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一池萍碎是什麼意境?

樊溢明


首先介紹一下蘇軾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蘇軾被貶黃州,一日讀到朋友章質夫的佳作:

水龍吟·楊花 章粢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蘇軾非常喜愛,一時興起,次韻(按照原韻)寫了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接著我們賞析這首詞,這首詞遠超章質夫的原詞,王國維在《人間詩話》裡評論說:

“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章詞是直接描寫楊花的情態,雖刻畫細膩,採用了對比、烘托手法,盡態極妍,描寫楊花隨風飄灑傳神,並用典抒懷,借楊花飄零之態抒離人之思,是古詩詞是常見的立意和寫法。蘇東坡以寫豪放詞聞名天下,實際上作為一個藝術風格多樣化的詞人,他也能寫出婉約之詞,這首詞難為了蘇軾,因為他要嚴格遵循章詞的韻腳,又要走出章詞正面描寫重寫實詠物的路子,這首詞用盡東坡的才情,他另闢蹊徑,從虛寫楊花入手重在抒情,整首詞顯得空靈、飄逸,令人耳目一新,成為他的名篇佳作,古往今來寫楊花的經典之作。這首詞表面上是寫楊花,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虛寫楊花,實則借楊花喻思婦,借思婦寫詞人自己被貶黃州的人生際遇。

詞的上片寫景,起筆不凡,抓住了楊花不顯眼的特點,側面描寫楊花(柳絮)飄零,飛舞之態。你看楊花,名為花,它很像花又不像花,儘管天下惜花之人眾多,楊花卻無人憐惜,任憑它飄起墜落。楊花本身是柳絮(長著白絨的柳樹種籽)沒有花的豔麗和香味,所以非花;“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但它隨百花一樣飄飛在春天,也有花的深情,故又似花。下面幾句,宕開一筆,似寫楊花,更似寫思婦,它離開樹枝,飄零在路旁,看是無情,卻飛花有意。嫩綠的柳條拂壞了柔情愁腸,細長的柳葉撲面而來,讓人睜不開眼睛,也不想睜眼醒來。惟願柳絮隨風把遠方的心上人尋覓,酣睡時做著這樣難得的好夢,卻又被可惱的黃鶯兒的啼鳴聲,把奴從夢中驚醒。這句與“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唐詩金昌緒的《春怨》意思相似。這裡把楊花和思婦交織在一起,分不清是寫楊花的遭遇或是思婦傷感的情緒,感時惜春之景溢於言表。

下片開始抒情,不恨楊花飄落,花謝花飛那是自然規律,不可挽留,只是怨恨西園,不善待落花,隨意把它丟在一池春水中,難以收拾,掩埋香丘,落紅枯萎,難以復原,更可怕的是經過了夜雨的摧殘,第二天早晨出門一看,滿滿一池,星星點點的綠萍,那原來是昨日楊花的化身。如果非把飄滿柳絮的春色分為三份,那麼兩份(柳絮)化作了塵土,只有一份(柳絮)墜入了流水。細細看來,那分明不是柳絮,點點滴漓,而是離人傷心的淚珠啊。詞人借花喻人,託物言志,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欲說還休的感傷。花謝就意味著春天的離開,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更可怕還要經歷風雨的摧殘,難以再次回到枝頭。蘇軾少年得志,結果“烏臺詩案”,因言獲罪,被貶黃州,身陷囹圄,差點死去,身世如楊花飄落般慘淡,“持中雲中,何時遣馮唐”,何時能東山再起,官復原職。

