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從小就註定了還是後期培養?該怎樣引導?

瘋火戲豬猴


孩子的性格形成,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先天階段,基石階段,社會化階段,這三個階段在心理學上是完全可以解釋的。

1. 先天階段

*必須說明這個“先天階段”是一個方便表達的名詞,常態下我們理解的“先天”就是與生俱來的。

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把新生兒分為三種氣質類型:容易撫養型,困難撫養型,發展緩慢型。

容易撫養型:從一出生就安全感充足,生活節奏明顯,積極情緒較多,對環境適應性較好,即我們所說的“來報恩”的孩子,所指的就是這一類寶寶很好帶;

困難撫養型:從一出生就嚴重缺乏安全感,生活節奏無規律,負面情緒較多,拒絕新環境,即我們所說的“來報仇”的孩子,所指的就是這一類寶寶很難帶;

發展緩慢型:相對前兩者而言,從一出生安全感處於中間值,這種氣質類型的寶寶對環境變化適應緩慢;對新鮮事物反應消極,對新異刺激適應緩慢;情緒經常不愉快;心境不開朗。但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他們會對新異刺激緩慢地產生興趣,在新情境中逐漸活躍起來。即這類類型的寶寶,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托馬斯和切斯的劃分是準確的,但是關於是什麼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先天氣質,這一點目前暫無確切的研究去證實,比較有公信力的一種說法是:

在孕期時,母親的情緒、母親自身的安全感是否充足,是否與孩子有互動,是否深愛孩子,是否有良好的作息習慣。

儘管這個論點沒有被確切證實,但無論如何,孕期母親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孩子有互動,並且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對母親來說都是一個有利身心健康的、對胎兒良好發育的基礎。

2. 基石階段

孩子的先天氣質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會存在許多爭議性,但對於“孩子的性格在6歲前形成,3歲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則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去證明了。

所謂“基石階段”,是指這是孩子性格的地基,孩子以此向外實踐並調整地基上的其他建築成分。

而在這個基石階段,孩子的性格來自於母親(或者主要撫養人),但不是基因遺傳,而是對母親形象的內化。而因為3歲前的孩子,家庭是其主要成長環境,父母是主要撫養人,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性格形成的第一影響因素。

而3歲後,孩子需要把這份剛剛形成的性格投射到社會中進行實踐檢驗,3~6歲幼兒園時期就是孩子社會化的檢驗時期,幼兒園就是孩子的檢驗場所。

如何引導?

3歲前:母親的形象是關鍵,家庭所有成員的相處模式次之

我們常說,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自己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此時期的孩子以內化母親的形象為自我,在這段時期,母親的形象以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就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依據。

當然並不是說母親就是唯一的影響因素,父親及其他家庭成員同樣佔據一定的影響力,但孩子並不內化他們的形象,而更多地是從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以及家庭成員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來影響。

例如最常見的理論依據就是,孩子會從父母的相處模式中學習如何對待異性,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

3~6歲:輔助孩子驗證是關鍵

在幼兒園這一個微縮社會中,孩子會把自己從家庭教育中獲取的性格原形,向外進行投射,這份投射既是證明自我,也是檢驗自我。他們在與新人物、新環境的相處中,會發展出新的性格特點。

舉個例子,一個在家庭被很溫柔對待的孩子,那麼他同樣在幼兒園裡會溫柔待人,可是這份溫柔是需要檢驗的,他發現自己溫柔對待他人,但是有小朋友拒絕這種溫柔對待,甚至嘲笑他,攻擊他,此時孩子就會對自我進行一個懷疑:“媽媽,為什麼他要攻擊我?我對他很好”

此時家長的反饋,就影響了孩子對此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孩子在實踐中檢驗自我,進而產生疑問,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孩子解決這些疑問。

3. 社會化階段

到了6歲以後,孩子的性格就基本定型,但同樣並非一成不變。因為隨著成長,影響他們的因素越來越多。從學業到社交再到競爭,這些都給予了孩子塑造自我的機會。

而到了6歲以後,家長會發現任何的一個性格上的改變,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困難重重。

例如,在面對作業的時候,他們總是抗拒抗拒再抗拒,對待學習,他們也總是厭煩厭煩再厭煩。而要讓他們喜歡上學習,就不如幼兒時期的那麼簡單,需要家長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一點一滴去重新激活孩子的學習熱情。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重要他人就是關鍵因素。

如何引導:重要他人是關鍵

毫無疑問,家長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之一,但在過去6年中,家長的形象已經被孩子內化,他們可能信任家長,也可能拒絕家長(取決於過去家庭教育中彼此的相處模式是否健康)。

但此時期,新的重要他人出現了:老師、朋友、異性、偶像,成年後的戀人、上司、同事...

