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抗擊疫情,中醫人一馬當先

2020年2月14日,我很榮幸作為中醫人參與到株洲市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來到了株洲市定點集中隔離救治醫院,用中醫中藥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醫院按患者的病情輕重分三個病區進行安置,這裡的患者病程長短不一,所有患者均中西結合治療,中醫全程深度介入。在這裡有湖南首例ECMO患者成功脫機和年過九旬奶奶救治出院,這充分說明了中醫中藥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中西醫通力合作的最好證明。

目前我在一線工作已近一月,談一談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病情輕重分化明顯輕症與危重症患者居多

通過對大多數病例的觀察,單純的風寒、風熱犯肺不常見,早期痰溼或溼熱壅肺或疫毒閉肺較多,常表現為明顯的胸悶氣急、膿粘痰濁難以咳出,如不及時救治,喘憋更顯、無力咳痰,逆傳至心、心包及腎,迅速轉危重症。其病情變化有別於溫病學的衛氣營血的一般傳變規律。這與西醫的“肺實變”、“炎症風暴"的主要解剖表現:肺泡滲出性炎,晚期機化,見粘液栓形成的病理特徵及低氧血癥、呼吸衰竭及併發多臟器損害臨床特徵相符合。

實踐證明早期的中醫中藥干預,可明顯控制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減少危重症的發生;如果疾病已到重危,仍可通過辨證施治,扶助正氣,結合西醫先進設備支持治療,扭轉局勢。

無症狀、核酸檢測陽性者辨體辨病論治,促使轉陰

新冠肺炎屬於“溼瘟”範疇,具有進展迅速、病情纏綿反覆的特點。這裡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症狀不明顯、但核酸反覆不轉陰。為促使核酸轉陰,中醫從改善體質入手,辨體論治,剷除病毒生存環境,確可促使核酸轉陰。

因此通過中醫體質辨識問卷調查,全方面掌握患者的體質情況,當無症可辨時,因人制宜,辨體質辨病結合治療,為病人制定更好的個體化診療方案。

異常舌象+兼症可能是核酸久不轉陰的治療入手點

新冠肺炎患者一般有發熱乾咳、乏力氣促等典型症狀,當沒有典型症狀時,是否就無從醫治呢?上工醫國,中工醫人,此時需留意異常的舌象,詳細瞭解機體異常反應。

例如,有的病例住院時間長達1月、病毒核酸久不轉陰的患者,多有失眠、便秘、情緒焦慮、頭痛等嚴重症狀,我及時嚮導師戴娟主任討教,根據患者的症狀並結合舌象,用中醫辨體+辨症來遣方用藥,或養心安神,或潤腸通便,或平肝潛陽,或利溼化濁,促進核酸轉陰。

傳統中醫心身整體觀應用於防治新冠肺炎

中醫歷來重視情志療法,與現代醫學心身同治理念不謀而合。《丹溪心法》指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經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把情志抑鬱作為百病之源來看待,足見古人對情志致病的重視程度。

在抗疫過程中,我非常重視患者心理狀況,藥物干預之外,通過和病人積極交流,傳播正能量,疏導不良情緒,樹立必勝的決心。通過觀察,患者症狀緩解後,不但利於核酸轉陰,且幫助患者克服了恐怖焦慮的狀態、提高了住院時的依從性,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係。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西醫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在中醫臨床上,我們經常看到機械使用“抗病毒”作用的中藥,如金銀花、連翹、忍冬藤、貫眾、大青葉等,也包括連花清瘟膠囊、雙黃連的瘋狂搶購。此類“抗病毒”治療,既是對西醫炎性反應觀念的一種曲解,又違背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如患者素體虛寒,甚或飧洩,如此抗病毒,易致病情加重或反覆不愈。

化溼毒與保陰津,如何權衡

《內經》雲:“勿虛虛實實,損有餘,補不足”。一般來說,如果用攻邪的方藥來治療虛症,那將會使氣血更虛;如果用補益的方藥來治療實症,往往會導致邪實更盛,這是因為攻邪的方藥多數會耗損氣血,而補益的方藥往往會戀邪於內,閉門留寇。新冠肺炎治療中,化溼藥多用則傷陰津,養陰藥運用又戀邪,如何使用,需認真把握,掌握進退之道。

剛來醫院診治一位在ICU住院的老奶奶,典型“積粉苔”,屬“溼熱濁毒蘊結膜原”,給予達原飲三劑,患者先後由氣管插管、經皮高流量吸氧過渡到鼻導管吸氧,中西醫並重治療,病情明顯改善,積粉苔明顯轉薄,舌苔根部少許脫落(見2月17日、2月19日、2月23日舌圖),考慮濁毒漸化,餘邪未盡,氣陰耗傷已現,立即調整處方,在利溼化濁基礎上佐以益氣養陰,目前患者終於出院。

明學理、明醫理、明情理、明真理,凝集著我們中醫人的追求與情懷!每當看見一個個病人核酸轉陰,住院病人數日漸下降,我的內心感到無比欣慰和喜悅!能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既體現了我們中醫人的擔當,療效結果也讓我們中醫人感到自豪,相信勝利就在眼前!

筆者為省中醫高專附一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湖南省市名中醫戴娟主任醫師,曾先後在湘雅二醫院呼吸科及北京中日醫院呼吸中心中醫肺病科進修。2020年2月14日起常駐株洲市定點集中隔離救治醫院開展中醫藥診療工作。

醫心:抗擊疫情,中醫人一馬當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