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為什麼要出賣全梁山的兄弟投靠朝廷?

90輕奢女裝


宋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和榮華富貴!



《水滸傳》中的宋江是個可憐而又可恨的人!

說他可憐是因為他滿腦子都是個人的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光宗耀祖,為此不惜對腐敗的朝廷唯唯諾諾,忍氣吞聲,奴顏婢膝,低三下四,沒有一點人樣。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不像王慶,田虎,方臘那樣壯志凌雲,胸懷天下,敢於稱王稱霸,不甘於做朝廷的鷹犬和奴才。

說他可恨是因為他為了他自己那點可憐的野心,為了自己所謂的榮華富貴,可謂機關算盡,費盡心機,什麼陰損的事都幹過,什麼陰損的事都敢幹,甚至不惜出賣梁山眾兄弟投靠朝廷,把他們當做實現自己野心的墊腳石。



宋江原只不過是一個小地主的兒子,家裡有幾畝地,有幾個小錢,雖然讀過書,可惜連一個最起碼的秀才都不是,所以應該說他讀書是很差勁的,想依靠讀書出人頭地,飛黃騰達對宋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他不甘心,不甘心就這麼默默無聞。於是就想方設法,託人花錢,在縣衙謀了一個差事,做了一名小吏。

在那個時候,地方幹部分兩種,一種是官,如:知縣,知府,都統,巡撫等,這些人基本身上都有功名或者軍功,屬於國家幹部,由中央統一管理,只要做的好,將來做丞相大將軍都有可能。

另一種是吏,就是由地方政府根據實際需要,自主招聘的幹部,由地方統一管理,屬於地方幹部。由於這些人身上基本都沒有功名,所以上升的空間非常有限,只不過是找碗飯吃罷了。比如說宋江,就算他幹得再好,也當不了知縣,因為他身上沒有功名呀!

當了小吏後的宋江依然不甘心,不甘心就這麼寄人籬下。他知道,自己要飛黃騰達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為朝廷建功立業,只有建立了功勳,才能高官得坐,駿馬得騎,榮華富貴,光宗耀祖。

於是他發揮他富於心機,善於與人交往的特點,廣交天下朋友,黑白兩道通吃,撈了不少黑錢。然後再把撈到的黑錢散出去,獲得了“及時雨”的美名,獲得了不少人的擁護。

其實他所做的一切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善良,而是他在為自己有朝一日飛黃騰達打基礎。所有他幫助過得人,在他眼裡都是棋子,都有可能成為他飛黃騰達的墊腳石。

上了梁山以後,當宋江看到聚義廳裡黑壓壓一片英雄好漢時,野心勃勃的宋江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有了結果,自己為朝廷建功立業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毫不猶豫地收拾了晁蓋,自己坐上了大哥的位置。然後又毫不猶豫出賣了梁山兄弟,投靠了朝廷。



再然後,帶著梁山兄弟為朝廷南征北戰,建立了巨大功勳。

宋江因此高官得坐,駿馬得騎,一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風光無限。可梁山眾兄弟卻因此十死七八,七零八落,慘不忍睹。

可宋江機關算盡太聰明,他怎麼也沒有算明白,在朝廷眼裡,一日為匪,終身為匪,他宋江依然還是一個不被信任的土匪,最後也被朝廷毫不留情地毒死了。榮華富貴也就成了過眼煙雲,隨風而去。

所以說,宋江出賣梁山兄弟投靠朝廷,完全是為了自己飛黃騰達和榮華富貴。


行業動態觀察


宋江擁有過人的膽識與眼光,能站得高看得遠

很多人都喜歡《水滸傳》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寫出了一種蕩氣迴腸的感覺。眾所周知,水滸的第一男主角是宋江,書中說的就是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齊聚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

水滸中,至少提到過42次“替天行道”,基本都是梁山好漢所說。從第十九回末,林沖火併王倫,扶晁蓋做了梁山大當家,作者就說過“替天行道人將至,仗義疏財漢便來”,一直到招安之後,始終在說替天行道,僅大排名那一回,就說了七八次。那麼,梁山好漢所說的“替天行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宋江等人,要暫時替皇帝,為底層人們主持正道和公道。注意,這裡的“天”不是上天,而是天子、皇帝的意思。這個解釋,從以下兩點能看出來。

