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傑:說一下酒色財氣

朱文傑:說一下酒色財氣


說一下酒色財氣

  

朱文傑

  

  說中國的財富文化,突然想起了“酒、色、財、氣”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出自范曄《後漢書·楊秉傳》,指嗜酒、好色、貪財、逞氣。舊時以此為人生“四戒”。

  

  而要守住這“四戒”,需跳出酒色財氣圈子,打破七情六慾心牢。古往今來,看人世間,多少英雄豪傑,都敗於此四大魔障之手,要記得:酒香奪志,色滿銷魂,財迷心竅,氣斷山河。

  

  民間曾傳有四人以“酒色財氣”對詩為趣。

  

  第一人說:“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內中藏,跳到牆外透透氣,不活百歲壽也長。”

  

  第二人持贊同態度的同時,說得更為絕對:“酒是斷腸毒藥,色是剮骨鋼刀,財是要命閻王,氣是惹禍根苗。”與“酒是斷腸毒藥”六字句類似的有:“酒者燒身烈焰,財者陷身之阱,色者戕身之斧,氣者毒腸之藥。”

  

  第三人則另有見解,曰:“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第四人站的立場有些高,曰:“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當然還有幾種版本,有的還引入了佛印和尚、蘇東坡、王安石和宋神宗四人合詩,而且還附會在開封大相國寺,並且稱傳為佳話。說是附會,因為第一首的“酒色財氣四堵牆”也附會為八仙呂洞賓所撰呢?

  

  給宋神宗編的是:“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再有 “三杯能和萬事,一醉善解千愁。陰陽和順喜相求,孤寡須知絕後。財乃潤家之寶,氣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為仇,持論何多差謬!”

  

過來人都知道:酒香奪志,色滿銷魂,財迷心竅,氣斷山河。酒是人生的口腹之慾,色是人生的迷情之慾,財是人生的貪婪之慾,氣是人生的遷怒之慾。

  

  有四句話講透酒色財氣的真諦,不妨讀一讀,看透的人有大智慧:

  

  1、舉杯澆愁愁更愁,酸甜苦辣都入喉,酒醉只能忘一時,酒醒煩惱又上頭!

  

  2、美色當前太銷魂,見色不迷沒幾人,英雄進得美人關,蝕骨伐髓早立墳!

  

  3、有錢能使鬼推磨,無利誰人會早起?富貴縱有千般好,無義之財君莫取!

  

  4、勸你不要發脾氣,傷肝損肺又何必?放下榮辱隨它去,心無掛礙多如意!


  而在詠氣上,所言各不一樣,還有什麼“氣無反被人欺” “寬宏大量氣自消” “退讓一步氣自消”等。


朱文傑:說一下酒色財氣

朱文傑:說一下酒色財氣

  

  關於“酒色財氣”,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出了位姓雒名於仁字少涇的進士,陝西涇陽人,官至大理寺評事。他官雖不顯卻膽氣壯,骨頭硬,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說皇帝是酒鬼、色鬼,酒色財氣樣樣俱全,直言寫《酒色財氣四箴疏》毫不留情地批評明神宗這位皇帝老兒,表現出陝西冷娃的風骨強悍。其中“臣今敢以四箴獻上,假若陛下肯聽臣言,即使立即誅殺臣,臣雖死猶生!”其大義凜然,正氣浩蕩,真有點驚天地,泣鬼神。

  

  他列舉了皇上貪戀酒色財氣的種種不是,直指皇上的過失。認為“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也。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嗜酒則腐腸,戀色則伐性,貪財則喪志,尚氣則戕生。”四者之病纏繞身心,不是服用藥物能夠奏效的。其箴按酒色財氣,依次以四言八句為之,言詞懇切,鞭辟入裡。疏上之後,把神宗氣得半死,龍顏震怒。恰巧遇上歲末,不能處置,其疏在宮中存留了十日。到第二年正月初一,神宗在毓德宮召見首輔申時行等內閣大臣時,即將其《四箴疏》親手交給申時行,打算嚴厲懲處。這個內閣首輔申時行,內心其實很讚賞雒於仁此舉,他個人也早已為神宗長時間不理朝政和無限期停止經筵日講,感到無奈和鬱悶,於是極力為雒於仁開脫辯解。看到神宗一時難以改變態度,便說:“這個《四箴疏》不可發到外面去,恐怕外面的人會認為疏中所言都是真的,請陛下寬容臣等,待臣傳諭大理寺卿讓雒於仁辭職就是。”神宗無奈,只得點頭同意。

  

  於是雒於仁只好稱病請辭,被罷為平民。史稱從此之後,奏章留中,遂成故事。因之,雒於仁以《酒色財氣四箴疏》犯上直諫而青史留名。

  

  最後,雒於仁得以善終,在家中去世。天啟元年(1621),明熹宗贈其為光祿寺少卿。如此鐵骨錚錚的陝西冷娃,讓我們在敬佩仰視之中,同時感到了自己腰桿也不由得挺直起來!


朱文傑:說一下酒色財氣


朱文傑:說一下酒色財氣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記憶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