特別是“一池萍碎”的意境,可謂借物喻人,與前面的“拋家傍路”和後面的“春分三色,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相呼應,虛實相間,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古往今來為人稱道不己。何謂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錫荔枝》詩自注:“飛絮(即楊花)落水中,經宿即化為萍。楊柳化萍不符合科學,文學創作不應拘泥真實的物象,為了抒情需要,可以感性的認知事物,科學求真,藝術唯美。“柳”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題材和獨特的審美意象,經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柳”成了詩情、詩意的化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就有"折柳"相留之舉,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比如李白的詩“楊花落儘子歸啼”“曲中應是聞折柳”,《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又楊、柳同科異屬,故古詩文中二者常常通用,柳可稱楊者頗多,柳花、柳絮作楊花、楊絮。詩人們通過"楊花”意象的設置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柳之形色、柳之姿韻,寄寓羈旅人生的漂泊不定,被貶黃州身世的哀嘆,宦海沉浮、人生無常的感慨。結合蘇軾的身世,不難理解思婦的形象其實寄託蘇軾自己的感傷。東坡少年得志,20出頭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睞,評價甚高,說李白無蘇軾學識。初為鳳翔籤判,38歲為密州太守,可謂官場得意,但好景不長,因反對王安石過於冒進的“新政”,在詩中議論朝政,被人捕風捉影,斷章取義曲解,被文字獄所害,“烏臺詩案”幾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後被貶黃州,東坡開荒,以解一家飢謹。離樹的楊花落在水中,經夜成萍,根本不可能再回枝頭變回原來的模樣,而且是揉碎的、滿池的萍,足見交織著傷春之哀,離別之恨,身世之苦的愁緒之深重。那哪是“一池萍碎”,分明是我蘇軾無邊的哀思,滿眼的淚水,一顆揉碎的心,令人愁腸百結,肝腸寸斷。


胡林平a


莫言萍碎飄零意,只是揚花落水中。

小可一直以來對此詞有一個不解之處,此詞為詠花,而下闕卻有落花,更有碎萍,顯得有些喧賓奪主。彷彿一首詠梅花的詩作中偏偏要重點描寫亭子或美酒,顯然這個比例並不均衡。

詠物詩詞的主體一旦確認,那麼詩詞中的其它事物都應當為主體服務,在這首詞中,楊花為主體,落花和浮萍只能是陪襯,相當於綠葉。

這個疑問一直沒有消除,所以很少評論這首詞,直到剛才,在網上尋找答案時發現某個註釋中寫道,蘇東坡曾經自己做了註釋,全文如下

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大意就是蘇東坡曾經自己實際親身觀察過,楊花落在水裡之後會化為浮萍。

於是恍然大悟,如夢方醒!

因此,這一句“一池萍碎”做何解釋就有了答案,這一句省略了兩個字

化為

正確的文字應當是

曉來雨過,(楊花)遺蹤何在?(化為或彷彿是)一池萍碎。

邏輯上是成立的,詞的主體是楊花,下了一場雨之然,把飄蕩的楊花沾溼落下,落到地上的變成了泥土,落到水裡的變成了浮萍(看上去像浮萍一樣),括號部分門是之前讀這種詞時認為的合理解釋。

因此,讓小可糾結的前一句也水落石出了。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現在通用的解釋是,恨花園裡的滿地落花枯萎難再重綴。原來以為這一句的落花有些搶了楊花的風頭。但實際上再想一層就明白了。落紅難綴,顯然不是枝頭上的花兒,而是落下來的花。之所以難綴,是因為地面上的落花看不到或看不全,因為地面上全是楊花。如果一定要解釋成枝頭上的花,同樣成立。楊花沾在樹上,沾在花上,把鮮豔的顏色全部遮掩了起來。

楊花蓋住了落花!

因此,全詞的賞析就完整了,如果說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句句說愁,那麼這一首《水龍吟》則句句說楊花!


