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保留的古漢語糕餅:餢飳(bù zhù)


廣西保留的古漢語糕餅:餢飳(bù zhù)

廣西保留的古漢語糕餅:餢飳(bù zhù)

有一位叫小老廣的網友私信:聶先生,想請教你一個問題。我是梧州藤縣人,講的是勾漏粵語。從小到大,四五十年了,我一直有一個困惑,我們家鄉這邊的小吃,比如糯米餈粑、艾粑粑、芋頭糕、白餈粑等,在我們的家鄉話裡統稱為“助”,糯米助、艾助、芋頭助、白助等等,這個助,粵語正式文字是哪一個字呢?請指教,萬分感激!

廣西梧州粵語與廣府話是一脈相承的。兩廣粵語統稱為白話。

同是糕點餅食,有的叫餈,有的叫粑,廣東陽江叫(米馬),廣東高州叫籺,廣西梧州的糯米餈粑、艾粑粑、芋頭糕、白餈粑等,統稱叫”助”。

其實,這個助字是個音,並不表義。助無法表現糯米餈粑、艾粑粑、芋頭糕、白餈的意思。

只有餢飳同義。

餢飳是什麼東西?就是發麵餅。

《太平御覽》卷八六○引 晉 束晳 《餅賦》:“釰帶案成,餢飳髓燭,或名生於里巷,或法出乎殊俗。” 唐 劉恂

《嶺表錄異》捲上:“南中醞酒,即先用諸藥別淘,漉秔米,曬乾;旋入藥和米,擣熟,即緑粉矣。熱水溲而團之,形如餢飳。”

餢,讀作bù,本義指一種經過發酵後做的麵餅。

《集韻》薄口切,裒上聲。餢������,餠也。

《正字通》餢������,起麫也,發酵,使麫輕高浮起,炊之為餠。

賈公彥以������食為起膠餠,膠卽酵也。涪翁說,起膠餠,今之炊餠也。

《齊民要術》餢飳( t弖 )〕用發酵後的面做的餅。有餢������。

飳又是什麼東西?飳就是一種糕餅。

飳,餌也。——《集韻· 遇韻》

飳,餌也。——《類篇· 食部》

《集韻》朱戍切,音注。餌也。

又《廣韻》天口切《集韻》他口切,������音妵。《廣韻》同������。《集韻》或作飳。

《漢語大字典》解釋:飳,❶祀。《玉篇· 食部》:“飳,祀也。”

❷餌。《集韻· 遇韻》:“飳,餌也。”

飳的注音有幾個:音注。音妵。音祀。這幾個字都與助同音。

所以,注,妵,祀傳到廣西就變成了助。(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