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學者李德書與他的專著《大禹傳》

綿陽學者李德書與他的專著《大禹傳》

綿陽學者李德書與他的專著《大禹傳》

今年1月,作為“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十大名人傳記叢書之一,由綿陽學者李德書創作的《大禹傳》,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

大禹,夏王朝創立者。出生於北川,境內現有大量與大禹有關的遺蹟。在《大禹傳》中,李德書從諸多的史料中尋找線索,破解古人留下的“文字密碼”,以傳記體例呈現大禹傳奇的一生。這部著作,是目前第一部有關大禹的人物傳記全本,也是他從事歷史文化學術研究以來創作的第一部人物傳記專著。

文化偶遇

李德書創作《大禹傳》,與他堅持三十多年的歷史文化研究有關。而他與大禹文化的緣分,最早始於1978年。

李德書老家在四川射洪,1977年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綿陽地區文化部門工作。第二年因工作原因到北川,讓李德書知道了“北川與教科書上所寫的大禹有關,境內有不少與大禹相關的遺蹟”。

讓李德書沒有想到的是,那次工作上的偶然邂逅,讓他後來會與大禹結下不解之緣。

時隔十年後的1988年,一本《禹生北川》資料彙編出現在他的辦公桌上。那本彙編小冊子,是北川相關部門從北京圖書館館藏的乾隆版《石泉縣誌》上查閱後進行彙編而成的。

當時,李德書擔任綿陽市政府旅遊處長。對那本《禹生北川》,很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四川大學中文系的學習經歷,讓他對這本小冊子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印證《禹生北川》中的觀點,他特地查閱了相關史料,並整理成文提交當時的常務副市長李舉之。

1989年6月,李舉之帶領負責人赴北川,就“禹生北川”進行考察。當時,撤地建市沒幾年的綿陽,正在大力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地方文化旅遊,“禹生北川”的議題,很快提交市委常委會通報。

1989年11月,北川大禹故里風景區規劃論證會召開,在開發、保護的前提下,會議提出成立大禹文化學術研究機構的建議。兩年後的1991年11月6日,在原四川省委書記楊超的支持下,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會在北川成立,李德書就是創始人之一。當天,大禹紀念館正式開館。

三十餘年間,李德書研究的有關大禹的學術成果不斷,並在2002年提出“禹羌文化”學術概念,先後主編並出版多部禹羌文化學術研究專著。

再識大禹

接到天地出版社的約稿電話,李德書心裡有點猶豫。

那是2017年秋冬之際,四川省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四川省委宣傳部委託天地出版社組稿出版十大名人傳記叢書。經四川省社科院推薦,天地出版社與李德書取得聯繫,約稿《大禹傳》。

從事大禹文化研究多年,李德書對大禹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但他並沒有創作人物傳記的經歷,特別是面對大禹這位歷史人物,他心裡並沒有底。經反覆溝通,他最終接下了這個任務。

創作《大禹傳》的過程,是一次重新認識大禹的過程。與小說創作相比,傳記作品更注重的是寫實,怎樣才能讓寫出來的人物故事更真實?

不少史料都有關於大禹的記載,但並沒有明確大禹的出生地、生卒年號等記載,有的還將大禹兩次大會諸侯的事件混淆,時間、地點表述不一。在傳世的史料中,有關大禹的記載“多有神話色彩”,傳說性的記錄較多,“要寫好《大禹傳》,只有先從神話中走出來,還原大禹作為人的本來面目”。

在動筆前,李德書查閱了大量的史料,並根據《竹書紀年》古籍和《夏商周年表》等反覆比較推敲,推算出“大禹生平大事年表”,依據《史記》《尚書》《春秋左傳》等史書,本著“大事有依據,小事有情節”的原則進行創作。

2018年1月,李德書開始動筆,創作中精神高度緊張,他甚至想放棄,但想到“這是為老祖宗立傳,是為子孫後代做的事情”,他最終堅持下來。到2018年6月《大禹傳》完稿。那一刻,他一下子就輕鬆起來。

跨時空交流

李德書著《大禹傳》共21.4萬字,18個篇章,生動而詳盡地介紹了大禹的一生。

在這部著作中,李德書以古羌人南遷、古蜀文明發祥為引子,從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入題,以大禹出生於石紐開篇。大禹17歲那年,父親治水9年無成,流放羽山後被殺,母親氣絕。天降暴雨,羌寨受難,大禹學習治水之法,經過兩年努力取得成功。大禹23歲時經舉薦被堯帝封為司空,總領治水大業,開始自己傳奇的一生。

在《大禹傳》中,李德書以大量的史料為依據,反覆推敲、印證,謹慎地解析“古人留下的文史密碼”,對大禹的一生進行記述。在寫作中,他“合理採用史料中的傳說”,不悖離“傳記的原則”,去勾勒大禹的少年時期。

書中不少內容,對史料記

載和後世研究中的錯誤予以糾正。在《大禹傳》中,李德書依據大量的史料記載,肯定“禹生石紐”。對大禹治水的時間,學界有8年、10年、13年之說,他還是以史為據,理清“大禹23歲治水、30歲結婚,婚後4天又出征,到34歲時完成治水大業”的脈絡。

不少史料中有“禹立45年”的說法,大禹是93歲登基建立夏王朝,稱王在位8年。李德書反覆查閱後,發現大禹有37年攝政王經歷,加上8年在位時間,正好與“45年”之說吻合。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大禹登基10年到塗山,但事實上大禹建立夏王朝在位8年,何來10年之說?還是在《竹書紀年》中找到了依據,大禹是在登基5年巡狩塗山,登基8年巡狩會稽山,沒多久就去世了。

文化價值

《大禹傳》是華夏立國之主大禹的第一部人物全傳,也是李德書三十多年的歷史文化研究中創作的首部歷史人物傳記。在他看來,這部著作的出版,對於弘揚傳統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重要的“偶像意義”。

在《大禹傳》中,李德書刻畫了一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上古人物形象,真實還原了一代賢君大禹的豐功偉跡。作為夏王朝的開創者,大禹以仁德而聞名,書中寫到大禹巡狩江南時,在錢塘灣遇到一位“哭泣的犯人”,詢問得知是百姓養不起兒女而不斷地賣兒賣女。大禹愧嘆自己“責任與仁德不夠”,遂制一批錢幣,賞給養不起兒女的家庭。

在書中,作者還特意寫到大禹在會稽山與諸侯相會時,告誡大家“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希望“與百姓平等”,這樣的政治交待至今可用。同時,大禹在交待後事時要求“薄葬、環保,節約資源”,對今天而言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作為《大禹傳》的作者,李德書認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偶像崇拜”的傳統,而大禹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體現,通過這部著作可以讓人們重新認識歷史,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與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禹傳》出版後,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但李德書認為,這畢竟是有關大禹的第一部傳記作品,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他並不在乎,“萬事開頭難,至少我開了個頭,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