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很多朋友說,能不能把這個“利他”思維說的更透徹一點。

想想也是,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是很難的事情,如果不說透,大家就會簡單地把他當雞湯喝了。

而利他思維,在互聯網時代,遠非一碗雞湯那麼簡單。

於是,我理了理思路,準備在幾個方面給大家講講“利他”思維的體現和應用。

昨天,算是講了人力資源的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

人力資源的利他思維:

不聰明怎麼辦?-關於企業轉型的大討論,真實案例紀錄

今天,我們從商業模式上來分析。

1

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分析:

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商業模式,誰更“利他”?

阿里巴巴和京東是兩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作為目前中國前兩大電商巨頭,無時無刻,他們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但早在阿里巴巴成立B2B網站的時候,它的商業模式不被絕大多數人理解。

馬雲有一段演講的視頻,說到美國去,希望融資200萬美金,結果,美國人認為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根本就不是商業模式。拒絕給他投資!

在淘寶和e-bay大戰的時候,淘寶宣佈再免費三年,eBay回應稱“免費不是商業模式”。這直接造成了在中國電商具有先發優勢和巨大資金支持的eBay,兵敗如山倒!

稍後,崛起的京東,商業模式上類似亞馬遜。

我們來對比一下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

阿里電商部分:


京東電商部分:


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在阿里的商業模式中,銷售產品的環節,是由在阿里巴巴相關平臺上,開店的店家。店家可以是個人、公司、機構。

阿里負責,搭建大家賣東西的平臺和物流、支付的基礎設施,並收取一定的費用。

京東則是從供應商購買產品,然後在自己的平臺上銷售,賺取產品差價!

通俗的解釋就是:阿里是幫在平臺上開店的商家,搭建平臺,賣東西。

京東是自己賣東西,自己賺錢。因此,它的商業模式最多在阿里的平臺上僅僅相當於一家店鋪而已。

相較之下,肯定阿里更加“利他”!

這種利他,給阿里帶來什麼好處呢?

1:產品銷售是按照冪律分佈的。也就是說,整個平臺的產品,有且只有不超過5%,可以賣的非常好。剩下15%左右的,做到中等水平。其餘80%,可能僅僅可以給平臺銷售額帶來不到20%的貢獻。最後的5%的產品,可能從上架到下架,都沒有訂單。(二八定律)

從京東的角度來看,由於他必須自己賣產品,所以,京東平臺上的產品銷售額是符合這個冪律分佈的。

他不得不接受大量產品賣不出的情況。同時,必須通過不斷的找新產品入駐,獲取銷售增長點。

後來,有些商家入駐京東平臺,但是,京東直銷的產品,幾乎都是前面5%。它通過不斷試錯,把可以進入這5%的,變成直銷;進不去的,由商家銷售。

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阿里則不同。對於阿里平臺來說,每個品類產品處於前5%的,是入駐商家的數目。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產品品類,在阿里的平臺上,前5%的銷售該品類產品的商家,是做的最好的,可以賺很多錢。每個商家裡面售賣的產品,又符合冪律分佈規律。

阿里不用做任何有關產品的投入,它只需要控制好每個品類入駐的商家數目就可以了。

所以,當你想開天貓店的時候,會有很多類目是要邀請入駐的。因為,阿里巴巴知道,如果你的品牌不具備影響力,又進入某個大類目中,很難做到前20%,很難叫你賺到錢。所以,還不如提高門檻,叫你不要來。至少不用賠錢。

而入駐阿里平臺的每家店鋪,就是京東的商業模式了,他們必須去承擔這個產品冪律帶來的投入。包括,選型產品,找供應商,庫存等。


因為這兩個平臺的商業模式具有如此大的差異,所以,無論如何,京東的銷售額在正常的情況下,很難高過阿里。

畢竟,它只是阿里上面的一家店而已。

阿里的利他,不但幫商家銷售產品,同時,給自己確立了電商平臺的老大地位。江湖老大和老二,差的可絕不僅僅是名次。

而且,這個老大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非常難以被撼動的。沒聽過一家店鋪的銷售額,可以高過整個商場的。

2:阿里收的“保護費”,使得它具有大量的現金流。阿里是一家現金公司,有錢!

