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是如何從小學四年制義務教育發展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

四十五度歷史


1868年,日本實行了明治維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對全體國民進行教育,尤其重視兒童的學校教育。1871年,文部省成立,1872年文部大臣宣佈了教育政策和國家教育制度。1886年,明治政府在法律條文上明文規定,要對保護者提供就學機會的義務。自此以後,義務教育的入學率有明顯增加,1891年的入學率超過了50%。

1907年,義務教育的年限由4年延長到6年,1910年的入學率達到了98%。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義務教育規定,所有的國民從6歲至15歲必須接受9年(小學6年,初中3年)的義務教育。日本憲法的第26條第一項也明確指出:“所有的日本國民按照法律之規定,根據自己的能力,享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權力,並規定在國立或公立學校實行免費制。



國家網文化


德川時代,日本閉關鎖國,還實行愚民化政策,這就使得國家愈發落後,而“落後就要捱打”,到德川幕府晚期,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叩開日本國門,強迫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國家逐漸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淵。

為拯救國家,日本有識之士開始倡導變革圖強,於是1868年明治維新開啟了,以期實現“富國強兵”的偉大夢想,從而將西方“蠻夷”趕出國境。

而要真正實現強國之夢並非易事,如何入手成了關鍵問題。在對西方進行考察後,維新政府發現教育是國家崛起騰飛的關鍵性一環,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得力於教育的實施,教育基礎雄厚,科學技術也就蒸蒸日上,國家強盛便指日可待。

然而當時的日本內憂外患,國家一窮二白,發展義務教育難度很大。不過事實證明,日本不僅做到了,並且相繼實現了“三級跳”,從四年制到六年制再到九年制,這樣的成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四年制義務教育

1872年,即明治5年,維新政府拿出武士革命的勇氣,開始推行“教育革命”,決心在日本開展四年制小學義務教育,表示凡適齡兒童都可以上學接受教育,並憧憬著未來“在村中無家不入學,在家中無人不讀書”的良好願景。

口號是震天響,而落實到位並非易事。就在義務教育政策出臺以後的十年間,近兩千所學校遭到納稅人破壞,更有甚者,眾多家庭不讓孩子上學,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兒童入學率破不了50%關口。

還好,政府有的是耐心,並不時加以鼓勵、引導,到20世紀末,男女學童入學率都在90%以上,教育基本普及了,國家建設人才層出不窮。

難怪明治維新開展後僅二三十年時間,日本發展的突飛猛進,以往還被西方稱為冥頑不化的國家,而今已成了世界“八大國”之一,備受矚目。

六年制義務教育

既然教育的作用如此巨大,加上國家實力與日俱增,1907年,就在義務教育實施 35年後,政府又順延2年,將義務教育年限變成六年制,如此一來,受教育人數及範圍明顯在增加和擴大,國民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其眼界、思維要比以往開闊的多,在實際工作中效率明顯提升。

顯然超過六年制小學教育便屬於非義務範疇,廣大學生要通過考試,憑著優異成績繼續上學。部分有幸踏入大學門檻的“天之驕子”,後來在建設國家的廣闊天地中更是大顯身手。

九年制義務教育

就在六年制義務教育實施40年後,1947年戰後日本政府繼續將義務教育拓展至中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就這樣大功告成,由此再次在亞洲創下記錄。

但如果聯繫當時日本的實際情況,戰爭剛剛結束2年,一切都在百廢待興之中,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其龐大的教育經費簡直令人望而卻步,但日本就是要迎難而上,而這樣做也挺過來了,其韌性和勇氣實在可嘉。

伴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成功實施,女性讀大學亦如男子,不再受限制,只要她們肯用功,進取心強,大學的門檻一樣向其招手,這樣日本的教育就呈錦上添花之勢,國家再次崛起並不遙遠,而事實上戰後二十年,日本便快馬加鞭,成為僅次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第三個經濟強國。

綜上,日本發展義務教育不論是在明治初期,國家內憂外患之際,還是戰後一貧如洗,都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的層次和水平,這樣的魄力和擔當值得推崇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