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她願服務千萬民眾,她的丈夫叫博物院。

1964年隆冬,南京東郊靈谷寺,茂林修竹,遮天蔽日,風過鬆葉擺,發出悲慼的沉吟,但這都不如那一聲巨大而急促的落地嗚咽。

一個55歲的老人,從66米高的靈谷塔上縱身而下,而十多分鐘前剛有人 看見她在茶室小憩,並且要來一張紙片,神色平靜地寫下了幾個字。

接著,她將大衣交給身旁的司機,並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去散散心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那一聲巨響震動了靈谷寺冬日的安寧,稀疏的遊人驚慌失措,他們看到了一個不再年輕,卻無比堅決的靈魂,沉沉地墜地,後來人們在她的大衣裡,發現了那張紙條,那也是她年過半百的人生裡最後幾個字:“我的死,與司機無關。”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靈谷塔

01

這位老人叫做---曾昭燏 [yù]。

是曾國藩的大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也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

她終生未嫁,一生致力於鍾愛的事業,並且留下了卓越的成就,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那年的靈谷塔一躍,已然成為人世間的塵埃,然而撥開冰冷的歷史,我們望見的是一個充滿了才情和魄力的女人。

“近代文史第一人”陳寅恪先生,在得知噩耗後,懷著巨痛的心情,寫下了追挽之詞:

論交三世舊通家,初見長安歲月賒。

何待濟尼知道韞,未聞徐女配秦嘉。

高才短命人誰惜,白璧青蠅事可嗟。

靈谷煩冤應夜哭,天陰雨溼隔天涯。

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峽石村萬宜堂,是一座寓意「萬代千秋」和「宜室宜家」的老宅,這是曾國藩家族的棲居之所。

1909年,這裡出生了 一個“命中缺火”的女嬰,於是長輩賜名為“燏”。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曾昭燏的曾祖父,是曾國藩的大弟曾國潢。

他將曾國藩「耕讀為本、勤儉持家、堅忍不拔、求闕至善」

的祖訓發揚光大。

曾昭燏的母親,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女,也是陳寅恪的嫡親姑母,她生了七個孩子,個個爭氣。

長子昭承為美國哈佛大學碩士;三子昭傑為上海大夏大學學士;幾個女兒不是考上了醫學博士,就是畢業於西南聯大。

而七兄妹中,最名聲赫赫的是曾昭燏的二兄,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中科院院士、中國化學奠基人曾昭掄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1941年川康古蹟考察團考古學家在彭山寂照庵合影。照片人物左起:吳金鼎、王介忱、高去尋、馮漢驥、曾昭燏、李濟、夏鼐、陳明達

曾氏家訓中,第一條就是「耕讀為本」,所以曾昭燏從小精讀古籍典藏,擁有非常紮實的國學基礎。

當曾昭燏14歲時,她進了堂姐曾寶蓀一手創辦的長沙藝芳女子學校讀書。

堂姐對她的影響非常大,她曾告訴昭燏:要愛人如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曾寶蓀

堂姐一生未嫁,而同齡的女孩早已洗手作羹湯,尚且年幼的昭燏便詢問堂姐,為何要孤身一人,堂姐的回答,也成了昭燏一生的信仰——嫁了人,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及個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02

有的孤獨叫人墮入黑暗,有的孤獨卻叫人擁抱光明。

1929年,昭燏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學,並先後就讀於外文系和國文系,在那裡,她碰到了引領她 走向藝術文化世界的恩師胡小石。

只要有時間,她就會去聽胡先生講課,胡先生也喜愛這個單純好學的女弟子,胡宅的藏書樓卷帙浩繁,這裡也成了昭燏的自習室。

她跟著胡先生,研究金石、書法、歷史、考古、音韻等文藝通識,那段時間她像一塊柔軟的海綿,伸直了腰肢,努力地蓄水。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在這些精緻而充滿生氣的文化瑰寶中,曾昭燏找到了自己最大的興趣,那就是考古學。

那種穿越時空維度的探索,讓她彷彿能觸到文明伊始的脈搏。

於是1935年,她決定放棄在讀的研究生,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

這門看似枯燥而艱澀的學科,讓很多女孩子望而卻步,所以曾昭燏是唯一 出國攻讀考古學專業的女性。

在她心裡,有的只是觸摸歷史痕跡的動容,和延續文明的使命感,而那些男女之別,教條之限,在她心裡輕如一陣耳旁風。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在倫敦求學的曾昭燏,終日埋首苦讀,她要在最短的時間內 學到最科學的方法,僅僅一年的時間,她寫出了畢業論文——《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

拿到碩士學位的她,還要積累更多的實操經驗,所以她決定去德國國家博物館參加什維希威格為期十個月的考古實習。

那時誰也沒有想到,戰爭會一觸即發。昭燏來到柏林的那一天,盧溝橋事變爆發了。

那段時間她一直徘徊於當下的不安與遠方的期望之中。既日日注視著戰事的發展,也開始慎重考慮 自己能在這場抗戰中做些什麼,她只有更加專注地完成學業,才能回到國家,做出些有用的事情來。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戰事緊張,南京淪陷,知道消息的那幾天,昭燏日日無話,低著頭寫材料時,淚水會不自覺地往下掉落,她只能輕輕地用手擦拭。

1938年6月3日,是昭燏研究生畢業典禮的日子,那是一個暫時卸下重擔的日子,也是受到嘉獎的日子。

所有人都在精心裝扮後趕去典禮,只有昭燏一人,留在工作室裡 頭也不抬地寫字,她說,“祖國的人民正在浴血抗戰的時候,我何必花無謂的時間參加這種為個人榮譽的典禮。”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幾天後,昭燏收到了家兄曾昭承的來信,他勸說妹妹萬不要現在回國,能留在英國便是最安寧的了,恰好此時倫敦大學也向她下發了聘書。

然而一頓午餐,讓昭燏不顧任何勸阻和挽留,毅然回國。

03

那日,她正和威格納爾教授一起用餐,教授講述了多年前去到北京的一段往事。

那時他們去十三陵參觀,一路顛簸崎嶇,教授同行的美國人既抱怨又優越地說“這路是什麼年代修的?”

