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地區廣袤的大山中,遍地都生長著一種叫蕨的植物,蕨是地球上最為古老、最為原始的植物,其中有部分可以食用,而且美味可口,真正稱得上山珍佳餚。
不知從什麼時代起,人們開始食用野生蕨,初春時,採其剛剛出土20餘釐米的嫩芽,或炒食、或晾曬成乾菜,無不香鮮可口,是居住在大山裡的人們常常食用的野菜之一。
除了嫩芽,野蕨的根也是一種上佳的食材,人們去山上挖回蕨根,經過一番製作,取其澱粉,做成蕨粑,就變成了餐桌上一道絕美的食品,深受人們喜歡。
聽老一輩人說,過去災荒年間,蕨粑成了人們的主食,把它與紅籽、折耳根、玉簪花、蒿草等野生植物當著糧食,充飢果腹,讓許多人度過了那個饑荒年代。
後來生活逐漸好轉,人們衣食無憂,不再去挖蕨根做蕨粑了,一度讓人忘掉了它的味道。現在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開始喜歡原生態綠色食品,又想起了它的味道。於是,一些人開始製作蕨粑,讓它又回到了人們的餐桌上。
今年,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發生,全國人民為了防止疫情的傳播,全都宅在家裡。在黔江區鄰鄂的鄉村,人們暫時無法外出打工,閒著無事,又想到了上山挖蕨根、做蕨粑,既打發了無聊時光,又嚐到了美食,也獲得了經濟收入。
據說山上有蕨類植物上百種,能製作成蕨粑的只有一種,有經驗的人們才能分辨。每到冬天,山上的蕨類植物枯死,這時候就是挖蕨根的最佳季節,人們拿著鋤頭、背篼,上山採挖蕨類植物的根。通常需要挖地兩到三尺,才能取出最好的蕨根,所以挖蕨根是一個辛苦活,一個壯勞力每天挖到百餘斤就算不錯了。
挖回蕨根後,首先清除雜物,用水浸泡片刻後反覆沖洗,然後再用刷子沖刷,洗去粘附在蕨根上的泥土,最後將清洗好的蕨根晾乾。清洗這道工序比較重要,必須保證不含泥土,以免泥土混進澱粉裡。
第二步就是打根,把晾乾的蕨根鋪在石板上和乾淨的水泥地上,用特製的木槌捶打,把蕨根砸碎、越細越好,這樣才有利於把蕨根內的澱粉充分打出來,打根的活比較累人,如有幾人輪換著打,就稍顯輕鬆一些。
蕨根細碎成糊狀後把它放進一個特製的大木缸裡,然後加滿水,用木棒充分攪拌,讓澱粉與根渣分離,然後打開木缸下部的出水口,讓帶著澱粉的水流進盆中。出水口處綁上紗布,把流出的澱粉水過濾,這樣反覆沖洗蕨根細渣,保證澱粉全部分離出來。
把過濾的澱粉水裝入一個大桶,靜置至少12小時以上,讓蕨根澱粉完全沉入桶底,等澱粉硬結之後,把上面的水輕輕地用水瓢舀出。舀水動作不可過猛,否則會攪起已經沉澱好的澱粉,最後,用鏟把澱粉剷出,晾曬。
食用時,取適量蕨粉,加入冷水把它調合,在鍋中煎煮成糊狀後冷卻,即成蕨粑。把蕨粑切片,炒土家老臘肉,清香四溢、美味可口,細膩柔滑,別有一番風味。蕨粑營養豐富,具有清熱、利溼、益氣的作用,可治療乳腺炎、對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