一個好的老師,是能喚醒孩子的靈魂的,例如紀實電影《嗝嗝老師》《卡特教練》《光榮之路》《何以為家》...當然這句話中的“老師”,所指的並不是狹義上學校的老師,而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老師”。

另一個層面,則是重大事情。可能是挫折,也可能成功。例如在《葉問4》中,青春期的葉準拒絕學習拒絕父親,但後來在知道父親弭患癌症命不久矣的時候,瞬間就變成了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當然,這樣的代價相信沒人希望)


小結:對於孩子的先天氣質,我們暫無確切方法進行干預;對於孩子的社會化階段,可以說我們難以干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出生前就塑造好自己良好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出生後給與孩子好的學習基準。


淅爸育兒記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孩子的性格是從後天培養,並不是從小就註定的,因為孩子出生到六歲這個階段正是性格培養的好時機,假如錯過了這個時機,就不太好辦了。比如有些孩子從小就沒有被拒絕過,所以有很多孩子都會有這個小霸王的稱呼,正是因為父母在早期沒有進行這個性格培養,我孩子前段時間吵著要我買玩具,其實玩具家裡都還太多,孩子也只是看到稀奇就想買,一般孩子都會賴在那裡不動。我那時是這樣做的,我把身子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寶寶,你很想要這個玩具對嗎,媽媽也很想給你買呢,可是,你看這個價格,是不是有點貴了呢,爸爸媽媽上班就是為了賺錢,買吃的,穿的,還有寶寶上學的費用,什麼的,你的這個玩具,不在媽媽的開支以內,要不,你看這樣好不好,等媽媽下個星期晚上加了班回來再給你買,好嗎,當我們都是用商量的語氣同孩子說話時,一般孩子都會很好的接受,這也會讓孩子學到當遇到困難時會和父母商量。


嫻子2020


孩子性格是從小注定還是後期培養?這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從眾多的案例來看,孩子的性格確實有部分來自於父母的基因,但真正決定孩子性格形成的,還是從小父母以及周圍的人對他的影響。

所謂言傳身教,孩子從小聽到大人的話語、看到大人的行動,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等,都會對他將來的性格產生影響。

所以,父母需要重視從小對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充分的感受到自己被愛、讓孩子聽到積極向上的語言、保持家庭和睦的氣氛,讓孩子的性格儘量朝著平和、樂觀、善良的方向發展。

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呢?

1、保持夫妻關係和諧

夫妻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前提,一個家庭如果夫妻關係緊張,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容易造成孩子叛逆、或者自卑。

我的一位朋友,平時夫妻之間總是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兒子從小耳聞目睹,性格極其內向自卑,總是畏首畏尾,在外總是被同學欺負。

夫妻倆對兒子的這種性格很是擔心,總是責罵孩子沒用,結果孩子卻變得更加自卑,後來我跟他們指出,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他們自己身上。

他們經過反思後,確實改變了不少,後來幾年,兒子的性格也慢慢發生變化,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陽光了。

2、多鼓勵,少批評

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這個可以理解,但這條“龍”應該是被鼓勵出來的,而不是罵出來的。

我們需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去鼓勵他,而不是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動輒打罵。

換位思考,如果你在單位,做好了事情領導沒有對你表揚、鼓勵,做錯了事情領導對你發火、扣你工資,你會什麼感受?

3、教孩子學會分享

很多人對於分享的概念很模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己的東西自己享用,為什麼要與人分享?

但“分享”和“為己”其實並不衝突,當你懂得與人分享,你會發現別人會給你回報。

尤其是現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分享”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我們現在打開手機可以得到海量的信息,這就是有人分享的結果。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等,都是分享的具體形式。

你可以發現,這些分享者,才是最大的獲益者。

所以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性格,將來他會因此過的很幸福。

孩子的性格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也需要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一千零一問


☝家長你好,非常開心在這裡能夠回答您這個問題。

在這裡我想說兩個詞語,“氣質”“性格”,為什麼我在這裡要說這兩個詞彙,我發現很多人都不知道。孩子出生之後會有不同的氣質類型,氣質類型是先天的,而性格的養成是後期經過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的。

我們經常給家長講幼兒的“九大氣質維度”☝,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你會發現孩子出生時,都會有不同的氣質類型,比如說“活動量”,有些孩子出生時活動量就是非常大的,不愛睡覺,老是鬧人,愛動,有些孩子出生時,活動量就比較少,表現出來就是非常安靜,愛睡覺,你會發現活動量大的孩子,他的大運動發展,翻身,爬行會相對活動量小的幼兒提前。