在古代,一直有正統之說。不管是謀權篡位,還是改朝換代,對前邊的人都是心存敬畏的。因為他們就是正統,他們代表著天下。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反抗當權者,這會被視為不忠不孝。在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就是沒殺了大漢天子,這就是原因。宋江為的也是這個。宋江出身在一個農家,父母本就世代受宋朝的庇護,在宋江小時候,父母就教宋江要效忠朝廷,長大要報效朝廷,光耀門楣。宋江從小在這種環境下生長,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正統思想。後來宋江被迫上了梁山,也始終記掛著朝廷,想著為朝廷效忠。《水滸傳》中有這麼一回,宋江徵方臘以後,高俅等人設計毒殺宋江,宋江在臨死前說:“寧可朝廷負我,我也不負朝廷”。由此可以見,宋江對宋朝的忠心已經到了迂腐的地步。宋江不為了升官發財,也不為光耀門楣,只不過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忠心而已。宋江如此性格,即使前面做了很多大快人心之事,行了很多仗義之事,也難以讓人對其喜歡,因為宋江的迂腐已經爛到了骨頭,不容更改。



燚燊焱炎火


出賣?這個話說的可不對,給宋江幾個膽子也不敢出賣全梁山的人,宋江的做法,是絕對符合多數人利益的。

宋江是什麼出身?刀筆小吏,都不是帶編制公務員,能夠真正走入仕途,一直是他的夢想,他可從來沒想到造反,自己當皇帝。

宋江的夢想是絕對得到多數人支持的。為何?這要從梁山108人的出身說起了。雖然以前的歷史課本經常把他們定義為農民起義,但其實這108人真正的農民只有一個——“九尾龜”陶宗旺,排名75位,都沒注意他最後是咋死的,呵呵。即使算上那些漁民(三阮)、獵戶(雙解)以及其他江湖各個行業的人,加起來估計連30%都不到,絕對的少數派。

那麼多數派呢?他們包括:朝廷降將、政府公務員、地方名仕、土財主等等,這些人普遍在沒上山之前都比宋江混得好,他們上梁山都是被逼無奈,回到過去的生活才是他們的理想。

況且,即使那些之前屬於社會底層的所謂好漢們,心思想著以後混個官當,肯定是大有人在的,所以,宋江路線是得到多數人支持的。

當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並在門前掛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的時候,宋江路線就已經開始實行了:殺人放火受招安!


黑水布衣


宋江為什麼要出賣全梁山的兄弟投靠朝庭?

愚以為,用“出賣”這兩個字有些欠妥。

宋江一意孤行地進行招安,最終把好端端的水泊梁山鬧得悽悽慘慘非死既傷,以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收場。自己也落得被人毒死。這等害人害己的勾當,確實應歸罪於宋江。因為晁蓋若仍是寨主,是可能接受招安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說,用“出賣”梁山兄弟投靠朝庭不妥呢?因為一件事要看站在哪個角度上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不僅不同,有時甚至會截然相反。

下面,咱們就從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去一一探討。

一、一上梁山,宋江拒絕落草

宋江,字公明,上梁山之前是鄆城縣衙的押司。押司是幹什麼的,就是管抄抄寫寫的秘書角色。由於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濟人貧苦,扶人之危,平日又愛結交江湖好漢,在山東河北一帶頗有名聲,人稱及時雨。當他利有職務之便得知朝庭要捉拿智取生辰綱的晃蓋等人時,冒險私自給晁蓋送信,使晁蓋等人得以逃脫,上了梁山。

為了感謝宋江救命之恩,晃蓋委派劉唐下山捎來書信,並帶來金銀。宋江只留下書信和一錠銀兩其餘皆由劉唐帶回。不巧的是,書信被宋江外室閻婆惜看到,向他索要信中所講的金銀,宋江哪裡拿得出,在閻婆惜以告官相逼之下,宋江失手殺死了閻婆惜,吃了官司,被髮配江州。

晃蓋等人在路上劫取宋江上了梁山,再三挽留。但宋江執意不肯,只好任其下山。

這是宋江第一次上山。由此可見,宋江迷戀官職,夢想日後翻身再從舊職。不肯落草為寇。

二、二上梁山,宋江免強入夥

宋江被髮配江州後,一日與李逵戴宗在潯陽樓喝酒,酒後感慨抱負難以實現竟淪為囚犯,借酒澆愁,在牆上題寫反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從詩中可見,宋江是有滿腔抱負,不可能甘願上山落草為寇的。

