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古建築之慈雲庵

慈雲庵,位於代縣城內大校場東北側,慈雲庵創建於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清康熙年間曾募捐重修,嘉慶11年6月維修立碑,民國以後又有修茸。1984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三普”後重新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古建築之慈雲庵


慈雲庵,別名慈雲禪寺,是80年代代縣最早開放的寺廟,是原代縣佛教協會的辦事機構所在地。慈雲庵,採取了中國古代官署和民間傳統院落的形式。古人習慣上將比丘尼住的院多稱為庵。過去老代縣人有句順口溜:代縣四門十二樓,九街十八巷;有井的不算巷,有廟的不算街;要問廟宇有多少,大廟四十八,小廟數不過。明代州志中,有慈雲庵的記載。慈雲庵,作為一名耄耋老者,無疑見證著代州昔日的輝煌和繁華過後的落寞。據碑碣載,慈雲庵,始建於大明天啟元年(1621年),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修,現存為清代遺構。慈雲庵,坐南向北,東西四十米,南北五十五米。佔地面積1590平方米。二進院落佈局,院中有後殿、中殿、東配殿。中軸線上建有觀音殿和大雄寶殿,東側廂房為僧舍和僧尞。山門兩側建有伽藍殿、地藏殿、天王殿,東有配殿奶奶廟。全寺共有43尊規模塑像,2面懸塑。庵內現存明碣1方,清碑2通,民國碑1通。

代縣古建築之慈雲庵


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基寬11.8米、深14.9米、高0.3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七檁三架柁,前廊式構架,前簷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屋寬10.6米,高13.5米,廊深2.9米。屋頂為青灰色筒板瓦覆蓋。脊頂安吉星,脊端鑲吻。為慈雲庵核心建築。殿內有壁畫、塑像。大殿進門兩側繪有護法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壁畫,保存面積17平方米。其造型技藝高超,線條流暢有力,色彩鮮豔,形神皆備。依次為40平方米懸塑,雕有十八羅漢圖與釋迦摩尼佛“八相成佛圖”“說法圖”,作品立體感強,人物造型生動,故事觸目可及,身臨其幻,彷彿置身仙境。整個雕塑以造像藝術來表現文字藝術,從靜態圖像來透視經典義理精髓,同時,通過精美的造像形制也能看出當時的藝術造詣頗為深厚。其懸塑為縣城境內寺院獨有,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與鑑賞價值。正面左起依次為“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身旁分別為護法文殊、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身旁分別為迦葉、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身旁分別為梵天、地祁尊神。三佛實際上是佛的報身、法身和應身示現。即民間所說的理法聚而為法身,智發聚而為報身,功德法聚而為應身。具備三身功德性能成就佛體,所以三身即一佛。佛像為木胎泥塑貼金罩漆,面部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妙相莊嚴,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頭罩鏤空八極祥背光,金碧輝煌,燈下光明遍體,使人頓生觀照自心修證圓滿的決心。仰頭可見柱頂飛天“仙樂供佛”和天龍八部“隨侍護持”,形象逼真,生動有趣。門額繪有釋迦牟尼佛的“成長圖”。其示眾生:出家,甚難稀有之事,非大福報不能成,非大丈夫不能為。你想看的,這裡都有。其工藝雕刻精美,直令人歎為觀止,堪稱代縣之一絕。供桌以樟橡木精雕而成,圖案十分逼真。殿外左邊側牆鑲石碑記。目前發現慈雲庵殿內塑像、壁畫是代縣保存較好的一處。

據文物工作者考證,殿內塑像是明代早期的原作,其造型園滑、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鮮豔。此殿塑像、壁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84年12月14日,經代縣人民政府公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殿,基寬7.4米,深10米,高4.8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二架柁構架,施四扇六抹格扇門。脊頂安吉星,脊端鑲吻。內塑普賢菩薩、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觀音菩薩身旁分別為善財、龍女護法。代州自古素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民俗,其實,觀世音早已成為民間慈悲為懷、循聲救苦、捨己救人的最美感動人物形象的化身。隨著國運昌盛和民風之仁厚,代縣人崇文明理,一如既往地傳承觀音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為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活力。

