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歷史--民間傳說

摘自--榆中縣誌


肅王墓

明代,肅莊王朱楧崇信道教,他一封藩蘭州,便親帶熟諳勘與的術士踏勘王壙。先在新營査得一處,背靠馬啣山,前為燕麥灣嶺,二水彙集,一輿師說:“清平世道人架牛,種得燕麥好肥油。五臺山下金龍臥,蔭子封王又封侯。”朱楧心下領悟,人駕牛不就是“朱”字,朱、豬同音,豬吃燕麥肥,乃興旺之兆,真是龍脈所在。便下令建造王壙,並從皋蘭遷來幾戶王姓人家,住在“壙背後”守基。王壙修好後朱楧又來視察,忽然聽見有一牧羊人在附近高唱:“燕麥餵豬長肥膘,溫家岔裡藏屠刀。交叉河水是把剪,豬斷尾巴龍斷爪。”朱楧聽著聽著,覺得不對路,打發人找牧羊人再也不見,卻打問到轉過山彎果真有一個叫溫家岔的地方,心想,溫、瘟同音,豬著瘟又挨屠刀真是可怕,斷尾斷爪更是可惡。便決定另勘王壙。

第二個王壙,選在定遠水岔溝和白石崖中間的暖泉山,唐代尉遲敬德修建了龍泉寺,院內古柏土人奉為神樹。此處“五龍”交會,“金龍”為一土石混合小嶺,產沙金;“木龍”在東,密佈森林;“水龍”為一石山,前有一泉如龍口吐白練之狀;“火龍”嶺內挖出煤炭可燒;“土龍”為一黃土嶺。肅莊王駕崩後便葬在這裡了。

不久,第二代肅藩、康王朱瞻焰手下一些無事找事的風水師,又在定遠北去30裡的平頂山一帶堪得大塊的“龍脈寶地”,說:“這裡前有苑川、後有北巒,群山如龍,紫氣照臨,歷代肅王薨後都可擇吉埋葬,還能多設疑冢以防盜基。而龍泉寺王壙建於火龍頭上,肅王封藩於西,屬金,火克金不利;另外,定遠鎮又名豬嘴,豬嘴吃糠,糠、康同音,直接於康王有損。”瞻焰一聽有理,立即決定在平地裡坎山之原修建新壙地。但此處平頂山為質孤堡蔡氏農戶所有,為佔龍脈,謀士們策劃將這家兒子買來當作肅藩一族,而讓其繼承原來的山權、地權,併為肅王世代守基,管山而不爭“風水”。康王納諫,令人修建了第三處王壙,人們便把質孤堡叫買子堡,後來當地紳士以為不雅,取紫氣東來之意,改名來紫堡。新壙建成以後,便把莊王移葬在這裡。接著為康王修墓,規模更大。明代肅藩襲封9人,迫封3人,他們的墳墓有11座在平頂山上,人們統稱為肅王墳。


榆中歷史--民間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