亦有所思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是蘇軾婉約詞風的代表之作,“惜”字是這首詞之“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提問者提到的“一池萍碎”,正好入木三分的道出了作者“惜”的深刻和深沉。

一池萍碎:此花飛盡,落紅難綴,遺蹤何在?“惜”楊花之飄碎,意在境中。

公元1079年的12月,因“烏臺詩案”蘇軾被流放,到黃州時已是二月,“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和這首詞時,剛到黃州的蘇軾還沒有回過神,情緒還非常低落。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飄零的楊花,滿地的落紅,都意味著花事快了,春色將逝。楊花落盡,蘇軾並不怎麼傷心,可是自己的大好韶華,卻無路效忠報答皇恩,只能像楊花一樣,隨夜雨飄落,隨流水飄零,似浮萍散落池水。

正月初一離開京師,四日至陳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黃州貶所,從汴京顛沛流離到黃州,多像這“一池萍碎”。落花流水春去也,換了人間。

楊花就是柳絮,蘇軾曾經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柳絮入水化為浮萍,這是蘇軾很喜歡的一個意境。眾人不恨、不惜的楊花,在蘇軾眼裡心裡其實是有惜有恨的。

一池萍碎: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惜”離人之心碎,意在境外。

章質夫把楊花也寫到了極致,它像一個小女孩調皮惹玉人責怪;像魚兒爭食,吐出一個又一個小水泡;像少婦思夫,淚眼盈盈。蘇軾次韻《楊花詞》,雖然創作難度增加,但他卻另闢蹊徑,以情御物,意境遠超原作,完全沒有命題作文的勉強。

無疑,章質夫的詞更勾起了蘇軾想念家人的離愁別想。

“拋家傍路”就是此時蘇軾的真實境況,從京師草草逃離,妻子王潤,兒子蘇迨、蘇過,都留在京師,只是帶了侍妾王朝雲到黃州。

從上闋“無情有思”開始,詩人便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思親少婦,少婦“有思”,她在思念遠方的夫婿,借思婦“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其實是自己在思念遠方的親人了。這一句蘇軾化用了唐人金昌緒的《春怨》的“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過遼西”詩意,愁入夢裡,夢裡與遠在萬里的君郎相逢,卻被鶯兒的啼聲驚醒,真是愁煞人也。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詞尾的這一句,堪稱千古經典。虛中有實,看那空中的紛紛楊花,卻又實中見虛,想那思婦的點點淚珠,虛實之間,讓拋家棄子的蘇軾愁腸百結,無語凝噎。

一池萍碎: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惜”理想之破碎,意境同在。

回到第一句“似花還似非花”,開門見山的一句寫出了楊花的本質和際遇,不同反響。蘇軾把握住了楊花的特點,也真切的表明了自己處境的尷尬。

蘇軾歸根到底是一個官員。小時候立下的壯言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22歲中進士,名動京城,宋仁宗更是直接將他視作未來的宰相人選。初入朝廷時,蘇東坡意氣風發,希望一展身手,但好景不長,“烏臺詩案”讓他九死一生。

遠大的政治抱負,與當下無所事事的“團練副使”官職,強烈的對比,讓蘇軾的理想如同鏡花水月。

“也無人惜從教墜”,更是言其際遇之苦,沒有人憐惜,就像這個花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墜落,隨風而去。初到黃州時,蘇軾在一首七言律詩《初到黃州》中寫到自己的心境,可以作為此時的註解:“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無人惜”自可笑,到老的時候了,事業全無,像楊花飄零無著,不被人憐惜。

一池萍碎:流到王國維那裡,就成了“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決絕,意境輝映。

王國維無疑是懂蘇軾的。他也寫了一首詞《水龍吟•楊花詞用章質夫蘇子瞻唱和韻》: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參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墜。算人只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一樣飄零,寧為塵土,勿隨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值得一提的是,寫這首詞時,王國維經歷了喪妻之痛,事業上的懷才不遇。作者將自己迷惘、無奈、鬱郁不得志的情感,把惜春之情,思妻之傷,感時之傷懷,嘆年華之老去等多種情感揉和在一起,由楊花飄零說到人間遭遇,與蘇軾的遭遇和心境,遙相呼應。

