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这个世界上的爱情故事,只有两个结局: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一段的爱情都会有只属于两个人的回忆。因此,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爱情,有相似的情节,却永远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过程和结局。

《菩提》,就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个这个世界上的人,对于人的定义永远都是固定的。因此,所有的一切成为了必然,而故事里的男女主角,也在这必然之中成为了世俗的牺牲品。

爱情故事,想让人铭记于心,不圆满即可。爱情故事,想让人觉得温馨,圆满即可。在《菩提》的故事里,即拥有着不圆满,又拥有着看似圆满但是大开放式的结局。因此圆满与否,在于每一个看故事的人的心里,到底会如何去定义这个俗世。

《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人,不应该被定义,特别是自己定义自己

左依和加诺,可以算是青梅竹马的存在。和大多数青梅竹马不同的地方在于,加诺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有个姐姐和酗酒的父亲;而左依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之中,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和她讲道理。因此,当加诺又被酒醉的父亲打的时候,左依选择了去给加诺送吃的。

左依的母亲,告诉左依,只需要跟加诺的父亲说自己的父亲找他下棋便可。小小年纪的左依不懂得何为谎言,真的拉开嗓子便将母亲的这句话说了出来。左依的父亲点了点头,附和着左依的话语。加诺的父亲愣了一愣,随机走进了左依的家中和左依的父亲下棋。左依将吃食光明正大的送到了加诺的面前,让他吃饭。

左依和加诺的青梅竹马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加诺不学无术,每天在校外打架斗殴闹事情;而左依则是家里和学校里的乖乖女,学习好又长得好看,整个人还特别的温柔。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坏小子和一个乖乖女的童年。

青梅竹马逃不过你情我愿,左依和加诺在成长之中,慢慢的成为了彼此心里最重要的存在。虽然左依依旧是学校的乖乖女,认真上学读书;而加诺依旧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和其他的人在一起打架斗殴搞事情。

原本对加诺还抱有同情心的左依父母,对于加诺的情感也慢慢的有所改变。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父母,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在一起。于是,欺骗也好、威胁也罢,左依的父母终于让左依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地方,考上了一个远方的大学,重新开始了属于她的生活。

在《菩提》里,加诺和左依,都是被定义之后的存在。加诺因为从小就打架闹事,所以被标签了“坏”这个属性,而左依因为听话又是好学生,所以被定义了“好”这个属性。好和坏是这个世界上两个对立的面,所以不应该在一起。因此,即便左依和加诺彼此都在乎对方,愿意为对方去努力,但最后却还是被世俗所分开。

《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如果加诺是一个从小就听话并且好好学习的孩子,也许他最后的结局会不一样。而左依也不会考上远离自己家乡的大学,最后嫁给了自己的学长。如果左依从小就不听话,也和加诺一样不学无术天天闹事,两个人的未来可能也还是一样的,因为被定义的“坏”上加“坏”,最终结局必定是毁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被定义着,而我们却执着的认为这些定义就是我们的人生。小时候,我们顶着“乖孩子”的头衔长大,有任何不乖的行为便是错误,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初衷,按照这个俗世世界的定义长大为人。成功或者失败还有必要吗?其实被定义之后就将自己封锁在这个定义之中,已经是一种失败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和其他人相同,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会和其他人雷同。所以我们如果不抛开自己被定义的框架,我们就必定会获得失败。但是人生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的失败也许在其他人的眼里,是一种完整的成功。而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是否接受了这种执着的“被定义”。

就如同“上学应该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便是坏学生”这种定义。其实,好好学习是应该的,因为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丰富自己未来的生活,才能看清自己将来的路应该如何走。但是被定义之后,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抗拒心里,一不小心便成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态度。因此,如果被定义,首先自我思索一下,这个定义,是世俗的执着,还是我们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努力。

《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父母的执着:我真的是为了你好

相信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不下于一个喜欢把“为你好”放在嘴边的人。而对于左依来说,她的父母有一大半的时间里,就喜欢用“为你好”去控制她的世界。而对于左依的母亲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左依的母亲有过类似的经历,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

