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型突破-類型3 比較、變化類

類型3 比較、變化類


  高考趨勢 “比較類”試題是全國卷選擇題裡難度較大的,因為它涉及兩個比較對象、兩個類似事物,而且涉及比較對象的原因、本質和影響等方面。所謂比較就是類似事物對照,找出其內在的聯繫和差異。具體來說,比較是指事物或事件之間關於原因、本質、影響、同一階段的趨向、不同階段的差異等方面的對比以及人物之間觀點的對比等,常用的設問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發展”“新變化”等。試題的呈現方式有兩種:一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間相似事件之間的比較;二是同類現象或歷史事物發展過程中相繼出現社會現象的變化的比較,一般通過“但是(但)”“而且(而)”“然而”或標點符號聯繫起來。

解題秘籍 從唯物主義歷史哲學來看,首先,要把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比較,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事物。其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不是靜止的、孤立的,都要將其放在變化的歷史條件下去思考,才可以做到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更加深入的分析。從具體步驟上看,一是注意審題,明確題乾的要求是“求同”還是“存異”;二是分清比較類型,明確是異同比較還是變化比較;三是聯繫所學知識,結合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解題。

1.(2019·全國文綜Ⅰ,31,改編)據統計,1954年1月到4月,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俄文書刊借閱總數為1953年同期的5倍,為1952年同期的50倍,東北各研究所俄文書刊借閱量也大幅增加。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  )。

                     

A.科研接軌世界先進水平

B.“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

C.外交政策的積極轉變

D.工業化建設需求迫切

解析 1954年中國處於“一五”計劃時期,當時中國以蘇聯為典範和依靠進行工業化建設,所以俄文書刊借閱量增加,故選 D項;材料只是反映借鑑俄國,談不上科研接軌世界先進水平,排除A項;“科教興國”戰略始於199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外交政策的轉變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而不是1954年,排除C項。

答案 D

2.(2019·全國文綜Ⅱ,27,改編)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  )。

A.全國各地商人資本規模巨大

B.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放鬆

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政府注意提高商人地位

解析 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可知,明清時期商業規模的擴大促使資本集中,故選C項;材料說的是大商人,並非所有商人,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放鬆”不是明清時期發生的事情,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清代中期政府注意提高商人的地位,排除D項。

答案 C

3.(2019·全國文綜Ⅲ,25,改編)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社會進步程度 B.繪畫風格變化

C.社會風俗發展 D.儒家思想影響

解析 材料中洛陽龍門石窟是北魏時建造的,受漢文化影響較深,而儒學是漢文化的核心,故選D項;佛教早期造像與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的變化與社會進步關係不大,排除A項;繪畫風格確實會影響畫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社會風俗會影響繪畫風格,但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

答案 D

4.(2017·全國文綜Ⅰ,27,改編)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製器皿等。到明後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製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

B.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

C.經濟發展約束觀念更新

D.經濟發展衝擊等級秩序

解析 明前中期,朝廷嚴格規定官員不得使用玉製器皿等,旨在維護專制權威和等級秩序,但是到明後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製器皿,這說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等級秩序受到衝擊,而不是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排除A項,D項正確;這一變化不足以說明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排除B項;經濟發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而不是約束觀念更新,排除C項。

答案 D

5.(2017·全國文綜Ⅱ,28,改編)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撥各省,並不索取原價分文”;此後造船所用材料費用由用船一方撥付,採取“協造”方式生產。這種變化反映了(  )。

A.“協造”意在緩解經費壓力

B.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民辦

C.軍工產品市場化趨勢明顯

D.近代輪船製造業走出困境

解析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撥各省,並不索取原價分文”到此後造船材料費用“由用船一方撥付,採取‘協造’方式生產”反映了造船經費來源的變化,目的在於緩解經費壓力,故A項正確;材料中提到“協造”,福州船政局應該是從官辦轉為官督商辦,也就是協辦,並不是轉為民辦,故B項錯誤;從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撥各省’”到後來“費用由用船一方撥付”,說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終沒有投入市場,故C項錯誤;材料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業,不能由此推斷近代輪船製造業的整體狀況,故D項錯誤。

答案 A

1.(2019·江西上饒重點中學高三六校第二次聯考,24)公元前770年,周都城被迫從西往東遷移後,“它的統治者們終於被它以前的屬國漠視,甚至實際上被遺忘了”。這一變化過程中(  )。