結語:一池萍碎,古今同悲。

楊花承載了古往今來多少的悲情感傷,不管是身世飄零的人,還是愛情受挫的人,不管是歷經坎坷的人,還是受盡欺凌的人,都可以從楊花身上找到抒發的意象,從而對楊花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然而人畢竟不同於楊花,人有自己的品格和堅守,哪怕春色三分,也只能一分給流水。蘇軾在黃州悲觀抒懷之時,從來都沒有絕望過,他無時不刻不住期待,期待迴歸,期待再次受到重用,所以才有《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感慨。王國維也繼承了古代士大夫的秉性,“寧為塵土,勿隨流水”。

詩言志。王國維在評該詞時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誠然也。


武哥說文


【書文小品】詳解: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一池萍碎是什麼意境?


前言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是蘇軾寫給好友章質夫,當初,他還特意囑咐章質夫不要將這首詞外洩。章質夫覺得這首佳作不流傳出去太可惜了,所以邀朋友一起到家中欣賞,這首佳作才流傳下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讚美:“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 原唱而似和韻。 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 ”“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 ”

以譜填詞,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會受到原詞的制約,尤其原韻藝術水平已經十分高超了。蘇軾能夠超越原唱,寫出這首“和韻而似原唱”的佳作,他的藝術才華真的驚為天人。

我覺得要欣賞好這首詞,要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做些解說,才能更好地探究蘇軾隱藏其中的深刻情感。

烏臺詩案:蘇軾人生和創作的轉折點

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發生了烏臺詩案。

王安石二度罷相,退居金陵。當時的宰相王禹玉、御史中丞李定等新黨借“行新政”,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蘇軾在朝中直言相諫,反對新黨,成為他們攻擊的目標,尤其是蘇軾寫詩諷刺李定不服母喪,被李定記恨。

元豐二年四月,蘇軾赴任湖州,向皇帝上謝表。他的政敵李定等人藉機彈劾他,說他包藏禍心,妄自尊大,對朝廷不敬。

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蘇軾在湖州官衙被捕 ,八月十八日被押到御史臺審問,御史臺的人刻意誇大蘇軾的罪名,更是羅織蘇軾涉嫌“叛逆”的罪名,上奏請求處死蘇軾。

因為皇太后曹氏、司馬光、蘇轍等人的奮力阻撓,皇帝沒有處死蘇軾,十二月二十六日,將他貶為沒有實權的黃州團練副使,並軟禁在黃州。

宋朝一向以文治天下,文臣的待遇非常高,從來沒有人因詩文獲罪,蘇軾的“烏臺詩案”是第一樁文字獄,凡是和此案有關係的人都遭到嚴重的誅連,直接遭貶的有玉晉卿、王鞏、蘇轍等四人。

蘇軾在烏臺詩案後,收斂了以前狂放不羈的心性,對世事的態度趨向於曠達,面對朝廷的貶謫,他決心閉門思過,勸誡自己“牢閉口 ,莫把筆” 。

可是他心中不平,面對親朋好友相邀,他難以推辭,但又怕自己重蹈覆轍,讓人抓住把柄,所以央求章質夫不要讓別人看到。

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不是寫章質夫及家人,也不僅僅想表達傳統的閨怨情感,蘇軾是想借楊花的形象和命運,寫自己遭遇橫禍又殃及別人的現實處境,不然他不會叮囑“不以示人”。

詳解詩句:似花還似非花—心和物的默契

第一句“似花還似非花”十分具有哲理意味:形態細小、顏色清淡的楊花究竟是不是花呢?蘇軾這一句讓楊花形象模糊起來,它似否與花為伍很難說清楚。

現實中,楊花輕盈,隨風飄舞,這種飄忽不定的感覺讓觀者迷離,在詞人的情感世界裡,它恍惚不定,像花又不是花,對眼前這個生命不太肯定。

詞人在詠楊花的時候,把握住楊花的外部特徵,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感受生命,進入楊花的內部世界,具有一種悲憫的情感。

