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

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使蘇州寒山寺名揚天下而歷經千年不衰。由清末大學者、書法大家俞樾書寫此詩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

高僧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

然而,寒山寺最有人文價值的是高僧寒山與拾得在此出家修行的故事。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於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相傳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後來又被皇帝敕封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慶的象徵。寒山與拾得皆喜吟詩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詩集》存世,詩風樸素自然,通俗易懂,有

“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卷”

之說,後人又收輯拾得的詩附於其後。

高僧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

寒山與拾得,是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兩個年輕人,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定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裡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鹹、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麼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蹊蹺和鬱悶,因為他從未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看不見寒山。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枝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高僧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

歷經波折後,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枝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兩人會心地相視而笑。現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這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

由於寒山的到來,姑蘇城外的這座“妙利普明塔院”就被後人更名為“寒山寺”。加上張繼的千古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儘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浩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旱已深入人心,且在中華文化史上熠熠閃光,潤澤後世。

高僧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牆裡開花牆外香,度了華夏度扶桑,真是功德圓滿。

尤為有趣的是,高僧寒山與拾得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

“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世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

“彌勒菩薩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高僧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之“離亭宴帶歇指煞”中,老藝人蘇崑生放聲悲歌,盡情抒發: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與拾得的

“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