A.宗法分封制度徹底終結

B.貴賤等級界限已被打破

C.諸侯僭用禮樂較為普遍

D.傳統契約關係不復存在

解析 據材料“公元前770年……統治者們終於被它以前的屬國漠視”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分封制崩潰,禮崩樂壞,故選C項;依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大力分封同姓子弟,宗法分封制度並未終結,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而非尊卑貴賤的等級界限被打破,排除B項;依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王雖然實際上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仍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項。

答案 C

2.(2019·廣東茂名二模,26)在漢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義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範。但唐太宗卻將周公逐出國子監的聖堂,流傳漢晉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識形態的表徵地位。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道衝擊儒學正統地位

B.君主權威強化的需要

C.科舉制度完善的要求

D.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

解析 材料“唐太宗卻將周公逐出國子監的聖堂”說明宣揚周公這一形象不利於鞏固統治,由此可知這是為了強化君主權威,故選B項;佛道衝擊儒學正統地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被取消支配意識形態的表徵地位”是官方統治思想的變化,與科舉制無關,排除C項;儒學復興運動是由唐朝中後期的韓愈提出的,排除D項。

答案 B

3.(2019·四川成都二模,27)有學者運用現存明朝進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從明代初期到後期,平民家庭出身的進士佔進士總人數的比例從75%跌至45%,而官員家庭出身的進士佔進士總人數的比例從24%提高到53%。這主要反映出(  )。

A.平民棄儒從商現象很普遍

B.選官考試程序不公

C.科舉制度僵化程度加深

D.恩蔭入仕機會增多

解析 平民家庭出身的進士佔進士總人數的比例下降,官員家庭出身的進士佔進士總人數比例上升,這說明明清時期科舉制在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方面的作用減弱,逐步僵化,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平民經商現象,排除A項;依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採用糊名、謄寫等方式,程序更加公平,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恩蔭等其他入仕方式,排除D項。

答案 C

4.(2019·福建莆田二模,29)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行或居留時,由本國頒發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下圖是1897年清政府頒發的護照,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

A.外交開始向近代外交轉變

B.外交出現制度性變化

C.外交主權觀念的增強

D.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

解析 根據材料“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行或居留時,由本國頒發的一種證明該公民國籍和身份的合法證件”可知清政府頒發護照,反映了當時中國外交主權觀念的增強,故選C項;僅由一本護照不能看出當時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外交轉變和外交出現了制度性變化,排除A、B兩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敗後中國國際地位降低,排除D項。

答案 C

5.(2019·廣西南寧一模,29)從興中會、同盟會開始,國民黨始終是一個以少數知識精英為主的集合體,不是會黨,就是海外華僑;直到1924年以後,國民黨才發展為一個開放的、具有廣泛政治動員能力的現代型政黨。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軍閥割據時期政治環境較為寬鬆

B.“三大政策”的推動

C.形成了以孫中山為領導的核心

D.中國政黨政治的成熟

解析 1924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推動國民黨改革成為群眾基礎更加廣泛的政黨,故選B項;軍閥割據時期政治環境相對緊張,排除A項;同盟會成立時就已形成了以孫中山為領導的革命核心,排除C項;當時政黨政治並未成熟,排除D項。

答案 B

6.中國學者編寫出版了“社會變遷與百年轉折叢書”:《1840年:被轟出中世紀》《1860年:巨痛與自強》《1895年:大夢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等。以上書名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共同點是(  )。

A.從局部地區擴散到全國

B.始終貫穿政體改革主線

C.與戰爭的影響緊密相關

D.突變和漸變交錯進行

解析 根據材料中“《1840年:被轟出中世紀》《1860年:巨痛與自強》《1895年:大夢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災難與大牽手》”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這些時間點均為戰爭時期,因此共同特點是與戰爭的影響緊密相關。故答案為C項。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B、D三項的表述都不符合題意,排除。

答案 C

7.(2019·山東濟南一模,30)1928年,中共六大明確提出“沒收外國資本的企業和銀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報告中又指出“在服從中國法令、有益於中國經濟的條件下,外國投資我們是歡迎的”。這一政策的轉變(  )。

