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訪古——陸昭環


惠東訪古——陸昭環


惠東訪古


我因工作關係,常作訪古之遊,東自東海濱,西至筆架山,南到後江渡,北臨潼關嶺,先人用智慧和力量創造的文物勝蹟,長留天地間,使人留連而忘返。


後巖寺


後巖寺亦稱清水巖碧泉寺,在張坂鄉玉埕附近的山坳,距玉埕華僑醫院只有幾百米,但峰迴路轉,卻別有勝景所在。這個寺以前聽說被闢為林果場,寺身已被破壞,這次到實地一看,林果場早已經撤走了,正殿重新修建得很完整;兩廂現住十幾個尼姑,自耕自食,並繼續在維修古寺環境。正殿柱聯均已從泥封中拓出,其中有著名的弘一法師親手寫的寺門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筆力瀟灑,似乎無一絲煙火味,為該寺平添了莊嚴佛色。

惠東訪古——陸昭環


老尼聽說客來,殷勤地端來甜茶,並訴說近處樹林和山石屢受破壞,期望政府能明文予以保護,為了證實該寺歷史價值,她們還尋出珍藏在寺裡的一張舊毛邊紙,上面工整地抄著一篇《清水巖記》,作者駱孚仲,正是玉埕人,這篇文章不知從何處轉抄,但原文古樸,而且可以證實作者是元朝人。駱孚仲敘述在“至正七年”(1347)同謝治崖、黃雲騶、洪欽哉同登龍山,選擇這個風景優秀的地方建寺。文中一段曰:“時在丁亥十月九日興工,逾年告成,其親局洞樓相望,南可臨水,北可承山,......中為禪堂,奉大士一座,延高僧一員,擊石宣經,洗卻囂音,兩邊畔各築書齋,齋牖洞開。左迎東海,清波浴日,右玩溪流,泉聲激石,門徑則統歸於中,竹影掃階,柳梢楫客,點綴成行。歷四載於茲,方爾奪目,特未有以顏之深是為之,匾曰清水。”可以看出當時寺院的規模,和原來的寺名為“清水”。

惠東訪古——陸昭環


後經歷代重修,面貌當有改觀,但是格局仍舊不變,現在仍是中間正寺,兩廂並肩的構築,當是舊時“書齋”舊址。寺前有二丈餘高石欄,有石階數石級,導香客入寺門。寺後巨石如盤,接連石山;寺邊有數株古榕,樹蔭遮日,山風如濤,古榕根爪攫住巨石,深扎於土中,雄勁之勢可掬,是後巖寺的一大勝景。


青山壁畫


青山宮是我縣之巍峨壯觀的廟宇建築,近年來經董事會和海內外有心人的努力,前落門殿全部拆修,每日香客不斷。後殿東西廊上的《重建青山廟寢宮記》(明洪武年間)和《重修救成應碑記》(成化年間)已得到保護。

惠東訪古——陸昭環


南宋景炎年間,風雨飄搖的宋端宗小皇帝航海南逃泉州之際,額“敕封靈安王廟”,據說就高懸在廟門正中的簷下,後人仿製的匾額也已毀無存了。

天井的近百年的老桂樹,盤龍吐翠,秋月飄香,是一大勝景。特別要提到的,還有寺壁的歷代壁畫。

惠東訪古——陸昭環

歷代的廟宇,常配有壁畫,門神佛祖的堂皇形象而外,最生動的卻是“十八地獄”的繪聲繪色的很刺激性的圖面。青山壁畫是最為完整最為工筆的。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間,被刷了一層灰水,破壞了這民間的珍貴藝術創作。


現在,從剝落的白灰隙中,尚能見到一些形象。穿著清朝服裝的男女人物,其生活場景栩相如生,而且並非完全以“十八地獄”圖照抄過來的,有些很細緻的情趣,仕女面部表情,則不盡相同。在地獄受種種酷刑的圖面,也頗有創新,場景安排得很自然。有些裸體形象,人體比例貼切,筆工精細,下油鍋一幅,還很有動感。這些圖面,遠非一般玉曆鈔書裡的繪圖可比,是經過作者創作加工的藝術品,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清末我縣民間美術的一個側面。

據有關人士說,壁畫的作者是東嶺人,二十幾歲就在東下坑幾個廟宇畫門神,以後在全縣風靡一時。因為自覺得技術不過硬,他自己一再拒絕往青山宮作畫。一直到了三十幾歲,畫工漸漸成熟,且經過長年在民間和廟宇作畫,對人間和地獄有所感應,才主動到青山宮,歷時數月,畫了這幅大型壁畫。畫完後不久,就病死了,年紀還不到四十歲,死時正是民國初年。他精心作畫,在壁上從不題名。年事滄桑,幾十年間,就沒了這個很有才氣的民間藝術家的名字。

文學藝術原是一體。但仕林之外,難得留傳下來。民間的很多無名之輩,其藝術成就,往往不遜於名入經傳的人。在文學藝術方面,似乎民間藝術界被湮沒的更多。民間畫家、民間藝人、民間的能工巧匠,留下作品而湮沒了名字者,何止青山壁畫的作者一人?怎不令人嘆息再三!

