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在上海外灘的外灘源33號原英國領事館西側的蘇州河畔,矗立著一座造型精緻的建築,它的體量不大,從外觀以及呈希臘十字型的建築平面佈局中不難看出,它曾經是一座教堂建築,雖然現在在建築上幾乎已經找不到任何的宗教符號。它就是外灘僅存的建成於19世紀的建築之一——新天安堂。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新天安堂西南側立面

上海開埠初期,大量僑民進入英租界,而租界內僅有一座隸屬於英國基督教聖公會的聖三一堂,且僅對該會的信徒開放,而非聖公會的信徒也不願去非自己的教派的地方去禮拜, 因此急需一座可供多個教派信徒使用的教堂。

1864年(清同治三年),在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恩(Walter Henry Medhust)的號召下,在麥家圈(今福州路、廣東路之間的山東中路路段)的仁濟醫院處建造了一座教堂,其英文名為Unio Church(聯合教堂),中文名為天安堂。既然稱作聯合教堂,自然是不分派系的,各派系的基督徒均能至此處作禮拜。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早期的新天安堂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因天安堂太過擁擠,故在蘇州河畔圓明園路路口另建新堂,依然稱為Unio Church(聯合教堂),中文名順勢改為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由英國建築師道達爾(W.M.Dowdall)設計,在19世紀的上海,他是少有的擁有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Royal Institute British Architects)會員身份的正統建築師。道達爾在上海開設道達洋行,其本人以設計教堂建築見長,徐家彙聖依納爵主教座堂也是出自他手,至今仍是徐家彙的地標建築。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曾經是外灘制高點的尖塔。

新天安堂建築風格為帶有哥特特徵的晚期羅馬式風格,單層磚木結構,外牆由青磚和紅磚相間砌築,設一座鐘塔以及瓦楞板屋面八字形尖塔,總高33米,曾是外灘的制高點,之後又在其西側加建了一座禮堂,平時可用作演講廳和教室,總體平面呈雙十字結構。

新天安堂僅能容納600人,卻是英國僑民的宗教生活中心也是英租界內重要的僑民社交生活場所。有不少名人在此演講,如192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曾到訪此地。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新天安堂南側立面

1949年後,英國僑民撤出上海,教堂借給旅滬閩人堂使用。1956年,教堂停止宗教活動,之後被上海電線二廠佔用成為工廠,禮堂等建築變為車間。之後又變成上海照明燈具廠的辦公樓,期間,標誌性的尖塔也已經消失,西側禮拜堂被拆除,整座建築毀壞嚴重。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新天安堂西南側立面

至2005年上海照明燈具公司遷出時,教堂已經被各種後來增建的建築物包圍,路過的人不仔細觀察根本不會發現這裡原來是一座教堂。

之後在外灘改造中,該建築也被列入修復保護計劃中,但在2007年1月24日凌晨3時,一場大火燒燬了新天安堂殘存的東側禮拜堂,主體建築被燒的面目全非,使得修復計劃變為了不可能。

2009年,對新天安堂按照“”落架大修”方式進行復原,即拆卸建築全部構件後,儘可能的使用原來的老建築材料搭配新材料在原地進行復原重建。這樣的方法對木構建築來說是能夠很好的還原建築本來的狀態,但對磚木結構的建築來說,拆卸後再還原等同於重建,已經幾乎不能夠算是原物。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鐘樓大門上的十字架是唯一留下的宗教印記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新天安堂重建完成,重建後恢復了尖塔和東側禮拜堂,原先被拆除的西側建築並未恢復。

2010年5月,經過改造、保護後的外灘源開放給市民遊覽,這裡也成為拍攝婚紗照的熱門地點。

目前這座依然建築不作為教堂使用,整座建築外觀上只有鐘樓下的大門上的十字架算是存留下來的唯一宗教印記。

上海外灘源最早建築之一,曾經命運多舛,復原後已成為此地地標。

兩個城市天際線的遙望。

從新天安堂可以看到黃浦江對面的浦東陸家嘴建築群,陸家嘴東方明珠也曾是上海建築制高點,從33米到468米,上海用了100年的時間,也算是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

外灘作為各地遊客到上海來必遊的一個地方,不知道各位來遊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這個老建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