A.主要是為了適應民族戰爭的需要

B.說明黨積極探索對外開放的道路

C.主要基於中國革命形勢發展變化

D.反映了黨的對外經濟政策的成熟

解析 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六大提出沒收外國資本,代表們認識到中國革命現階段的性質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務是驅逐帝國主義,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而中共七大召開時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將是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歡迎外國來本國投資,故選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時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排除A項;對外資態度的變化說明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革命道路,排除B項;題幹所述時期黨正在探索對外經濟政策,“成熟”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

答案 C

8.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幹部明顯歧視私營工商業,公私兼顧變成了“只公不私”。為此,黨的文件指出“國營經濟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則又應該一視同仁”。這一政策(  )。

A.加快了國家工業化步伐

B.促進了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

C.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

D.適應了經濟體制變化的要求

解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迫切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與材料中“國營經濟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則又應該一視同仁”相符,故選C項;“一五”計劃加快了國家工業化步伐,與材料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公私兼顧”不符,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中“工商業”不符,材料未涉及農業,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公私兼顧”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體制沒有發生變化,排除D項。

答案 C

9.(2019·安徽安慶示範中學高三4月聯考,33)中世紀,歐洲聖誕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聖·尼古拉斯,由他負責贈送禮物給民眾,也負責拿鞭子和棍棒抽打異教徒和為惡者。16世紀後,人們徹底摒棄尼古拉斯的存在,將妖怪、女巫等神話人物塑造成了民間新的“聖誕禮物贈送者”。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

A.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B.宗教改革的推動

C.自然科學的勃興 D.啟蒙運動的傳播

解析 根據材料“中世紀,歐洲聖誕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聖·尼古拉斯……16世紀後,人們徹底摒棄尼古拉斯的存在”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衝擊了教皇的權威,故選B項;文藝復興運動早在14世紀就已興起,排除A項;材料“將妖怪、女巫等神話人物塑造成了民間新的‘聖誕禮物贈送者’”與自然科學的勃興不符,排除C項;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的思想文化運動,排除D項。

答案 B

10.(2019·廣東揭陽二模,33)中世紀以來的英國鄉村慣例,窮人可以撿拾貴族莊園收割後遺落在土地上的麥穗,貴族不得反對,富人則無此權利。許多窮人賴拾穗為生。但到了18世紀末,高等民事法院應農場主的訴訟,否定了窮人拾穗的合法性。這一變化(  )。

A.強化對私有產權的保護

B.不利於工業革命的發展

C.體現資產階級統治的殘酷性

D.反映了英國社會道德的淪喪

解析 題幹中“中世紀……窮人可以撿拾貴族莊園……麥穗”,“許多窮人賴拾穗為生”,但“到了18世紀末,高等民事法院應農場主的訴訟,否定了窮人拾穗的合法性”,結合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可知政府強化了對農場主遺落的麥穗的保護,故選A項;題幹中中世紀“許多窮人賴拾穗為生”,而到了18世紀末,窮人失去這一權利,被迫流向城市做工,這有利於工業革命的發展,排除B項;農場主不一定都屬於資產階級,排除C項;題幹未體現道德淪喪的問題,排除D項。

答案 A

11.(2019·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協作體3月聯合考試,34)據統計,蘇聯在1928年以前建立的集體農莊中,沒有馬的佔2%,沒有乳牛的佔8%,有一匹馬的佔38.3%,有一頭母牛的佔40.9%;到1930年,加入集體農莊的9%的農戶集中了當地馬匹總數的49.2%,乳牛總數的7%。這一變化說明蘇聯(  )。

A.集體農莊規模在擴大

B.旨在推進工業化發展

C.加快農業集體化步伐

D.農莊機械化程度提高

  解析 材料“集中了當地馬匹總數的49.2%,乳牛總數的7%”說明蘇聯在為工業化積累資金,故選B項;“加入集體農莊的9%的農戶集中了當地馬匹總數的49.2%”不能體現集體農莊規模的擴大,排除A項;“到1930年,加入集體農莊的9%的農戶集中了當地馬匹總數的49.2%,乳牛總數的7%”可以說明蘇聯統一調配資源,不能說明農業集體化的步伐加快,排除C項;“集中了當地馬匹總數的49.2%,乳牛總數的7%”不能體現蘇聯農莊的機械化水平,排除D項。

答案 B


2020高考歷史選擇題題型突破-類型3 比較、變化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