一旁的中國嚮導,沉著淡定地回應:“大概兩三千年前”。

美國人立馬不再做聲了。

我們擁有最璀璨的文化歷史,我們如何能忍受看著它從坍塌到毀滅,昭燏感慨萬分,連夜買票踏上了歸途。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1938年,曾昭燏在德國柏林史前古史博物館實習

回國後的昭燏學以致用,迅速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工作,她考古大理,是雲南蒼耳文化的發現者。

當她成為總幹事時,不眠不休地和李濟等人,將博物院文物登記造冊,為防止這些國之珍寶落入敵手,她帶領著大家連夜將文物編號裝箱,用最快的方式將他們運出北平。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1943年,她和李濟合著的《博物館》,是中國具有開創性的博物學研究代表著作。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時過境遷,抗戰勝利後,曾昭燏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返南京。

那時,國民政府預備將大量物資運往臺,昭燏聽聞後,第一個跳出來表示反對,“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茲對此事雖無責任,然為本院保管文物已七八年,對於諸物有濃厚之感情,知有各種危險,豈可緘然。”

她不站在任何一個立場,而是以一個考古學者的身份,堅定地站在保護民族文化的一邊,在她保護下來的文物中,就有久負盛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在整個戰亂歲月和戰後和平中,保護文物的重任從沒有從她身上卸下過,而她,也是這個隊伍中,唯一的女性。

04

新中國成立後,曾昭燏擔任了南京博物院院長。她親力親為地做了很多工作,從展陳的設計大綱、選擇藏品、到彙總材料、展品說明,她嚴格把關著每一道工序。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如今南京博物院裡,依舊保留著她寫下的藏品目錄,一筆一畫,清秀娟麗。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作為一個柔軟的有情之人,我們甚至篤定,她一定有愛過某些人,有過掙扎和矛盾,但卻也一邊懷疑,她是否真的將自己的柔弱與情感依賴,全然拋在了她的事業之外。

50年代,曾有人問她:“曾小姐準備何時出嫁?”

她似乎早已對這種問題輕車熟路,打趣地說:“我早就嫁給博物院了。”

她的生活永遠和工作勾連在一起,吃住都在館裡,很少有別的安排。

她的辦公室裡掛著的,是蔡元培的照片,和一份毛公鼎的拓片,“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從14歲起,她便沒有改過初心,她的一生,要服務很多人。

作為中國考古界,文物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曾昭燏沒有用過特權,行公職之便,從她以後,南京博物院一直有條明規:

本院做考古工作者,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蔣介石在南京中央博物院參觀書畫展,身邊陪同者即為曾昭燏

她對同事下屬們更是體恤有加,她不吃公家便宜,卻在逢年過節,給院裡的人逐個包上紅包。

曾經,行政科的梅曉春夫人重病,龐大的醫藥費讓這個家庭奄奄一息,曾昭燏得知以後,用自己的工資,偷偷地將醫藥費全部墊上。

直到很多年後,梅曉春提及此事,依舊老淚縱橫。

05

曾昭燏的人生,一直都像是為了他人和偉大的事業而存在的。

大概只有靈谷塔那縱身一躍,是為了自己。

如此矜矜業業,盡工職守的她,卻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出身。

50年代,一本人人必讀的《中國近代史》出版了,在這本書裡,曾國藩被蓋棺論定為“漢奸劊子手”。曾昭燏看了內容後非常氣憤,這也是她少數幾次情緒異常激動的發言:“說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我們認了,但是說曾家是漢奸,這無論如何無法令人接受——曾家自曾國藩以下數百口人,在民族大義面前,沒有過絲毫猶豫。”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他的二哥曾昭掄就遭到了迫害。二哥曾是她迷茫時的開導者,前進追隨的信仰之一,二哥的離世讓她慢慢地走向了抑鬱。

她無法再融入那個時代。

就在她跳塔那一年的春節期間,她參加了民主黨派的座談會,會間一派祥和,大家興致高昂地討論著當前大好形勢,只有她默默丟下一句:“我看你們都是佞臣”,說完便起身離去。

最令人恐懼的,絕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信仰的坍塌。

她要離開這個時代,正是因為她曾無比地愛著這個世界,所以她想要保護好她心中世界最美麗的樣子。

令人唏噓的是,因為她的身份,以及靈谷塔的政治寓意(靈谷塔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曾昭燏的離開顯得異常安靜,她被視為一種「抗爭」,而最終被掩埋在破碎的黎明。

沒有新聞,沒有討論,沒有送別,也沒有追悼,她的遺體被悄悄運往南京城外,某座不具名的山下。

曾昭燏逝世十年之後,她昔日的同窗好友沈祖棻,留下了這首詩:

湖邊攜手詩成誦,座上論心酒滿觴。

腸斷當年靈谷寺,崔巍孤塔對殘陽。

她是曾氏後裔,一代才女終生未嫁,抑鬱中從靈谷塔上縱身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