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施四扇六抹格扇門。進門設龕供奉塑像為韋陀菩薩。兩旁林列分別為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山;北方多聞天王,黃臉,託黃金寶塔。造像姿態各異,不怒自威,威風凜凜,隱然呈現一種浩然正氣充天地的依法治縣、清風廉政氛圍。

山門兩側分別為伽藍殿、地藏殿。殿頂分別建有鼓樓、鐘樓。兩樓遙相呼應,建築精美,濃墨重彩。形制規整,飛燕四挑角。翼角懸風鈴。氣勢雄偉壯麗,格調莊重古樸。每臨法事,晨鐘暮鼓,香菸嫋嫋,不絕於耳,信眾長跪揖拜。慈雲庵敲鐘擊鼓是有儀軌的。早晨,鐘聲繼以鼓點,遲暮,鼓點繼以鐘聲。它雄渾激越,深沉悠遠,清響悅耳。“驚醒世界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鐘鼓作為該寺實施佛教禮儀的重要法器,還在嫋嫋餘韻中警醒世人。

東配殿為娘娘殿。左起分別為碧霄娘娘、雲霄娘娘和瓊宵娘娘。道教傳說中的三位仙女,頭戴飾寶鳳冠,身著華麗服飾,面容豐潤慈祥,各持法器,文雅端坐。南北分塑溫瓊元帥、趙公明元帥。塑像工藝精湛,功德相圓滿。

據慈雲庵大殿立石碑記及現存資料載,慈雲庵,於大明天啟元年由住持僧海登率副府鄭門下官李時暢等信士29人共同籌資建成。清康熙年間曾募捐重修。至嘉慶十年殿堂破敗不堪,禪室壞毀,佛像剝脫,殿堂損壞不能遮擋風雨,於是鄉人於甲子午夏二十餘人共同發起修復,不到一年兩殿堂修葺一新,門牆整齊。此次出資者共四百餘人,這也是慈雲庵較大的一次修復。嘉慶十一年六月維修立碑。民國以後民間人士又有修葺。其中,民國閻錫山部下炮兵司令代州人周玳花資三百五十一塊銀元修建。文革期間,當地善信人士將大殿內佛像用磚砌蓋遮擋得以保存,大殿及其配殿都改為村委會。黨的宗教政策落實以來,慈雲庵作為第一批恢復的寺院,僅歸還了東面佛殿及廂房,僧眾住宿條件非常艱苦,各種設施不全,廟內荒草重生,破敗不堪。現今政通人和,適逢復興東方中華文明,加快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了弘揚佛法,莊嚴國土,給更多善信人士創造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慈雲庵四眾弟子捐資重新修復慈雲庵,如今佈局合理,建築規制嚴謹,松柏掩映,氣勢宏闊,文化氛圍濃厚。已經部分恢復和再現了明代全盛時期的歷史風貌。慈雲庵,披天地之輝光,浴法雨之滋潤,澤被富庶之名城。明月朗照,信步院中,樹木滴翠,惠風和暢,鐸鈴四聞,僧俗仰止,十方景從,實乃代縣佛教歷史之縮影。如今,研習淨土蔚然成風,相信明日道風更莊嚴,道場菩提更殊勝。

院內有老井一口,傳說過去老人們有看不好的病,只要虔誠懺悔,發願,取水可治。後來廟宇荒蕪,經雨水沖刷,和人為的破壞,老井被填。2016年,師父們僱人重新開挖,從原先的3米挖至7米時,老井噴水了。原來井下有一個泉眼,當時用一臺水泵整整抽了一天,水才清冽。這是目前縣境內寺院裡發現的唯一一處可用老井。如果遇上停電,師父們就從老井取水供生活飲用。

慈雲庵,地處民居腹地,鬧中取靜,解脫自己。常言道: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這就是她的獨特魅力所在。慈雲庵,有四大亮點:銅像多。代縣其他寺院多為泥塑;大殿多。多為歷史遺存和舊跡;懸塑。美妙絕倫,在代縣可謂僅此一處。“八相成佛圖”是代縣傳統泥塑藝術中的代表作;慈雲禪寺,是目前代縣唯一做慈善事業的寺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