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何以為家》,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的劇情片。獲戛納評委團獎、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影片雙提名的電影。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沒有愛,何談家?

它就像一枚催淚炸彈,以極其寫實的手筆,講述了12歲黎巴嫩男孩贊恩的故事。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影片一開始,就把人虐到哭!

主角贊恩出生於貧民窟,多年來與父母和兄弟姐妹擠在一間破爛不堪的房子裡。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12歲的他,承受著那個年齡不該承受的、來自生活的暴擊。

他想去上學,然而卻因為生活所迫,只能在雜貨店老闆那裡打零工。

小小年紀的他,扛煤氣罐、搬貨,去客戶家裡送貨,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他用他稚嫩的雙肩幫父母支撐著一個家。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雖然日子清苦,然而能一家人整整齊齊在一起,這對於贊恩而言,或許也是一種安慰。

只是,這於贊恩來說,也是一種奢侈。

隨著11歲妹妹月經初潮的來臨,他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父母把這個只有11歲的女孩,嫁給了房東30多歲的兒子,用以抵房租。

這徹底激怒了贊恩,絕望之下他離家出走。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當他再次回到家的時候,卻發現,那個他心心念想要保護的妹妹,卻因為懷孕大出血,早已經不在人世了。

一怒之下,贊恩捅了房東的兒子,並因此入獄。

當得知母親再次懷孕,他怒而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向父母起訴——起訴他們把自己生下來,卻把自己扔給這個悲慘世界。

《何以為家》告訴我們,父母的責任首先是養好孩子,然後是育好孩子。只生不養,只養不育,都不是合格父母。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所以,

孩子在這個世界中的安全感,不僅僅在於擁有相對豐富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家庭關係上——也就是,父母應當更多以微笑、愛撫、陪伴等相處方式來教育孩子。

否則,孩子就無法感知這種在催產素支配下的愛意。這對於孩子的整個心理發育和神經發育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其實就是孩子的權利,他們需要在微笑、擁抱、愛撫中更好地成長。

當然,孩子也會犯錯,但這種犯錯是需要和兒童心理相適應的手段予以更正,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以棍棒式教育管理,這也是孩子應享有的權利。

愛是一種力量和勇氣

宮崎駿說:被一個人深深地愛著將給你力量,深深地愛著一個人將給你勇氣。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支撐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活下去的信念,是自己的兒。

他說:“第一眼看到他就不想死了,就想聽他叫聲爸爸。”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對兒子的愛有多濃烈,他想活下去的慾望就有多強烈。

影片中的單親媽媽思慧也一樣,正是因為深深地愛著患白血病的女兒,她一個柔弱的女人,活成了一個披甲上陣的戰士。

丈夫在得知女兒病情的那一刻,拋下他們母女走了。

思慧面對病中的女兒,和天價的抗癌藥物,她來不及哭泣,就已經奔走在掙錢買藥的路上。

哪怕委身風塵,去娛樂場所跳鋼管舞,被人揩油,她都毫無怨言。

因為,她是媽媽,她愛著她的孩子,她要讓她活著。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愛,是冬天裡的一把火,能讓人熬過寒冬,抵達春天。

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兩段讓人看到淚目的臺詞: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是孩子讓我們明白了責任和擔當,是孩子讓我們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然而,沒有關係。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做一對稱職的好父母,最好的時間是孩子出生時,其次是當下。

從《何以為家》看家庭教育,悟父母之責

心安之處便是家,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做一對稱職的好父母,最好的時間是孩子出生時,其次是當下。

心安之處便是家,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