。

但是整個天下的妖王們之間也是相互之間有聯繫的,唐僧說白了只有一個,大家都去爭的話,很有可能會死一大批的妖王,最後才會成全一個妖王,這樣對於人世間的妖王們來說不合算,它們之間雖然也會有爭鬥,可是都有節制,不會把事情弄的太過,讓天庭得了便宜。

於是最後這些妖王們的選擇就是唐僧走到那個妖王的地盤,這個好處就歸那個妖王所得,其它的妖王不得出手干涉。

最後就在這麼一個很奇葩的約定當中,唐僧帶著孫悟空上路了。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唐僧帶著孫悟空每走到一次就會遇到一個出名的妖王,然後孫悟空就是各種的打不過,之後就去天庭搬救兵,再然後就是一大群的天兵天將或神仙出來將這些妖王們給清除掉。

當然了也有一些看起來實力不錯的小妖被天庭的神職人員或佛祖帶走,但是這些都是實力已經接近了他們認可的程度,也就是說屬於可培養的妖王。

而被打死的大多數都是實力弱小的妖王,比如說白骨精,除了化形之外幾乎一無是處,還有蜈蚣精,實力並不強,只是正好可以剋制孫悟空而已。

最後經過唐僧在整個西行路上這麼一大圈,整個人世間的有名有姓的妖王幾乎被清掃一空,這個時候不論是天庭還是佛佗只要帶著大軍出來再進行最後的清掃,可以說人世間的妖怪幾乎就可以被滅絕,只要以後一直保持著每段時間都定時來清除一下人世間的妖王,那麼整個人世間的生態平衡也許就沒有問題了。

說白了西遊當中的降妖除魔,說白了就是要把人世間的這些破壞了平衡的妖怪們全部清除乾淨,但是直接帶著大軍上手可能會受到巨大的反擊,可如果各個擊破的話,幾乎不會對天庭造成太大的影響,這一切都在潤物細無聲當中就被解決掉了。


虎頭山小妖


如果我們說《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中最有價值的一部,想必有很多人不服,但是如果我們說《西遊記》是四大名著當中最受歡迎的一部,想必這個就有很多人認同了。相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遊記》的受眾群體是非常的廣泛的,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五歲孩童,都可以一起看《西遊記》看得津津樂道。不過,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年齡層的人看《西遊記》也有著不同的故事。

《西遊記》只是降妖除魔。

在孩童眼中,《西遊記》講得就是一個降妖除魔,西天取經的故事。相信孫悟空是很多人心裡的第一個超級英雄,頂天立地,神通廣大。有多少朋友小時候拎起一根棍子對著別人說:呔,妖怪,俺老孫來也呢?

《西遊記》不只是降妖除魔。

而在更多的眼裡,《西遊記》不單單是一本將降妖除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成長時

實際上我們上初中的時候,老師就會給我們講《西遊記》,說孫悟空不僅僅是一個神通廣大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他敢於反抗權威,桀驁不馴。雖然我們也很懵懂,但是我們又給《西遊記》打上了一個標籤,反抗現實,諷刺現實的小說。

職場時

而到了後來,我們開始工作以後,對《西遊記》又有了新的感悟,師徒四人取西經的故事,不就是我們的職場嗎?徒弟三人的不同人格,不是也對應著職場當中的不同人嗎?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的職工,好吃懶做溜鬚拍馬的員工,能力突出不知道討好領導的員工。於是我們似乎又悟透了,要做抓八戒式的員工,他才是職場贏家。

陰謀論

在後來,我們看網文看多了,對《西遊記》又有了最新的理解,《西遊記》就是一本陰謀論。是孫悟空早就死了的論調,孫悟空是戰五渣的論調,唐僧早就死了的論調,佛道兩教交易的論調,玉皇大帝權衡之術的論調,又或者是太上老君引入佛教來做沙丁魚當中的鯰魚的論調。陰謀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神奇,但是他們偏偏能夠找出論據來論證這些論點,讓人讚歎不已。

《西遊記》僅僅是降妖除魔而已。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被稱為是國漫的一束光芒,讓無數的朋友湧入了電影院,很多的朋友早就過了看漫畫的年齡了,他們為什麼還去支持這部電影呢?無他,因為童年,即便孫悟空談了太多的妖精女朋友,遭遇了再多的陰謀,實力再不濟。他還是我們心中的超級英雄,《西遊記》,也僅僅是一個降妖除魔,保衛師父西天取經的故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