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阳谷县历史上的疫情

阳谷县(含原寿张县)历史上多次发生瘟疫,笔者查到的就有:

元朝末年,瘟疫流行,阳谷县人口锐减。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是年瘟疫流行,人烟几绝。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春,瘟疫流行,死者甚众。

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秋,疟疾流行。

1821年(清道光元年)秋,大旱,瘟疫流行。

1866年(清同治五年)秋,流行缩筋病,死伤者甚多。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秋,瘟疫流行。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夏,大旱,人多患黄疸病。

1923年(民国12年)霍乱、痢疾、伤寒等疾病流行,死者甚众。

1937年(民国26年) 7月,黄河决口,金堤南尽淹,房屋倒塌过半,居民流离失所,死于霍乱、痢疾、麻疹等传染病者达2000人。

1938年(民国27年)8月—11月,霍乱、缩筋病流行,传染快,死亡率高。

1948年(民国37年)寿张县侯庙区麻疹病大流行,患者1.5万人,死亡132人。

1960年,疟疾大流行。

1963年、1974年、1978年,痢疾蔓延。

1983年9至11月,县内5个公社、11个大队先后发生传入性副霍乱流行,延续57天。

抗击疫情需要发展医药事业。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阳谷名医孟西园总结治疗霍乱、痢疾等病症经验,撰写出《瘟疫扼要》《医品心余验录》等。1882年,西药经坡里教堂的德国传教士传入县内。1919年,雷锡瑞首次在阳谷县经营西药。1921年,阳谷县城较大的中药堂栈开始经营成药或自制中成药丸。1923年,德国人玛丽亚在寿张县城西街创办教会医院,西医西药始传入寿张。

但是在解放前,阳谷县医疗卫生条件总体很差,霍乱、天花、麻疹、乙脑、黑热病等漫延流行,人民健康频受威胁。1949年,县仅有医院两处,病床5张,中、西医生10人,设备简陋,技术较差。

解放后,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到1983年底,有医院25处,病床760张。从医人员1343人,其中医生468人,护士176人。较大的工厂、企业、中学均设有卫生室。有769个大队建立起卫生室,有乡村医生1128人。这些成果也反映到当年的抗击副霍乱上,县药材公司组织人员多方求援、日夜兼程采购和运送急救药品,从济南联系购进4.2万元的四环素等药品,保证了防病治病用药的需要,加上各方努力,有效防止了副霍乱蔓延。

参考文献:

孟昭功、徐玉昌主编《阳谷县医药志》,齐鲁书社,1993年

阳谷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阳谷县志》,中华书局,1991年

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聊城地区概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