“適應性”,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出生時,他的適應能力就比較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不會表現出特別的緊張,害怕和不安,並且能夠很快的適應環境,到阿姨家的時候,媽媽說“給阿姨打招呼”,幼兒就會很樂意的說“阿姨好!”但是適應性不強的孩子,他從出生的時候表現的適應性就不是很好,怕生人,對於新環境,容易緊張不安,稍大一點,去阿姨家,經常會躲在媽媽的身後。

等等,以後的文章會給大家詳細介紹“九大氣質”,讓家長能夠更好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其實氣質類型是天生的,從出生就表現出來的特徵,並且具有穩定性。你會發現幼兒從小屬於內向的孩子,不會說經過我們的引導和改變,他長大之後就直接變得非常的開朗,活潑,外向,只能說經過我們的引導,他的適應性可能會增強,不怕生等等,並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我們不要因此而焦慮。

另外,性格的形成是靠後天環境的影響

,在環境過程中,不斷改變自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閱歷的增加,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和以前不同的,性格也有所不一樣了,這就是性格有很大部分是後天環境的一個影響形成的。

如何引導性格的形成,給到的建議是,“我們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家長就應該如何做”💪,因為性格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比如說你想讓孩子長大之後,是一個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那在小時候的時候,就不能說孩子一遇到挫折,媽媽就趕緊包辦,而應該讓孩子在過程當中,不斷經歷,從而成長自己,而不是我們家長嘴上說,我要培養我的寶寶抗挫折能力,從小,孩子一遇到事,家長趕緊說“寶寶不怕,媽媽幫你”,這樣絕對是不行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您,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贊關注吧,之後會分享更精彩的內容,謝謝😜


豆豆育兒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的性格少部分是從小注定的,大部分是成長過程形成的。怎麼引導孩子,孩子才會有個好性格呢。1.從孩子的生活方式, 習慣開始,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習慣。早睡早起,吃飯準時,愛乾淨 ,不挑衣不挑食 ……

2.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 。父母給予好的教導,老師給予好的教導……教導孩子尊敬長輩,尊師友,懂禮儀,和同伴和平相處。對生活積極熱情,熱愛學習 ,有理想,努力堅持向上……

3.多和孩子溝通:和孩子在一起吃住,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有個共同的目標,一起……

4.帶孩子接觸自然,瞭解自然,發現自然,給孩子講講自然規律,人類的自然規律和歷史。給孩子講故事 ,講講父母小時候的樣子和事情 ,講講孩子以前的樣子和事情……

5.發現孩子特長,給他,她報個特長班。唱歌 ,跳舞,演講……如果孩子是個小吃貨,也可以教著做美食,一起品嚐,一起探討……

6.條件允許帶孩子看看大千世界 ,瞭解人文地理,欣賞山水之美……

7.父母說出對孩子的希望,問問孩子的理想,找一個共同點 ,堅持努力朝著共同點前進……

做好以上七點,孩子的性格想不優秀都難。



天倫美如畫


三歲看老,古話說的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實孩子的性格是從小就能看出來的,但是不是從小就註定的。孩子的性格與以下這幾方面有很大的關係。

一、父母的性格,家庭背景。都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人,每個家庭的整體的為人處世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來說,從小跟著父母耳濡目染父母的說話辦事的習慣。父母性格和善的家庭,孩子性格一般也就更好一些,反之,父母性格粗暴,孩子深受影響。據調查,容易犯錯誤的孩子,甚至長大後走向犯罪的孩子大多家庭父母性格都不是特別好。

二、生活環境。從小的生活環境對小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有些巨大的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就告知我們環境的重要性,貧民窟的孩子和生活環境好點的孩子,從思維方式到行為舉止都有很大的差別,作為父母儘量的為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

三、受到的教育。每個孩子小時候就是一張白紙,如何畫出美麗的圖案就看執筆的人怎麼去畫。孩子怎麼成長,是靠父母影響的,所以父母們以身作則,幫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走錯路的丫頭


孩子的不排除遺傳的因素

但是後天原生家庭的影響會更重要。

引導孩子的第一步,就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存在,並不因為家長是大人,就對孩子批評、命令。

第二步,為孩子樹立規則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明確規則。

第三步,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培養孩子自信心。



向日葵親子說


  • 你好,很高興可以和你討論這個問題,本人覺得孩子性格的形成最重要還是後天培養的,而且對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父母,父母在孩子性格形成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對於孩子的性格更是關鍵時期。