但也正因為這次酒後吐真言,宋江再次加刑,被判死罪。多虧晃蓋等下山劫取法場,把他救上了梁山。

這二上梁山,宋江是留也得留,不留也得留,因為他已犯了殺頭之罪,無路可走了。

通過前後兩次上山,完全可以看出,宋江根本就沒有落草為寇的意願,只不過陰差陽錯,使他被動地走上了梁山之路。

三、接替寨主,便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

宋江在骨子裡是瞧不起梁山好漢這般作為的。他腦子裡想的是報效朝庭博取功名,封妻廕子耀祖光宗。時刻想把梁山弟兄弟脫離苦海,摘掉這頂落草落寇的帽子,為大家謀個好的出路。而這條出路只能是接受朝庭招安。所以,當他坐上了寨主寶座後,立刻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從理論基礎上就開始進行招安的輿論準備

四、為將招安得以實現,絞盡腦汁不擇手段

為了走通招安這條路,宋江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一是走宿太尉的路子,但由於高俅從中作梗,未能得逞。

二是走李師師的路子,希圖由李師師給皇帝吹枕邊風,因故未能實現。

三是大敗高俅,把這個惡貫滿盈的大奸臣捉上山,寧可得罪林沖報仇血恨之心,也堅持把高俅放走,夢想從高俅那裡求得出路。然而高俅為求活命,表面答應,逃脫後不僅不幫助宋江,反而更加從中作梗,使招安之路再次落空。

四是再走宿太尉和李師師的後門,才得以把招安之意通達皇帝。終於把招安之路走通。

通過以上四點不難看出,宋江由始至終是不安於梁山大業的。他在骨子裡就是把在梁山作為一個跳板,幻想通過招安這件事,不僅把自己的罪名洗脫,同時也為梁山兄弟們帶出火坑,讓他們也摘掉賊人草寇的帽子,走上一條報效朝庭謀取功名揚名後世之路。


所以,從宋江本意上來講,是不存在出賣梁山兄弟這一道理的。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的這種舉措,不能說不是一種善意的選擇。

只不過,招安成功後,他立即率軍攻打同樣是農民起義軍的方臘,在客觀上起到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統治,成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的爪牙幫兇,把自己和梁山弟兄們都推上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由此也把招安演變成了一場悲劇。


文化一家人


閱讀《水滸傳》,如果我們不仔細看不認真思考的話,很容易把宋江當成一個真正的劫富濟貧、仁義善良的及時雨來看待。對他帶著梁山眾兄弟接受朝廷招安,一定還覺著他忠義愛國,終於將眾兄弟帶上了正道,是個可親可敬的人。可事實證明,宋江的招安,最終將眾兄弟引向了不歸路,大部分都不得善終。那麼宋江為什麼非要帶著眾兄弟接受朝廷招安呢?

宋江是個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宋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修齊治平是他終生的追求。可命運偏偏和他開了個玩笑,讓他只在鄆城縣做了個押司的小吏。宋江不甘心啊,可他又有什麼辦法呢?雄心不減的宋押司,不愛金錢女人,只有默默的等待,在等待中,他樂於施貧助人,在人們中留下了極好的口碑,被時人稱為及時雨宋公明。正是這個好的名聲,為宋江進級實現夢想幫了大忙。宋江從骨子裡看不上背叛朝廷的人。七星聚義,智奪生辰綱,朝廷查的很緊,宋江為酒友晁蓋等人通風報信,讓晁蓋等人及時逃走,為此晁蓋很是感激宋江,把其視為至交親友。一次宋江路過樑山,晁蓋等人苦留他入夥,被宋江以有高親在堂謝絕;後來宋江怒殺閻婆惜,犯了案,情願接受衝軍發配之刑,也不願去投梁山入夥;在江州服刑其間,宋江心情鬱悶,飲酒潯陽樓,酒後提反詩,被人告發,犯了重罪,依法當斬。梁山好漢們聽說後,千里迢迢趕到江州,冒死劫法場,救出了宋江。宋江到了梁山後,晁蓋以讓出頭把交椅苦留宋江,但宋江依然不願留在梁山反叛朝廷,又離開了梁山。後來被官府通緝的宋江回到家鄉藏匿不出門,又被人告發,官府派兵入家捉拿,宋江翻牆逃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投奔梁山落草。宋江壓根就不打算長久佔山為王。晁蓋死後,宋江做了梁山頭把交椅,成了梁山之主。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聚義庭為忠義堂,樹起替天行道的大旗。為了壯大梁山招安派力量,他奴顏屈身,不遺餘力地招降朝廷敗將;為了確保招安成功,他不顧林沖的感受,不顧高俅是奸臣,三次大敗高太尉,又三次奴顏婢膝地恭敬送走高太尉;為了急於得到朝廷招安,他劍走偏鋒,不顧名聲,到東京拜見名妓李師師,以求能引見皇帝。功夫不負有心人啊,終於,宋江與梁山眾好漢得到了朝廷招安,實現了宋江夢寐以求的夙願。為了討好朝廷,博得朝廷的晴睞,達到自己升官的目的,他罔顧朝中奸臣們的讒言陷害,帶領眾兄弟們為朝廷南征北戰,東擋西殺,一百代八將的梁山眾好漢,大部分死於非命。南征方臘一戰,梁山好漢戰死大半,最終只有少數人活了下來。