文筆山

塗寨鄉的文筆山,已於近年被炸去了筆尖,幾不成名勝了。但歷代都有關於文筆的記載和歌詠,而且這個人工造成的山尖,也繫著很多民間傳說。傳說中的文筆正對著縣府正堂,崔知節建縣以後,數任縣令都不得善終,所以用了這支筆鎮之。還有關於林則徐的一方關於文筆山的題刻,因為山頭風雨,石刻已經不能辨認了。現存的石刻中有一方,記載著文筆山於萬曆年間重建的經過,因為一次地震而破壞,募捐六緡錢而重修,是地震的重要史料。

惠東訪古——陸昭環

明·萬曆重建文筆石刻 圖片由廖建偉先生提供


沿著荒涼的山路,來到山頂,首先看到的是一大堆雜亂的條石,撒落在巨巖下邊。巨巖上,天風浩蕩,極目遠方,似乎聞見海濤聲。“筆尖”削去了鋒芒,並沒有折斷。據說,這筆尖也是宋建,和崇武城年代相近,用條石重疊構成,成為惠安城裡眺望的尖頂,至少十丈高。看其地面基礎,大抵有三四丈長,成扁長型。原為實心,不加修飾。――如果下用實心,上用空心,於文筆峰上,再建一座結構奇特的高樓;如果在樓頂上,再請石匠高手,雕刻一個巨大的筆尖。文筆山,就在我們身後的幾千年裡,留下了一點文明的記錄。而且建築工藝、石雕工藝都可以藉以留傳,比建造幾十座洋房,似乎更有意義。

惠東訪古——陸昭環


這不是空想。熱愛故鄉事業的人都來贊助,都來重視,都來出力,這設想一定能夠實現,惠安石雕將用自己的創造在史書上留下難忘的一筆。我們重修文筆,正是為大家都能享受到文明幸福、繁榮昌盛的一生。

古蓮城


淨峰鄉蓮城衛城,亦稱黃崎城,較之別的重要名勝古蹟,它或許有一種特殊意義。從某種程度說,它是縮小了的崇武古城。我縣沿海的衛城造址不少,目前發現的有獺窟城、輞川城、峰尾城,可惜全部成了遺址,只有小岞鄉的東山衛城,還留一小段殘牆和一個城門洞,而蓮城衛城雖殘破,卻是大體完整的。崇武這個大衛城是被居民區擠破的;而蓮城這個小衛城,歲月悠遠,殘缺茫廢,卻依舊守著孤零零幾間廟宇建築,以獨特的悠閒的樣式,眺望著東海,守衛著湄洲灣,俯視著周圍的越來越發展的村莊群。

惠東訪古——陸昭環


宋明以來,東南沿海屢受倭寇和海盜之騷擾,這是史有記載的。這類大大小小的衛城,就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沿海居民同心協力建築的據點。它們幾乎都是對著大海灘頭的。蓮城衛城的特點,是居高臨下便於居民避藏。按照東周蓮城一帶人丁的情況,衛城不大,但形勢險要,可以在海盜大幫入犯時,據守苦戰,並便於小股出擊,保衛鄉里,宛如種小碉堡。現存的衛城,臨海有個小哨樓,中間是當然的神者的位置,供奉民眾的信仰,正如崇武四城門頭,都有神之廟宇一樣,這是古代民眾的心理鎮定劑,也是誓死守衛鄉土的精神寄託。

惠東訪古——陸昭環

現存的廟前,有三對“蓮城”藏頭聯,其一曰:“蓮放法華香分南海,城開佛地靈著東周”。正殿的格局也頗精緻,經歷代重修改建,已看不出原貌,但至少是清初結構,有一對小巧玲瓏的石獅,蹲在簷上,前有古樹鐵枝,遮掩清幽小院;臨山一面,有民國廟宇建築一座,仿照正殿,同樣有一對小石獅子。在佛殿前,則是曠地數丈,低矮的蓮城,幾乎和地面一樣平了。而從山下的村莊看出,衛城卻有二三丈高,雄踞於制高點,有南北二門,現存拱形的南門,拾級可登。門洞低矮,可以設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有報警,廟內可安婦孺,廟外四周,憑藉高險,可以禦敵。平時這裡可以集會,可以瞭望,逢年過節,開大戲,設祭桌,又是村民的重要活動場所。

現在的蓮城是寂靜多了。我們可以設想,隨著湄洲灣的開放,這裡可以作為一個遊覽地而重新熱鬧起來的。小衛城風光,小廟宇的香火,哨樓的遠眺,古樹的納涼,還有二層可以改為小小賓館。在濤聲和寂靜之間,在海色與山光之間,都可留連。現在首先要做到的,是加強對古牆基的保護。一且需要,就可以將這湄洲灣上一顆幾被遺忘的小明珠,收拾得光明透亮。但願在湄洲灣建設的規劃中,添上這似乎微不足道的,卻能載入地方史書的一筆吧。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記憶!惠安的風物,數不盡,道不完!你願意一起來傾訴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