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新疆的羅布泊有一隻地球的“耳朵”, 科考隊通過實地調查和研究資料分析發現,大耳朵實測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照片上的大耳朵形狀其實就是羅布泊在不同滯水期積聚的湖濱鹽殼在太陽光下折射出的不同色彩輪廓。鹽殼中以氯化物為主的鹽分高度集中並生成了光譜反射性極強的晶體物質,並在衛星照片上呈現出了一道道色調較淺的耳輪線。但你們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還有一隻地球之眼嗎?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位於毛里塔尼亞,有著奇特的同心圓地貌,自空中俯瞰,宛若一隻藍色的巨眼。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德構造,它位於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西南部毛里塔尼亞中西部的環形構造,離瓦加杜古首都不遠,地處欽圭提高原上的陶德利盆地之中。它是全球十大最壯觀的地質奇蹟之一,略微橢圓,整個眼睛卻長達340公里,即使在太空上也清晰可見。如此之大的地質眼珠,全世界獨一無二。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起初該地形被認為是由於隕石碰撞所形成的,目前地質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地質結構上升或侵蝕造成的,這種環型外型的形成仍是一個謎團。

這個沙漠地形結構位於撒哈拉沙漠西南部,位於毛里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貌,是地球十大地質奇觀之一。它的直徑達到48公里,海拔高度約400米,整體相當平坦;看起來就像個菊石,繞地球軌道才得見其全貌。這個“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該構造是穹隆構造經深度侵蝕的產物,略呈橢圓,直徑40公里。該穹隆範圍內出露的沉積岩的年齡從穹隆中部的晚古生代地層到邊緣的奧陶系砂岩地層。沉積岩產狀向外傾斜10°-20°。難以風化的石英岩形成了高陰影的環形山丘。其中部含有硅質角礫岩,覆蓋面積直徑至少3公里。各種巖性的差異侵蝕形成了同心狀山嶺,侵蝕殘留岩層形成高山嶺(藍色和紫色),而易風化岩層形成山谷(黃色)。這個沉積岩小高原相對周圍沙漠的高度為200米,理查德構造周圍具有暗帶。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起初,有學者猜測在理查德構造大約10公里深部可能發現衝擊變質礦物,許多人也根據理查德構造的高度環形狀特徵而將其解釋為隕星撞擊構造。然而,該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目前還沒發現高溫和撞擊的地質證據,也沒發現火成岩堆積的圓頂,排除了整個”巨眼“是火山構造的可能性,當然正如後文指出,在該巨眼的瞳孔內確實存在一個較完整的火山口。岩床重建說明岩漿熱液最大上烤高度是3-4公里,這對於理查德該構造的侵蝕深度是一個合理的上限。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前人一般認為該構造同心圓狀痕跡則是硬度較高、不易受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岩,可能是因地質構造上升或侵蝕造成的環型構造,現在普遍認為是高度對稱的遭深度侵蝕的地質穹隆,但對其具體成因仍不清楚。理查特構造為何如此大、如此圓,未有完善的解釋。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不管噴出區和實驗室研究結果如何,地質學家們已發現缺乏任何衝擊變質的可信證據,或者超高速地外撞擊的任何變形標誌。一般認為,柯石英是衝擊變質的標誌礦物,雖然查德構造中採集的岩石樣品中已報道理存在柯石英,但對這種巖樣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重晶石被誤認為是柯石英。另外,理查德構造缺少標誌這種規模的大型地外撞擊構造的環狀沉陷作用。而且,相當不同於大型地外撞擊構造的是,組成該構造的沉積岩層明顯是”原位有序的“,沒發生翻轉,也不存在陡傾岩層或錯亂巖塊。最近對理查德巨角礫岩的多角度分析,包括富硅質巨角礫岩內的碳酸鹽巖,是低溫熱液產生的,該構造需要特別加以保護以進一步研究其成因。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經初步研究認為,非洲之眼這個環形構造原始岩層產狀應近水平狀,後發生穹隆作用,同時伴隨熱液侵蝕作用。”眼睛“是奧陶紀-寒武紀地層,而”眼珠(球)“據原來的非洲地質圖為前寒武紀地層(但詳細的地質填圖細化為其它地層和巖性);周圍小裂隙及侵蝕流出的沉積物好像眼睫毛,再向外在眼睛周圍是白色的沙漠,好像她的面紗。該環形構造中清晰可見凸起的褐色環狀岩脈(顏色上判別不是石英岩),岩脈之間的灰質巖已被侵蝕成凹地形。理查德構造西南邊還有幾條北東向傾斜斷裂(傾向北東,規模不大,否則不會如此圓),侵蝕作用使得老地層的韻律出露,實際上整體是個短軸狀背斜(即穹隆)。如果不是在乾旱無雨的西非沙漠,而是多雨地區,那麼這種接近完美的環形構造不會保存如此完整。也就是說,撒哈拉之眼通過”熱淚溶蝕“作用而愈加清晰(圖中可見這個地質眼珠裡尚存一汪”眼淚“)。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非洲之眼是晚白堊紀鹼性岩漿熱液上侵,沿灰質白雲岩陸架的環狀同生斷裂上侵,引發地表穹隆侵蝕和熱液卡斯特作用,由此而形成一個直徑達40公里的環形構造。

沙漠中的一顆“地球之眼”,在70萬年前形成,背後是啥原理?

撒哈拉之眼最初人們以為是隕石落下地面而形成的,但經過地質學家的分析,認為這是地面隆起並受到侵蝕的產物,至於圓形的成因仍然是個謎。撒哈拉之眼的神秘面紗正等待著世人去揭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