接下來詞人用“也無人惜從教墜”把楊花推入更加難堪的境地。沒有人憐惜它,任憑它飄來飄去,詞人似乎感受到楊花孤獨無依的飄零之感,他覺得這與他自身的經歷十分相似,蘇軾從入仕以來,一直在天地間飄蕩,居無定所。對於中晚年注重安土重遷的傳統文人來講,這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講楊花拋棄了它依戀的枝頭,在無人問津的路邊流浪,像一個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孤獨者,一個過客。

“無情”與“也無人惜”相對應,楊花所在的世界冷漠無情,孤苦伶仃的楊花只能“拋家傍路”, 得不到歸去。但是它對生命中的情感世界又是極其期盼的,所以它“有思”。“無情有思”看起來矛盾,其實恰好傳達出詞人最熾熱的情感。

詞人生命中的楊花越多姿就越動人,細細的楊柳枝條,細細的愁思,痛苦的纏繞,青春的柳眼,嬌美地張開又睏倦地閉上。足以顯示它的痛苦和期盼,它在現實中焦灼地徘徊。

此時的楊花,究竟是指實物“楊花”呢,還是指現實中遭遇困境的詞人自己呢,很難說清楚,花和人、景和情都達到了分不清的地步,這種境界,是蘇軾所追求的“求物之妙,如細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

楊花隨風飄得很遠、很高,去尋找它一生的歸宿去了。可是無情的現實世界,擊碎了它的夢,它不得不回到現實,所有的夢和期盼都破滅了,楊花的痛苦和失落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下闕“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情緒組合。在“恨”與“不恨”的矛盾之間,我們通常以為詞人的情感都落在“落紅”上,覺得詞人有一種深深的遺憾感,所以才說“恨”,等到楊花落盡,於詞人而言似乎無關痛癢,所以說“不恨”。

從字面意思看,似是而非的楊花經過一番追逐和輪迴之後,受到了詞人的冷落。其實不是,詞人突然插入一句話:小小的楊花別自作多情了,沒有誰會為了你遺憾的,人家遺憾的是鮮花的凋謝,遺憾的是春天的消失。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一句,指在經歷了風雨後,詞人依然沒有動搖對楊花的深情,他關注著受盡風雨的楊花的處境,面對春天消逝,他痛苦地問道:楊花在哪裡?

此時,詞人的眼中浮現出的是一池淺淺的積水,水上飄來飄去時無處紮根的浮萍,詞人執著地認為流浪的浮萍是楊花的化身,他好像感覺到楊花的存在,詞人這是將自己熾熱的情感落在了浮萍之上。

就在楊花化為浮萍的景象中,詞人似乎抓住了楊花的內在精神“春色三分, 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楊花也有自己的美麗,三分隨春天流逝,二分變成紅塵在人世間飄來飄去,一分成為靈動的流水,在山河間流淌。

楊花的生命是不朽的,詞人將它展示為“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原來在天地間飄零的楊花,是離別人留下的血淚。離別的多、離別的苦、離別的恨如同楊花一般瀰漫在我們的生命之中,飛舞在我們的生命之中。

其實,楊花既是詞人關注的現實事物,引發詞人悲天憫人的情懷,又是詞人自身遭遇的寫照,花是人,人也似花。

同是唱和詞,為什麼不提章質夫的《水龍吟》?