  • 6歲之前的孩子是一個創造性的階段,孩子在這個時期所遇到的人或者物,受到的影響很有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在這個時期,孩子如果生長在一個有暴力或者不和諧的家庭環境裡,孩子的性格很可能會發生偏離,在性格上會有缺陷;而如何孩子是生活在家庭和諧,充滿相互關愛的環境當中,孩子都是比較溫和,沒有暴力傾向的。可以說孩子在6歲之前,處於什麼家庭環境當中,就決定了孩子在今後的行為和性格。

既然孩子的性格是後天決定的,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的性格培養?

  1. 作為父母首先就應該接納自己的孩子,無論這個孩子是否智商超群還是平凡普通。有些家長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家孩子來比較,看到的總是別人家孩子有多麼優秀,用自己看到的別人家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家孩子。這些家長顧此失彼,忘記發現自己孩子的優勢和特長,孩子在這樣的家長管教下,孩子的信心會一次一次被打擊,最終一點點磨滅殆盡。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亮點,不拿自己孩子和別家孩子作比較,讓孩子知道,在父母眼裡,無論孩子如何,你就是最優秀的。每個孩子在世上都是與眾不同的,父母應該尊重每一個孩子,讓孩子生活得有自信,在自信當中進步。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要有欣賞的眼光。

  2. 父母要想孩子優秀,首先就要讓自己優秀起來。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些父母總是要求孩子這樣做或者那樣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給孩子灌輸各種自己的想法,卻不知孩子對於這樣的行為是特別厭惡和牴觸的。其實要想孩子能優秀起來,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行為和思想上影響孩子,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要求來要求孩子。

  3.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卻不知道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線,這裡說的起跑線不是說金錢上的東西,更多是指父母的視野,父母的視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在今後事業上能走多遠。有些父母,有遠見的父母看中的是孩子的未來和前途,不會急功近利,更重注重孩子在思想高度的提升。

  4. 作為父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要求孩子,孩子不是一個動物或者植物,孩子雖小,但是也是有自己思想和思維能力的人,即使在大人看來這種思想和思維是幼稚的。但是作為父母還是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即使孩子做錯事情了,父母也不能遇到問題就是一味責怪或者要求,如果父母總是責怪,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就會一味地逃避和妥協,不會輕易讓父母知道心中所想。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在平等交流中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 總體來說,父母雖然是父母,但是在對待孩子上,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態度來壓迫孩子,孩子也需要尊重,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孩子才會在今後生活中尊重別人。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了,希望能夠給予你幫助。

兩北鼻爸比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培養。

首先,先天決定了人的基本性格,比如有的雙胞胎從出生開始,就會一個喜靜,一個喜動。

但並不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從出生就固定不會變了。後天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方式,接受的學校教育理念,接觸的老師和人群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對一個人的性格產生影響。

家長如果想讓孩子的性格發生一點改變,比如孩子過於內向,想讓他再開朗點,千萬不可強制他去參加活動,或者強制他去與人交流,兒應該慢慢引導,比如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多參加集體活動。家長一起參加,孩子就有安全感,不會對活動產生抗拒,而在活動中,孩子會和其他小朋友產生交流,交流多了,慢慢地還在會開始主動與人交流,性格慢慢地就會變得不那麼內向了。這其實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六六六的媽


各位爸爸媽媽,您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嗎?

當然不僅僅是成績那麼簡單。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尤其是孩子處在4-15歲這個年齡階段。在孩子15歲之前幫助他養成好習慣,不僅會讓孩子受益一輩子,父母自己也會省心很多。

那麼,怎麼做呢?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習慣有關。

來看看這則故事:

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資企業招工,一些學歷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觀條件都很不錯的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進入了最後一關---面試。可是,未曾想到,沒有提問,沒有出題,短短10分鐘,他們都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總經理藉故離開了5分鐘,這些年輕人便得意非凡,圍著總經理的大寫字檯,看看這個材料,翻翻那個資料。10分鐘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這群年輕人很納悶。

總經理說: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被錄取,因為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東西的人。年輕人一聽,頓時捶胸頓足:我們長那麼大,從沒覺得亂翻別人東西是多大的錯,有多麼嚴重!

性格和習慣很重要,性格是先天的,習慣是後天養成的!性格不會一成不變,父母以身作則,並嚴格要求,養成後天習慣,這會讓孩子收益一生!

機會只有一次,因為一個不好的習慣,他們和機遇失之交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