梁山好漢的慘死沙場,確為宋江換來了高官厚祿,成了楚州宣撫使。但是好景不長,朝廷根本看不起這些土匪出身的梁山好漢,特別是朝中奸佞擋道,豈能讓宋江等得志?最終他們以皇帝名義賜毒酒給宋江等,將宋江等毒殺。臨死之際,明知毒酒的宋江,似乎被驢踢了腦袋,他自己喝毒酒不說,還把李逵等一齊叫來同飲,說是怕李逵在他死後造反,以死來最後彰顯他對大宋的忠心耿耿,真的是讓人可嘆可恨啊!


sunjin72976689


首先更正一下,宋江不是出賣而是帶領梁山兄弟投靠朝廷。

試想,如果宋江不帶領兄弟們投靠朝廷的結局是什麼?

方臘田虎王慶宋江都鬧騰的時候也沒有撼動大宋江山,只憑宋江領著的梁山這一小股勢力還能翻了天不成?

宋江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在當時的背景下,宋江的決擇是政確的。


筆端蘊藏千點紅


全梁山的兄弟又不是都是他的嫡系,為何賣不得。他的嫡系兄弟在30人左右,是梁山第一山頭。梁山中還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山頭,那就是降將集團,降將們沒有首領,但戰力強大,有重回體制內的想法。兩者的結合壓制了其他山頭,讓宋江的洗白計劃得以通過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宋江為什麼要出賣全梁山的兄弟投靠朝廷?

這裡喚做“出賣”其實是極不妥當的,宋江力主於招安,有沒有個人私心,是有的,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誰願意做,無可厚非,但是其是整個梁山中少數能站在戰略層面思考出路的人(吳用也算一個),對其應該套用周總理對老蔣的一句評價比較契合”戰略尚可,戰術拙劣“。

1.地盤太小,侷限太大

梁山號稱八百里水泊,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些的湖中島罷了,雖確實易守難攻,但易守難攻的另外一個解釋就是,難進來亦難出去,如碰到大軍圍困,打持久消耗戰的話,勢必死路一條。

2.學而優則仕,有仕途,誰願意落草?

梁山108人中排名前列的大部份原就有功名在身,入得梁山是實屬迫不得已,也可看做暫時的權宜之計,重歸仕途是他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盼頭,如果一路落草下去,第一個離開梁山的恐怕就是那梁山的二當家玉麒麟盧俊義。

3.為後代考慮

眾所周知,在古代是極其重視出身門第,”龍生龍,鳳生鳳“,這句話就是最生動的寫照,不管朝廷如何的昏庸不堪,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你就是匪徒,如果沒有洗白的話,你的後代子子孫孫都要背上”匪徒“的身份,這在宋江及一眾人等心裡是無法容忍的。

因此,招安勢在必行,在戰略層面上說這是梁山唯一的出路,而且梁山有不少人在招安的問題上同宋江是一條心的,但是,宋江錯就錯在,選擇招安的時機,操之過急,3個沒有:沒有將朝廷打痛、沒有將朝堂上下打點通透、沒有討價還價提出更多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一個輕信:輕信高俅、童貫、蔡太師之流。

總結:宋江招安的出發點是好的,也符合梁山大部分人的利益,可惜能力有限,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何其哀哉,何其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