同樣作為詠物詞,蘇軾的流傳下來了,為什麼章質夫的鮮有人提?我們一起來看看二人的區別在哪裡。

水龍吟·楊花

燕忙鶯懶花殘 ,正堤上柳花飛墜 。輕飛亂舞 ,點畫青林 ,全無才思 。閒趁遊絲 ,靜臨深院 ,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 ,垂垂欲下 ,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 ,怪春衣 ,雪沾瓊綴 。繡床漸滿 ,香球無數 ,才圓卻破 。時見蜂兒 ,仰沾輕粉 ,魚吞池水 。望章臺路杳 ,

金鞍遊蕩 ,有盈盈淚 。

以上是章質夫的《水龍吟》,也是詠物詞。

我們需要搞清楚詠物詞的概念,它指的是詞人以現實存在的一個景、物或事為題材對象, 並對其進行刻畫 、詠頌的詞 , 是客觀景物反映到人的情感當中,作者又將它改造後表達出來的以物抒懷之詞。在此過程中,強調“應目會心感神”, 認識事物後又“神儀於心” ,然後“手稱其目”、“應會感神” ,最後達到“遷想妙得”的境地 。

填詠物詞,並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本來面目上,重要的是寫出事物的神態,詞人要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傾注其上,才不會讓詠物詞顯得呆板,換句話說,詠物詞必須形、神、情、人相統一。

根據以上特點要求 ,與蘇軾相比,章質夫的《水龍吟 楊花》就顯得拙劣了一些。章質夫主要在於描繪楊花的客觀形態,而不注重流露主觀情感,,只有少數情感存在詞中。

首先,章質夫抓住楊花的特性進行概括和點染,“輕飛亂舞”寫了楊花的無序飄舞,“遊絲”捕捉到楊花的纖細輕盈,“香球無數, 才圓卻破”寫了楊花的嬌美活潑等。大體上是符合“手稱其目”的要求的。

整首詞從景和情的結合上寫了楊花的特點,很少流露作者的感情,而注重寫物的形和神,這是一個瑕疵。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中,蘇軾不但做到了和詞,而且藝術水平完全超過章質夫的原詞,另闢蹊徑,有所發展和突破。

蘇軾對楊花的描寫,放棄了楊花的形態,從楊花的情感和楊花的精神入手,將詠物和抒情統一起來,既歌詠了楊花,又做到了惜花、惜春。同時,蘇軾將刻畫楊花和楊花人格化相結合,既展現了楊花獨特的個性,又開拓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全詞寫景又寫人,抓住楊花事物的主要特徵來表現人的主觀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外露,卻沒有自我的痕跡。

蘇軾詠物詞的藝術風格

蘇軾作為宋詞大宗,在同樣寫少婦思夫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把楊花擬人化,人、花合體,創造出詠物詞的佳作。可以說,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歷來受人推崇,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蘇軾詠物詞的藝術特點。

“離合之法”以詠楊花

我們講“離合之法”,是指即“將物異化,忽而為物,忽而為人,離合不定,若即若離。”

在這首詞中,蘇軾用朦朧的手法勾勒楊花的樣子,又用“無情有思”表達楊花的情感,由楊花直接引出思婦的形象。

“柔腸”和“矯眼”既是指思婦的樣子,又用來比喻柳葉。楊花與思婦,在是與不是之間,表達被拋在路旁的情感。

雖然寫楊花,但加入了思婦的情感,兩個意象相互統一,在離合之間自由切換。這種寫法在蘇軾其他詠物詞上也有體現,如《南鄉子·梅花詞與楊元素》,看似是寫梅,在歌頌梅花的高潔時表現自己和朋友的深厚友誼,但在詞中卻沒有句句寫梅,但又句句不離梅花。

委婉深沉的抒情方式

詞的正宗是傷春悲秋的婉約派,蘇軾雖然是豪放派的開創者,但婉約詞他寫的也很好。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並沒有侷限於傷春悲秋的情景中,在內容方面很別出心裁。蘇軾用擬人的手法,讓無生命的楊花擁有人的情感,給讀者展現的是楊花和思婦兩個形象,使得詠物詞具有了抒情的特徵。

漂泊無依的楊花,與漂泊在外的旅人形象相似,蘇軾將滿心的憂愁寄託在楊花身上,既表達了內心的飄零之感,又沒有留下痕跡。

蘇軾這首詠楊花,以樂景襯哀情,在熱鬧的春景之中,抒發了濃郁的悲情。

“隱喻”手法以寄託身世

劉勰說: “夫隱之為體,義主文外,秘響旁通,伏採潛發。”