雖然,每家店鋪,他只收很少的比例的佣金和管理費用,但是,由於不要做什麼投入,收到的每一分錢,就是阿里賺的。

京東,不但要選產品,與供應商進行購買貨物的結算,還要給自建物流公司投入資金。因此,它做了這麼多年,基本上還是虧損的。

3: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裡,阿里巴巴幾乎要一家獨大。

利他的商業模式,給阿里積累了巨大的平臺銷售額,雖然負責銷售的是平臺上的近千萬店家,但資金入口,都在支付寶上面。

現在國家要求這部分資金不能使用,要放在託管銀行去,但由於資金量巨大,到底利息該怎麼算,該算給誰,現在還沒有正式的官方說法出來。


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即便這樣,由於銷售總額大,稍微提高管理收費比例一點點,阿里就賺的盆滿缽滿。而對於每個商家來說,感覺不大(除了超級大賣家之外)

同時,阿里有大量的現金,可以進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探索。

螞蟻金服就是幹這個的。

現金多了的好處,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有錢是怎麼任性的。馬雲這幾年,買這個公司,買那個公司,風光無限。

而京東要做這些,就沒那麼容易。

雖然,開始阿里巴巴的利他,看起來傻乎乎的。它自己投資建立電商平臺,免費給店家和消費者使用,基本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但,當進入門檻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進入的數量就會激增。

互聯網時代,多即不同!!

當大家都習慣使用阿里的平臺的時候,特別是消費者。同時,當,千百萬商家,帶著千百億的SKU產品,在平臺上銷售了,阿里通過一些方式方法,收點“保護費”,實在是理所應當的。

毋庸置疑,阿里的利他行為,才使得大家願意交這個費用。如果,在阿里巴巴上面開店的沒有一個賺錢的,大家不會交錢給他。

現在,阿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更加規範化,想盡一切辦法,杜絕假貨。

只要做到這點,基本上生存能力就會變得很強!

想做到這個,也絕非難事!


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2

傳統企業的利他行為:

先體驗、後買單;先試用,後付錢;促銷和折扣;

傳統企業為了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以及購買行為,進行了大量的推廣試驗。其實,這些也是利他行為的體現。

但由於推廣行為的成本高企,所以,即使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情,卻因為成本的原因,無法堅持到“消費者有感覺”的那個時刻。

如何找到傳統行業低成本的“利他”方式,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消費環境來看,打造高質量產品,是傳統企業眾多轉型思路中的一種。無論消費者通過何種方式,瞭解到產品和服務信息,最終購買,他所希望獲得的都是優秀的產品質量帶來的價值。

在當今環境中,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拓展和降低傳統行業的利他成本,成為另外一種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是這一切的基礎。

以前,一個實業型品牌產品,必須通過投入大量的營銷費用和廣告費用,以及渠道費用,才能獲得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購買力。

因此,在產品成本結構中,用於投入打造優秀產品的資本金,佔產品價格的比例往往徘徊在10%左右。

其他的費用,要交給廣告商、渠道商。

現在大量的傳統行業的做法,是把同樣質量的產品,通過互聯網營銷方式進行推廣,將大量的營銷費用和渠道費用,省下來,用於1:提高自身產品的利潤。2:節省消費者的消費支出。

這就是早期在互聯網電商,如淘寶天貓上開店成功的品牌企業的主要利他行為。

但,由於大量的競爭對手都採取同一手段,對消費終端通過,降價、促銷、補貼等行為,達到利他的目的,致使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和推廣變成資本大戰。當資本無以為繼的時候,商業模式落實不下去,也變得順理成章了。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不管付出多少錢,消費者最後需要的都是優秀的產品和服務背後體現的消費價值。

因此,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傳統行業需要做的不是討好消費者“喜歡佔便宜”的消費心理,而更多的是要投入費用,去打造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銷量。


近幾年成長起來的優秀品牌,幾乎都是走這個套路。

優秀的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模式,是最簡單的、最低成本的轉型之路。

將利他行為,轉變為付費消費者極高的滿意度和推薦度,降低營銷費用,積極地投入產品的研發和改造,調查和滿足消費者的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

這種利他,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


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3

傳統企業的利他行為:

除了有利於消費者,有利於合作者的行為,也是重大的突破點;

阿里巴巴利用互聯技術,搭建基礎設施,完善金融手段,給與阿里巴巴合作的品牌商帶來了利好,因此,自身也獲取了成功。

近幾年,在各個行業中,這種有利合作者的方式,逐步盛行起來。

原因是,合作者數量相對消費者數量來說,是少量的。如果因為利他行為產生的單位成本很高,選擇有利於合作者的方式,先打造商業模式的辦法,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當合作者獲得更多的利益後,他們會通過積極配合的方式,去幫你一起撼動消費者,留住消費者。最終,使得所有人都在商業行為中獲得收穫。

在不同的商業模式中,合作者可以是有某種經驗或技能的C端(如,領英、uber、MEETUP,在行),也可以是與你公司建立過長期合作的B端(如,垂直領域內的O2O企業,還有在垂直平臺上整合的其他合作伙伴的)


在這些商業模式中,敢於利他,後利己的企業,最後,會成為統一江湖的大哥!


因此,設計一個低成本的“利他”的商業模式,成為傳統行業轉型的首要問題。這個模式要充分利用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低成本運營方案,並建立在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上。

能夠找到這種商業模式,並把他付諸實踐的企業,一定可以成為未來的巨頭!


商業模式中的“利他”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