左依的母亲唯一忘记的事情是:人不同的情况下,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同的。她不是左依,而加诺也不是曾经她生命之中出现过的那个人。所以小时候出于对加诺的同情,她同意左依去给加诺送饭。但是加诺长大以后,依旧每天无所事事到处惹是生非,左依的母亲便选择将左依送去一个没有加诺存在的城市生存。

左依责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对从小看到大的加诺这样?左依的母亲却只是告诉她,正是因为从小看到他长大,知道他再也不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才不允许左依再去见加诺。一个人的成熟,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奋斗,在加诺的身上,左依的母亲看不到任何的奋斗迹象。

加诺没有奋斗吗?一个从小就没有母爱,并且被酗酒父亲殴打长大的男孩,他的生命里一定满是叛逆。所以,加诺才会选择和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做任何普通人都看不上的事情。左依的母亲不知道加诺几次打架闹事的具体原因,只有加诺自己心里清楚,任何人都不能说左依的坏话,而自己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用拳头解决。

《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为了未来和左依在一起生活,加诺开始认真的看书。每一本从左依那里借过来的书,他都会认真的翻读。用加诺的话来说,虽然其他课程学的不怎么样,但是诗歌却在这个时候学的特别的好。少年情怀都是诗,加诺真的有努力了,只不过在任何的世俗之前,他的努力都成为了笑谈。

为了让左依过上更好的生活,加诺选择了离开。只不过他选择离开的方式,因为年轻气盛,而倍加伤人心。每个人都年轻过,每个人都自负过,每个人都曾经以为自己所为的一切是对的,每个人也都认为自己的“为你好”便是真的为你好。左依伤心了,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业之上,考上了那个遥远的大学。

在《菩提》这本书里,看着加诺的父母的选择,便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总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苦难,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将道路上的荆棘都斩断。在这“为你好”的执着之中,实际上却失去了让孩子成长独立的过程。

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你好”呢?一个人,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寻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那么所有的“为你好”最终都会变成“害了你”。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里看到这样的消息:XX考上全国重点XX大学,却因为生活能力不足被学校劝退;XX考上研究生,却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无法完成……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为你好”都是错误的选择,因为每一个人的主观执念和其他人都不一样。我们如果想要摆脱其他人“为你好”的执念,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理清自己的生活,明白自己将来决定要走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了。既然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那么为何又要让自己太过于执着别人走过的路?生活应该因为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而绽放出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光彩才对,不是吗?

《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菩提》,忘不掉的,终究忘不掉

《菩提》这个爱情故事,加诺一直都只存在于左依和她新认识的华侨李·加诺的谈话与记忆之中,因为故事的开始,加诺就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忘不掉过去的左依,终归和自己的丈夫选择了离婚,然后去大理旅游。她是旧地重游,而那个旧地是很多年前自己和加诺没有钱时候穷游的地方。在大理,左依遇到了华侨李·加诺,误打误撞的和他一起经历了一段旅程。

从最初的冷漠,到最后的熟悉,左依和李·加诺算是成为了朋友。左依一直无法读下去的加诺的日记本,在李·加诺的帮助下,也终于看到了最后一篇。左依从日记里终于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也终于明白了这么多年自己错过了什么。

《菩提》,世上本无路,何苦太执着

原本打算旅游之后放弃治病的左依,终于还是拥有了活下去的意义。她旅游回家,积极地接受治疗。既然有些过去忘不掉,那就不要忘记好了。人类因为拥有着记忆,所以才能够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正是这些好与不好的记忆,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因为爱情故事而去思考人生,但是这一本《菩提》却着实的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与错过,到底最后停留在自己世界里的一切,能够剩下多少?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与人接触与人友善,最后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我们生命之中的过客?

有时候,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们太过于执着某一样或者某几样东西。但实际上,只有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才会明白生活之中,到底什么样的存在才是必然的。选择,从来都有,只不过每一个人的选择不一样而已。

我曾想《菩提》,会是讲述佛祖或者思考人生的书吗?看完之后我却发现,原来所谓的情感,也可以让人拥有不同的选择,让人去体味不同的人生。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