“隱”也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首詞雖然著重寫楊花和思婦,但通過作者的人生際遇來看,蘇軾應該是借這首詞抒發被貶他鄉的苦悶之情。

蘇軾被貶黃州時,小小翼翼行事,他擔心作品流傳出去,被政敵抓到把柄,於是將自己不便說的隱情寄託於詞中,所以他強調“不以示人”。現在看來,這種隱情就是對自己遭遇的憂憤和漂泊在外的流離之感。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文人,蘇軾忠君愛國,滿腔熱血,但他仕途不順,沒有得到重用,一生壯志難酬,在朝廷之外漂泊輾轉。可以說,蘇軾受夠了思鄉之苦、懷才不遇之忿、流落天涯之恨。

所以,蘇軾在這首詞中也蘊含了自己的身世之嘆。

結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軾婉約詞的佳作,我們從中領略了蘇軾的豐富情感,感受到這首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圖|網絡

文|清蕪

一家之言,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喜歡的話,點贊並關注,我們一起讀唐詩宋詞!


書文小品


回答;原文,似花還似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因酣嬌眼,人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池萍碎”大意是說思念情人的一種心情和憂傷。一池萍碎是心碎的意思也是一種牽掛和悲哀!


吾空問答曰出東方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和當時的他的好友北宋詞人章楶創作的《水龍吟·楊花》。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後,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表達了詩人婉惜楊花被風雨飄零,連遺蹟也找不到了,看到池中浮萍,寧願想像就是零落的楊花所化。最後結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那流水衝入池塘中的楊花,你仔細去看的話,那不是楊花,每一朵都好像是閨中婦人的眼淚。詩人又把楊花擬人化了,把楊花比作眼淚,刻化出一個深閨思婦的形象。

蘇軾和章楶這兩位詞人創作的這兩首詞,在詞中都屬上乘之作,章的這首清麗和婉,而蘇軾這首和詞,人景交融,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後人頗多讚譽。


謝懷慶407


蘇軾這首詞上闋寫景敘事,詞人把柳絮想象成一位少婦,在半夢半醒之狀,似在思念遠方的夫婿。下闋寫景抒情。寫春天即將過去,百花凋零,楊花飛盡,看出了少婦的惜春之情。“一池萍碎”詞人描繪了楊花紛紛揚揚,飄落池塘,浮在水面,化作一池浮萍的畫面,讓讀者感受到少婦那種眼看美好的青春匆匆逝去,而又無奈的傷感。


美妙詩詞


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盪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我不怨楊花落盡,只怨那西園,落花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細細看,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淚。


詠物擬人,纏綿多態。詞中刻畫了一個思婦的形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生的幽怨。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寫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糖中宗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和當時的他的好友北宋詞人章楶創作的《水龍吟·楊花》。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拂曉的一場春雨過後,那隨風飄舞、“拋家傍路”卻“無人惜”的柳絮上哪兒去了呢,為何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表達了詩人婉惜楊花被風雨飄零,連遺蹟也找不到了,看到池中浮萍,寧願想像就是零落的楊花所化。最後結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那流水衝入池塘中的楊花,你仔細去看的話,那不是楊花,每一朵都好像是閨中婦人的眼淚。詩人又把楊花擬人化了,把楊花比作眼淚,刻化出一個深閨思婦的形象。

蘇軾和章楶這兩位詞人創作的這兩首詞,在詞中都屬上乘之作,章的這首清麗和婉,而蘇軾這首和詞,人景交融,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後人頗多讚譽。


聽風軒主


詞中“一池萍碎”的字面意思是:池水中漂浮著散落的楊花。寓意歲月無情、命運飄零。看詞的後半闕: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者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群芳譜》:柳絮“隨風飛舞。著毛衣即生蟲,入池沼隔宿化為浮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