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崇拜”害人不淺


“手工崇拜”害人不淺

手工粉條製作流程

有個客戶是做機制粉條的,我去過他們廠子,作為海底撈供應商,他們車間的乾淨程度不亞於手術室。但客戶很苦惱,平時被消費者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的粉條真的比手工的好嗎?”似乎在廣大消費者的認知框架裡,手工就是好粉條的代名詞。但客戶引以為傲的“無明礬,零添加”很多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

思前想後,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章,讓那些被“手工”洗腦的消費者醒一醒。首先表明立場,我不是替客戶發聲,更不是否定前人智慧。只是為了讓更多消費者不要在某些商家的“誤導”下,以手工之名行愚昧之實。

手工=匠心?

從四大發明到手工藝品,從衣食住行到科學發展,無不凝聚著先人的智慧。但受限於落後的工藝,所有的智慧都不得不依靠兩隻手落地。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吃膩了紅薯的勞動人民,想到了把紅薯磨成粉,做成美味的粉條打牙祭。手工出粉,手工製漿,手工漏粉,到最後的手工晾曬,一氣呵成。但手工粉條自帶bug,衛生條件差、製作效率低暫且不表。明礬作為耐煮和成型的必備添加劑,直到今天也沒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正所謂“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但長期攝入明礬,人體很容易鋁離子中毒,只是這樣的信息很少被追求利潤的商家提及。

不只是粉條,手工饅頭、手工麵條,都因為吸收了人的“靈氣”,而被送上了高價直通車。甚至汽車打蠟、洗臉香皂等工業化程度很高的產品,也被某些擅長炒作的店家用手工的噱頭包裝成了“匠心之選”。

手工打蠟,美其名曰用手指溫度溫潤車漆。真實情況卻是,除了拍視頻更上鏡,可以收割更高的智商稅之外,手工打蠟遠沒有機器力道均勻,持久度高。而手工香皂,因為成分未知,生產工藝不詳。所以是否安全,在業界一直存疑。

不知從何時起,匠心與慢之間悄悄畫上了等號。而手工也就意味著慢,所以匠心等於手工也就水到渠成。手工的慢是不爭的事實,但也未必就等同於匠心。看看中餐行業,都出自手工沒錯吧?但你自己說,是工業化程度高的肯德基更讓你放心還是你家樓下的蒼蠅小館更衛生?結果不言自明!

手工只能算是對古時生產技術水平低的一種妥協,但絕不意味著匠心,更不應該在當下被越來越多的逐利商家包裝後成為走紅全網的秀兒!

手工崇拜的底層動機

手工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這與現代人崇尚古法,返璞歸真的內心期待有很大關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就是經濟學講的稀缺性。手工生產因為效率低,所以產量有限。於是,稀缺就成了手工產品的天然屬性。

而同樣的東西,如果是機器生產,稀缺也就不存在了。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顯然,手工產品因為稀缺性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而價值感越高的產品,在市場上肯定也越受歡迎。

第二,消費者的同理心作祟。因為每個消費者都是活生生的人,同樣的,手工匠人們也是人。所以一刀一斧的複雜工藝,讓消費者更能設身處地理解產品生產的不易。但機器三下五除二就能完成的生產,自然讓消費者提不起興趣。

這就好比,我們會歌頌母親生產的偉大,但對母雞下蛋視若不見一個道理。如果某天,整個地球被機器人主宰,那“機器人消費者”註定也會對機器生產的產品更情有獨鍾。

情感讓手工更具魅力,而用心成了這個浮躁時代最稀缺的資源,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第三,是消費者特殊的“殘缺美”癖好。手工可以真正做到“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手工讓每個產品與眾不同,消費者甚至還要求產品要有些許瑕疵,這樣才更顯個性。而這種獨特“偏見”在手工茶壺等工藝品領域最為常見。

動機決定行動,手工產品能有如此大的市場,始作俑者正是存在於每個消費者內心深處的“偏見”。

工業的才是更好的

部分工藝品,消費者對手工情有獨鍾,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所有產品都認為機器比不上手工,那就真的有點本末倒置了。

客戶的粉條產品採用先進的封閉式流水線,製漿、攪拌、推皮、蒸制、冷凍、切割定型、蒸汽烘乾,全程自動化。相比傳統的手工粉條製作工藝,不僅真正做到了全程無菌,而且運用了行業領先的塗布工藝,讓粉條成型從煮制變為蒸制。最終,粉條在客戶工廠真正擺脫了千百年來的明礬束縛。衛生、安全、健康的好粉條,在工業化流水線上得以實現。

農村散養雞蛋,一直被很多消費者視為營養安全的代名詞。但如果你真的參觀過規模養殖的雞場,你就再不會這樣想了。散養雞場不僅母雞的生長環境得不到保證,而且母雞吃的什麼,也無從考究。而工業化養雞場,不僅能為母雞提供良好的疾控防疫,甚至糧食裡的一粒黴子,都能自動剔除。所以所謂的無抗蛋、六無蛋並不只是說說而已,農村散養雞場真沒這底氣。工業化產品不僅效率更高,而且因為規模化,很多手工生產階段的天價成本也被攤薄到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

購買產品,認準品牌沒有錯,但如果非要認準手工,很可能會成為某些商家收割智商稅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